查看: 572|回复: 0

“从零到一”的记忆——风云气象卫星发展历程回顾

[复制链接]

434

主题

526

帖子

1530

积分

金牌飞友

Rank: 6Rank: 6

积分
1530
飞币
1012
注册时间
2017-6-30
发表于 2025-1-24 21: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6年12月11日00时11分04秒,我国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01星搭乘长征三号乙遥42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风云四号01星代表着当今气象卫星最先进水平,是我国航天科技自主创新的新成就。

回顾我国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46年来,满满的辛酸与感动,让我们打开尘封的历史,致敬所有为气象卫星事业奉献过的人们。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前身—1970年5月成立的311组成员

1970年:始圆航天梦

“我们挤在小小的办公室,坐在搬来的课桌椅上 ,开始了科研工作。”

第一颗气象卫星发射成功的这一年,许熙49岁,参加气象卫星地面系统的研发工作已经近20年。“开始搞气象卫星,是因为周恩来总理的一句话。”许熙说。

1969年1月29日,周恩来总理在听取邮电、铁道、气象等部门代表的汇报时指示:“应该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气象火箭也要搞。要自力更生搞基本建设,赶快改善落后面貌。”

那些年,台风肆虐、干旱横行、强寒潮频发,自然灾害给中国的发展设置了一道道障碍。而当时世界上拥有气象卫星的国家只有苏联和美国,其数据也并不公开,我国想要获取气象卫星资料十分被动。气象卫星的研发迫在眉睫。

1970年2月16日,周恩来总理签发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上海市的专信,正式下达气象卫星研制任务。

任务下达了,怎么干,就成了眼下最重要的问题。1970年,许熙所在的卫星气象组只有4个人,大家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没有人知道要怎么搞气象卫星,一切都是空白。许熙说,“除了学习和合作外,没有别的出路。”

1970年5月4日,原气象局局长孟平召集气象局科技处、研究所,中科院大气所、二炮气象室等有关单位和部门在气象科学研究所311房开会,成立了气象卫星设计总体规划组,并为了保密以“311”组命名。

当时的311组只有13个人,后来就逐步发展为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许熙,就是这13人中的一员。

许熙所在的311组,成员们挤在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坐在从当时气象局小学搬来的课桌椅上,一步步实现我国气象卫星的航天梦。

“从零到一”的记忆——风云气象卫星发展历程回顾w2.jpg

1979年乌鲁木齐气象卫星地面站工程(711-5-3)建站初期

1978年:选址地面站

“那时候我们住在外面的泥地里,连帐篷都没有,睡觉时身上只盖着大衣,吃饭都是自己带干粮。”

1978年,经过国务院批复,确定成立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三个气象卫星数据地面接收站。

随即成立选站小组,杨建华就是当时的组长。

“选站时我们没有仪器,就向国防科工委26基地借了一套日本进口的仪器,他们一个主任 教 我 们 如 何 使用。”杨建华说。

带着仪器,杨建华和小组的其他成员首先来到了广州。“广州是最难选址的,因为它离海边近,电磁环境比较复杂,还不能占用农田,前前后后去了五次。”杨建华说。

选址时,大家都非常辛苦,生活也很苦。“我们住在外面的泥地里,晚上睡觉都是露天的,连帐篷都没有,睡在地上,身上只盖着大衣。吃饭带干粮,骑着自行车跑来跑去。”杨建华说。

三个站刚开始测量的时候都是这样,无论冬夏,每天一测就是24小时。但大家都没有怨言,争着抢着干活。开始选站的时候只有4个人,后来人手逐渐增多。三个站选站前后用了两年多时间。

1980年4月,设计院的勘探人员进驻北京东北旺地面站。当时还没有住房,晚上要安排人员看护设备,李德善、纪大根等人就要晚上待在吉普车上,外面刮着大风,非常冷。为了解决住房问题,杨建华就开始想办法把气象中心盖大楼的活动房挪到地面站。这样,他们就能住在活动房里了。

但活动房不能长期住,杨建华他们就开始筹划盖临时房子。打报告、画图纸,大概半年时间房子就盖起来了。平房里面有办公室、宿舍、仓库,但还没有食堂,没有水房,吃饭还是大家带面包。“为解决吃饭问题,我们渐渐地和附近的苗圃人员建立联系,开始到他们那里吃饭。平房有了之后,又开始建围墙。”杨建华说。

“建地面站,我们能自己干的活儿全都自己干了。”杨建华说。地下电缆、电话线是他们从气象中心要来的;排水沟是大伙儿合力挖出来的,一米粗的管子,也是他们用汽车、马车拉过来的;装卸车时,大伙儿都去干,有时候家属也上;有个小伙子叫吴稚亮,又当电工,又当水暖工,趴在地上安装水泵。

北京地面站起初只是一片水稻地,从排水、打地桩到盖起房子,活儿谁也没少干,但杨建华和他的同事一句怨言也没有。

1981 走出国门 “ 我们围坐在一起,把白天老师讲的知识你一句我一言地拼凑起来,不懂的英文就不断追问。”

1979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援助中国一套卫星接收和处理系统,第一期项目为图像接收处理系统,购自美国一家名为P&P的公司。

为此,卫星中心组织了一个十多人 的 小 组 赴 美 学习,徐建平就是当时这个学习小组中的一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大家英语口语能力很差。“成员中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很少,更别提‘听、说’了。”徐建平说。为此,卫星中心将小组成员送到当时的上海外语学院、西安外语学院和北京语言学院进行英语培训。小组成员都是三四十岁的成年人,学习英语的难度可想而知。随后,徐建平和同事用了几个月时间阅读纯英文的卫星产品说明书,并请大学老师授课补充计算机知识。

1981年7月29日,徐建平和同事一行8人,到美国P&P公司进行为期3个月的培训工作。他们之中很多人是第一次乘飞机,更是第一次出国,当时心情很兴奋、也很不安。为这次难得的培训机会而高兴,也为能否完成学习任务而担心。他们没有接触过先进的设备,许多知识都不懂。

徐建平他们分住在公司租用的两套两居室的公寓里,每天到公司上班、学习。徐建平说,他们感到最大的困难还是语言,老师讲的他们只能听懂一部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徐建平他们就在每天吃了晚饭后围着饭桌回忆白天老师讲的内容,你一言我一语地凑起来,互相补充、纠正,这样效果就好多了。培训期间,大家学习十分刻苦。不懂的问题不断追问,请老师解答,直到明白为止。

“公司给我们的生活费每天15美元,经大家讨论决定每天只花7美元,剩下的钱充公,多买些设备和备件带回去。”徐建平说。三个月学习结束时,徐建平他们省下了几千美元。这些钱除了被用来买设备和备件外,还作为两位软件研发人员延长3个月学习时间的生活费用。

后来,这套援助而来的图像处理系统被安装在东北旺地面站。那时,地面站还处于初建阶段,条件很差。徐建平和同事就每天乘敞篷卡车去地面站上班。晚上在地面站工作时没有饭吃,同行的钱云就给大家煮方便面吃。“那时,生活虽苦,但精神快乐。在安装6米天线时,有人喊:‘男子汉上啊’,可小组的男人少,女同志钱建梅、张建华等也充当‘男子汉’爬上天线。”徐建平说。

不久,该系统在地面站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试运行,成为我国第一套有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地面系统。

“从零到一”的记忆——风云气象卫星发展历程回顾w3.jpg

1988年9月7日风云一号A星在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运载

1988 年:面对失利

“以更加‘严、慎、细、实’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打个喷嚏’的影响都不能放过。”

1988年9月7日,北京夏令时凌晨4时30分,“风云一号”A 星由“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卫星准确进入901公里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姿态控制系统仅用了122.6秒就完成了对地球的初始捕获,随后折叠伸展式太阳帆板按预定程序解锁、伸展,为整星提供能源,卫星开始试运行。

至1988年10月15日14时26分,即卫星发射正常运行后的第39天,当“风云一号”A 星进入中国上空时,接收的气象卫星云图显示,卫星沿滚动轴方向发生严重偏转,卫星姿态失控,整星失败。

“当时,领导挨个找我们这些人去谈话,做思想工作。”许熙说。许熙和同事以更加“严、慎、细、实”的态度投入到卫星的研制和应用中。

“上世纪90年代,正是气象卫星发展最艰难的时候。但尽管如此,大家还是满怀希望,很多人在研制‘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时,也在为发展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谋划。”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说。

当时,“风云二号”卫星在研制过程中,遥控系统的信号很不稳定。经过检查,工作人员发现是其中一个电路板的电路烧坏了。

为什么明明通过验收的电路板还会烧坏,是否意味着这一整批的电路板都存在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深层展开。“深”到什么程度,许熙他们通过生产厂家找到了这批电路板的生产档案,在这一批电路板的生产档案里找出这块电路板档案号,从而找出了负责生产这块损坏电路板的工人。据工人回忆,他在生产当天感冒了,打了个喷嚏,不小心溅到了这块电路板上,才使得这块电路板在后来使用中出现故障。问题的根源找到了,大家才松了口气。

尾声

在“风云”卫星发展的四十余年里,气象卫星工作者兢兢业业扎根在一线的感人故事有很多。无私的付出,换来的是气象卫星的稳步发展。

曾经简陋的气象卫星数据地面接收站,如今已经形成完善的数据接收体系。曾经困扰我国发展的台风、强天气等自然灾害,也在卫星“天眼”的观测下难以遁形。

2000年起,世界气象组织正式将风云气象卫星列入全球气象卫星业务观测系统。如今风云气象卫星在全球已拥有超过2400家数据广播系统用户,实现全球开放、数据共享。

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分布图

本文系原创

资料来源: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作者:牛彦元

责任编辑:张小娟   气象编审:卞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