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171|回复: 0

温故|神奇的它,让你圆梦“手可摘星辰”

[复制链接]

360

主题

478

帖子

1346

积分

金牌飞友

Rank: 6Rank: 6

积分
1346
飞币
866
注册时间
2017-7-18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目前正在北京天文馆展出,“天文馆问月”吸引了众多大小天文迷前往,人们戏称看了展“四舍五入”也算去了趟月球。人们早已数不清这是天文馆第几次掀起大众科普热潮了,从1957年建成开放,它一直是普通人“手可摘星辰”的圆梦之地。

我国第一座天文馆问世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日食、月食、太阳黑子等许多最古老的天象纪事都来自我国。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发展科学事业和普及科学知识。1955年10月24日,为普及天文知识,我国第一座天文馆——北京天文馆在北京西郊动工兴建。(1955年10月25日《北京日报》2版,《“北京天文馆”开始动工兴建》)

温故|神奇的它,让你圆梦“手可摘星辰”-1.jpg

1955年10月25日,《北京日报》2版
经过近两年的建设,1957年9月29日,北京天文馆正式开幕。一进大门,迎面而来的是最早证明地球自转不息的“佛科摆”,仰望则见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等中国古代天文神话的巨幅油画。在这些油画中间还安装有许多铜钉,在灯光照耀下闪闪发光,犹如置身斗牛之间。(1957年9月8日《北京日报》2版,《中秋佳节看星空——访北京天文馆》)

温故|神奇的它,让你圆梦“手可摘星辰”-2.jpg

1957年,刚刚建成的北京天文馆。李祖慧摄
天文馆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天象厅,那里的人造星空表演《到宇宙去旅行》,把平常感觉遥远深奥的天文学变得十分亲切。调整天象仪,“馆内十秒钟,世上已千年”,头顶的半球状银幕上,夜空繁星涌现,带人们飞快地超越时间,作一次12000年后的旅行:在公元14000年,现在的北极星不再是北极星,而天上数一数二的亮星——织女星变成了北极星。(1957年10月4日《北京日报》3版,《公元14000年 介绍北京天文馆的人造星空》)

作为当时世界一流、亚洲最大的天文馆,北京天文馆开馆第一年就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当时的天象厅人工讲解一天多达10场,但还是无法满足需求。(2007年9月17日《北京日报》9版,《寻找“失落”的瑰丽天顶》)

温故|神奇的它,让你圆梦“手可摘星辰”-3.jpg

上世纪50年代,观众在天文馆的天象厅里观看土星。高宏摄
那会儿,天文馆最受欢迎的科普活动是观测月亮。以1959年为例,虽然观测只能在每月农历初四到十四进行,而且常因阴天中止,但不到三个月时间仍接待了8000多名观众。夜幕降临,星斗满天。北京西郊动物园里的游人已经散去,可对面的北京天文馆前,等待看月亮的队伍却越排越长。有的人从二十几里以外赶来,有的全家扶老携幼前来。常常是到了结束观测的时间,还有一大群人没轮得上看。“哟!月亮上边那么多像‘肥皂泡’似的东西是什么?”通过折射望远镜观测的人们在议论。解说员答道:“那圆泡泡就是月球上高低不平的环形山。”(1959年6月26日《北京日报》2版,《识破宇宙奥秘——记北京天文馆的科学普及活动》)

温故|神奇的它,让你圆梦“手可摘星辰”-4.jpg

1963年8月14日,《北京日报》2版
每逢寒暑假,北京天文馆还会增加天象表演的学生场,并通过举办认星晚会、观测月亮等活动,向孩子们介绍天文知识。(1963年8月14日《北京日报》2版,《开展多种暑假科技活动》)

温故|神奇的它,让你圆梦“手可摘星辰”-5.jpg

1962年暑假,北京小学生在天文馆参观。冯文冈摄
许多北京孩子第一次真正清晰地看到月球环形山,都是在天文馆组织的假期活动中。

“花式”科普频掀天文热

为提高大众科学文化水平,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北京天文馆不断开拓科普活动新形式,并利用各种重大天文现象积极引导大众科学观测,掀起一波又一波天文热。

天文馆的工作人员主动前往中小学校,对孩子们进行天文科普和知识启蒙。过去,国内生产的月球仪只有月面形。在天文馆的帮助下,一七九中学天文小组查阅外文资料,翻拍月背照片,经过计算成功地制出月背形。学生们也因此扩大了知识面,养成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风气,还培养出一批宣传天文知识的骨干。(1977年12月13日《北京日报》3版,《从小爱科学 长大攀高峰》)

温故|神奇的它,让你圆梦“手可摘星辰”-6.jpg

上世纪70年代,天文馆的工作人员带着简易放像机来到小学校园,给孩子们普及天文知识。
北京天文馆举办的天文知识讲座也很受欢迎,有的听众特意从门头沟、密云等远郊区县赶来听讲。讲座除了有天文馆人员讲解,还请来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工作者、大专院校的专业教师等进行演讲。为了使讲座生动活泼,他们配上图表、幻灯、星空表演,还有望远镜观测和科教电影放映。一位听过课的教师说:“不但长了知识,扩大了眼界,还解决了课堂教学中难于理解的问题。”(1978年5月24日《北京日报》2版,《北京天文馆举办讲座普及科学知识受到群众欢迎》)

温故|神奇的它,让你圆梦“手可摘星辰”-7.jpg

1981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青少年科技夏令营的学生们来到天文馆,学习太阳能知识。王宝琴摄
天文馆还组建天文小分队,下乡传播天文科普知识。1983年,天文小分队来到当时的大兴县黄村地区各中小学开展活动。他们白天为教师、科技辅导员及师范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办天文科普讲座,组织中小学生观察太阳黑子;晚上为中小学生放幻灯片,辅导他们观月亮、认星星。参加活动的师生达到5000余人次。(1983年10月15日《北京日报》2版,《天文小分队下乡为中小学师生服务》)

温故|神奇的它,让你圆梦“手可摘星辰”-8.jpg

1983年10月15日,《北京日报》2版
百武彗星、海尔—波普彗星、日食……上世纪90年代,特殊天象扎堆来访。每当出现重大天文景观时,天文馆都积极组织各种活动进行天文科普,把馆中设备向市民开放,组织专家现场讲解。1996年,为了让更多市民观测到近两万年才得一见的百武彗星,天文馆开放了小型天文台,同时,隶属天文馆的古观象台也支起两架天文望远镜供观测。由于连日多云,天文馆只在两个晚上对外开放,但每晚都有千余名观众前来观看,还有从大兴“打的”来的。天文馆开通的三部热线电话铃声不断,有1000多人打来电话,工作人员随时做好咨询解答。天文馆里上演的《太阳的家族》《巨大的恒星城——银河系》等影片放完了,许多人还不愿离去……(1996年4月4日《北京日报》6版,《京城又现天文热》)

温故|神奇的它,让你圆梦“手可摘星辰”-9.jpg

1996年4月4日,《北京日报》6版
1997年,建馆40周年的北京天文馆,已接待国内外观众1500余万人次,通过各种形式向几代人普及了天文学知识。(1997年10月15日《北京日报》6版,《四十年展示天上事 千万人受益天文馆》)

新馆落成尽展宇宙神奇

然而,也是在上世纪90年代,那个当年世界一流的天文馆落伍了。被日本专家赞叹的天象表演,用的是超期服役的天象仪,随时有停转的危险。设施老化,展览空间和科研办公空间不足,苦苦支撑的老天文馆引发社会极大关注,也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2000年9月,市政府决定在保留老馆的前提下,修建天文馆新馆。2001年,北京天文馆新馆被列入市政府当年60项重点工程,也是市政府要为京城百姓办的60件实事之一,顺利开工建设。(2002年1月1日《北京日报》2版,《新天文馆挺“前卫”》)

温故|神奇的它,让你圆梦“手可摘星辰”-10.jpg

2002年1月1日,《北京日报》2版
2004年12月12日,投资3亿元、建设3年的北京天文馆新馆落成试开放。近3000名观众和航天英雄杨利伟一起,先睹了高科技打造的“神奇宇宙”。

新馆是一座2万多平方米的玻璃建筑,走进穿越遥远时空的捷径——“虫蚀洞”形态的入口,左边是可以从“太空”中看“太阳”的太阳展厅。展台上呈现的就是此时此刻头顶上的太阳:全日面呈亮白颜色,最边缘部分还在不断抖动。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太阳外表面在不断活动,太阳的实时“写真照”都是由太阳真空望远镜拍摄。

温故|神奇的它,让你圆梦“手可摘星辰”-11.jpg

2004年,北京天文馆新馆落成开放,新的数字宇宙剧场视觉冲击力极强。孙戉摄
乘电梯到二层,采用激光全天域投影技术的数字宇宙剧场,在全世界可是第一家。不仅星际旅行的效果更加逼真,而且观众还可以参与节目互动。这里的4D剧场是我国最大最先进的,它不仅有3D影院那种下坠、上升、颠簸摇摆的动感,还能根据影片情节制造出烟雾、雨水、风吹及气味等特殊效果。这两个剧场原计划是每天演5场,但因观众太多、场场爆满,不得不各加演了一场。(2004年12月13日《北京日报》9版,《新天文馆昨展宇宙神奇》)

温故|神奇的它,让你圆梦“手可摘星辰”-12.jpg

2006年7月7日,《北京日报》9版
可以飞出地球、到太空中去目睹宇宙世界的天文馆新馆,一个月就接待了约9万名观众,此后热度始终不减。2006年,“快乐探寻宇宙奥秘”天文展在天文馆新馆开幕。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在展览开幕当天,将一黄豆粒大小的月球岩石交由馆长放进展柜,立时引来孩子们的关注。在参观完比金子还珍贵千万倍的月岩后,孩子们又坐进“月球车”,左脚刹车、右脚油门,体验在月球上狂奔的滋味。(2006年7月7日《北京日报》9版,《半克“月岩”现身天文馆》)

有了新馆,北京天文馆让更多北京市民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命名小行星晋升“国家队”

“这颗永久编号为59000号的小行星将以北京天文馆的名字命名,取名为‘北馆星’。”时任天文馆馆长朱进兴奋地介绍。2007年,迎来50岁生日的北京天文馆,收获命名小行星“北馆星”。这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为表彰北京天文馆对中国天文科普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而批准的。这颗小行星与北京天文馆有着不解之缘。1998年9月,朱进和同事在国家天文台观测站工作时,在茫茫宇宙中发现了这颗小行星。(2007年9月30日《北京日报》8版,《天文馆迎来50岁生日 命名小行星“北馆星”》)

温故|神奇的它,让你圆梦“手可摘星辰”-13.jpg

2008年5月8日,《北京日报》5版
2008年,北京天文馆成为全市首批科普基地、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同时入选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在这一年,天文馆老馆在闭门修缮1年多后重张迎客。

老馆天象厅“鸟枪换炮”,世界上最先进的蔡司九型光学天象仪可“再造”星空,还原地球上肉眼可见的9000颗左右的恒星,还能够编程演示复杂天体运动。重张的开篇展览以互动类展品为主角,特别吸引人。其中《奥运星空》将历届奥运会举办城市当时的星空图一一展现,观众通过按钮可以再次“点亮”奥运星空。(2008年6月25日《北京日报》6版,《天文馆老馆7月11日重张迎客》)

温故|神奇的它,让你圆梦“手可摘星辰”-14.jpg

2012年4月23日,《北京日报》5版
随着我国探月工程和载人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北京航天迷队伍越来越庞大,更多中小学开设了天文课。天文馆一面及时举办嫦娥探月、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等展览,让观众深入了解我国航天事业鲜为人知的故事;同时也邀请美国宇航局奋进号航天飞机指挥官马克·凯利来馆,与小天文爱好者分享自己的奋斗历程和太空经历,让孩子们在交流中掌握更多鲜活有趣的航天知识。(2012年4月23日《北京日报》5版,《“在太空飞行时玩什么游戏?”》)

温故|神奇的它,让你圆梦“手可摘星辰”-15.jpg

2017年暑期,首届中国航天员飞天摄影作品展在北京天文馆举办,吸引众多家长和孩子。樊甲山摄
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小小志愿讲解员上岗、云端博物馆24小时不打烊、赏月慢直播……如今的北京天文馆,已成为市民眼中的科普圣地,并努力为北京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比翼齐飞贡献更多力量。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黄玉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