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259|回复: 0

中国和乌克兰“世纪交易”,美国《航空周刊》称改变亚洲航天格局

[复制链接]

475

主题

594

帖子

1692

积分

金牌飞友

Rank: 6Rank: 6

积分
1692
飞币
1096
注册时间
2017-7-18
发表于 2025-3-16 10: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95年,一艘载有苏联时代最先进火箭发动机的货轮悄然驶离乌克兰黑海港口敖德萨,目的地是中国大连。

中国和乌克兰“世纪交易”,美国《航空周刊》称改变亚洲航天格局-1.jpg

这艘船上的货物——RD-120液氧煤油发动机,不仅揭开了一段跨越30年的航天合作序幕,更成为国际地缘政治与技术博弈的缩影。从苏联解体后的技术转移,到天宫空间站上的机械臂协作,中乌航天合作始终在技术突破与国际关系的夹缝中前行。
一、苏联遗产的东方之旅

1991年苏联解体时,乌克兰继承了3594家军工企业和70万技术工人,包括南方设计局这样的顶级航天机构。时任乌克兰总统库奇马(Leonid Kuchma)曾坦言:"我们拥有制造洲际导弹的能力,却失去了维持它的经济基础。"这种困境在1992年北京防务展上迎来转机,中国航天代表团对乌克兰展台上的RD-120发动机表现出浓厚兴趣。

中国和乌克兰“世纪交易”,美国《航空周刊》称改变亚洲航天格局-2.jpg

"当时中国工程师能准确说出发动机燃烧室压力参数,这让我们意识到他们是真正的内行。"参与谈判的乌克兰专家季莫费耶夫回忆道。经过三年秘密谈判,1995年双方达成协议:乌克兰转让RD-120技术,中国提供粮食和轻工业品作为补偿。这项交易被美国《航空周刊》称为"改变亚洲航天格局的世纪交易",RD-120的衍生型号后来成为中国长征系列火箭的核心动力。
二、从地面到轨道的技术迁徙

2000年代,中乌合作进入系统化阶段。
哈尔科夫机械制造厂向中国输出了全套火箭振动测试设备,解决了长征五号研发中的关键技术瓶颈。2011年"天宫一号"发射前夕,中乌成立联合实验室,乌克兰专家团队常驻北京航天城。"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图纸,还有苏联60年航天工程的经验体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工程师王伟说。

中国和乌克兰“世纪交易”,美国《航空周刊》称改变亚洲航天格局-3.jpg

最具代表性的合作发生在空间机械臂领域。乌克兰国家航天局前局长苏博京(Volodymyr Subbotin)透露:"我们提供的太空机械手技术文档装满三个集装箱,包括1970年代礼炮号空间站的原始设计资料。"这些技术积累最终催生了天和核心舱上那个能精准抓取25吨载荷的"太空手臂",其定位精度达到惊人的0.1毫米。

中国和乌克兰“世纪交易”,美国《航空周刊》称改变亚洲航天格局-4.jpg

三、地缘政治中的技术突围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乌克兰技术转移面临空前压力。美国曾试图以2亿美元高价收购马达西奇公司,意图阻断中乌航空合作。面对压力,时任乌克兰驻华大使焦明(Oleksandr Kamyshin)在记者会上强调:"技术合作不应被政治化,我们珍视与中国伙伴的互信关系。"

中国和乌克兰“世纪交易”,美国《航空周刊》称改变亚洲航天格局-5.jpg

这种互信在新冠疫情中经受考验。2020年天宫机械臂调试关键期,中乌工程师通过加密视频会议完成3000余次技术对接。乌克兰工程师安德烈在社交媒体写道:"看着天和核心舱成功入轨,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考上名校。"这种情感共鸣超越了单纯的技术交易。
四、超越技术的价值重构

在哈尔科夫郊外的航天博物馆,中国长征五号模型与乌克兰旋风火箭并肩而立。馆长科瓦连科说:"这里每天都有学生来参观,他们知道乌克兰参与了人类最宏伟的太空计划。"这种文化认同正在重塑合作内涵——2023年基辅国际航天论坛上,中乌签署月球科研站合作协议,首次将合作领域扩展到深空探测。

中国和乌克兰“世纪交易”,美国《航空周刊》称改变亚洲航天格局-6.jpg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报告指出:"中乌航天合作创造了非西方国家的技术转移范式。"这种范式不再遵循传统的"技术换市场"逻辑,而是构建起包括人才培养、联合研发、产业协同的立体网络。正如乌克兰航天专家波波夫所说:"我们输出的不是技术罐头,而是打开技术黑箱的钥匙。"
从黑海之滨到文昌发射场,从第聂伯河畔到天宫空间站,中乌航天合作书写着技术文明超越地缘隔阂的传奇。当乌克兰技术人员用中文标注的设计图纸与中国同事的俄文笔记在太空中相遇,这不仅是两个国家的技术交响,更是人类探索精神的共同见证。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最持久的动力永远来自对未知的共同渴望,而非计算利益的冰冷公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