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85|回复: 0

上海市生态气象卫星遥感中心:卫星如何把台风“看”个明白?

[复制链接]

475

主题

593

帖子

1702

积分

金牌飞友

Rank: 6Rank: 6

积分
1702
飞币
1107
注册时间
2017-7-3
发表于 2025-3-17 05: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海市生态气象卫星遥感中心:卫星如何把台风“看”个明白?-1.jpg


图说:9月16日7时30分,台风登陆上海时,风云四号B星(代号:FY-4B)真彩色云图

今年第13号台风“贝碧嘉”才离开华东,今年第14号台风“普拉桑”又在步步逼近。据预测,海上热带系统活跃,“普拉桑”18日夜间移入东海海面,并于19日下午到夜间在浙江玉环到象山一带沿海登陆。

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发展,普通百姓已经能在台风来临前后,打开手机中的程序实时“追踪”台风路径、查看卫星云图“观察”台风的变化。卫星是如何把台风“看”个明白的?老百姓看到的云图上,白色、蓝色的色块到底都是什么?上海市生态气象卫星遥感中心遥感应用研发室副科长郭巍说,台风通常来势汹汹,破坏力极强,而且在海洋上生成,很难第一时间精确了解它的规模、结构等,气象卫星就是追踪台风的主要手段之一。

气象卫星从太空中“拍照”

“我国的风云气象卫星有极轨、静止两个系列,能开展综合观测。静止气象卫星,比如,风云四号系列卫星等,是相对地球静止不动的,能够针对台风、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持续进行高频次的观测。”郭巍介绍说,卫星云图是气象卫星从太空中自上而下观测台风,获取的台风云顶覆盖和地表覆盖的“照片”,这张照片是卫星从太空“俯视”所得,能提供台风的重要信息。“气象卫星自身携带的扫描辐射计、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微波湿度计等,可以及时地接收到台风中云、雨反射或发射出的电磁波,再经过遥感技术处理,推演出台风轮廓和形态,对台风的位置、大小、强度、移动方向等进行准确高效的监测。”

技术的发展让台风“照片”变得更丰富了。“台风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物品’,它身处复杂的大气环境之中,内部也有许多复杂的结构,所以,光靠光学拍下的外观图像还远远不够。”郭巍说,风云卫星除了能运用红外等光学技术“拍”下最常见的真彩色实景云图,还能用微波等手段,生成对流追踪、水汽动画等产品。

卫星云团不是只有一种

16日早晨7时30分,台风“贝碧嘉”登陆上海。郭巍告诉记者:“在真彩色云图中,台风呈现为一种白色、旋涡状结构的形状。在它的中心,通常会有一个空洞,这就是我们俗称的‘台风眼’,台风眼越清晰越大,说明台风的强度也越强。而环绕在空洞周边的白色形状就是螺旋云带。在‘贝碧嘉’登陆的时候,台风眼其实已看不大清楚,说明它登陆后逐渐减弱。”

上海市生态气象卫星遥感中心:卫星如何把台风“看”个明白?-2.jpg


图说:9月16日7时30分,台风登陆上海时,风云四号B星(代号:FY-4B)红外增强云图

“台风登陆后会如何发展、又会往哪儿走,其实都能在各种类型的云图上看出一些端倪。”郭巍介绍说,红外技术生成的亮温云图,可以获取台风云顶的温度信息,当温度越低时通常就表示台风云顶的对流发展越旺盛,同时,也对台风的强度分析有一定的支撑作用。根据不同亮温生成的增强云图,会采取不同的颜色来显示台风云顶温度特征,这样更方便专业人士对台风的位置和结构进行分析。而水汽通道云图则会显示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贝碧嘉’登陆前可以看到它的北边有一个较暗的水汽暗区,这个暗区和我们常说的副高具有一定的关联,正是这个水汽暗区边缘的引导气流在‘推动’台风向西北行进。”

除此之外,风云卫星的微波和主动雷达载荷能穿透云层,对于获取云顶以下的降水和风场结构信息有着重要意义。

台风“脾气”难捉摸

但是,郭巍表示,台风“脾气”难捉摸,经常不按常理出牌,路径和强度瞬息万变,预测会出现一定的不确定性。

“气象卫星只是监测和预测台风的重要工具之一,学看云图,了解的只是台风的皮毛。对于台风的预报、预警,需要专业人士结合其他气象资料和技术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对百姓而言,面对台风时,还请务必密切关注气象部门的权威信息,做好充分的准备,以确保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

新民晚报记者 马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