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星系光谱观测
通过观测遥远星系的光谱,可以测量其发射线与实验室参考谱线之间的波长偏移,从而计算红移量z。例如,氢原子的莱曼α线(Lyα)在实验室中的波长为121.6 nm,如果在观测中发现其波长变为243.2 nm,则红移量z = 1。
B) 超新星光度距离测量
Ia型超新星被称为“标准烛光”,其峰值光度与光变曲线形状有固定关系。通过测量超新星的表观亮度和红移量,可以计算其光度距离。根据宇宙学模型,光度距离D_L与红移量z的关系为:
D_L = (1 + z) c ∫_0^z dz' / H(z')
其中,H(z)是哈勃参数,描述了宇宙膨胀的速率。
C)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各向异性
CMB是宇宙大爆炸的余辉,其温度分布的各向异性提供了宇宙早期红移的信息。通过测量CMB的温度涨落,可以推断宇宙的膨胀历史和红移效应。
红移效应与哈勃定律
哈勃定律是红移效应的直接体现,其数学表达式为:
v = H_0 D
其中,v是星系的退行速度,D是星系的距离,H_0是哈勃常数。根据多普勒效应,退行速度v与红移量z的关系为:
v ≈ c z
因此,哈勃定律可以改写为:
z = H_0 D / c
这一公式表明,红移量z与星系的距离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