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入联盟
找回密码
航空人生
新一代连飞客户端下载
空管人生
中国航空运动协会推荐
WEFLY
模拟飞行玩家聊天工具
门户
文章
商城
二手市场
外包服务
模飞软件
硬件设备
飞行体验
学院
云课堂
问答
资料下载
论坛
模拟飞行
低空飞行
太空探索
星圈
资源
企业
太空探索论坛
»
论坛
›
太空穿越
›
运载火箭
›
硬刚SpaceX,25亿砸出个中国版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617
|
回复:
0
硬刚SpaceX,25亿砸出个中国版
[复制链接]
2132207956
2132207956
当前离线
积分
1712
窥视卡
雷达卡
56
主题
830
帖子
1712
积分
金牌飞友
金牌飞友, 积分 171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88 积分
金牌飞友, 积分 171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88 积分
积分
1712
飞币
880
注册时间
2017-8-21
发消息
发表于 2025-3-15 16: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全文共6058字,阅读大约需要12分钟
自2016年成立以来,星际荣耀累计融资超25亿元,率先突破液体火箭垂直回收技术:
1. 创业史与发展历程
2. 融资史与资本运作
3. 主营业务与行业地位
4. 与海外巨头的差距及挑战
5. 财务状况与未来展望
本文首发科创投资研究 经授权后可转载
近日,国内民营航天领军企业星际荣耀宣布完成数亿元D轮融资首批交割,由四川省天府芯云基金独家注资,估值攀升至85亿元。
自2016年成立以来,该公司累计融资超25亿元,率先突破液体火箭垂直回收技术,其双曲线三号可重复使用火箭计划于2025年底实现“入轨+海上回收”首飞,目标将发射成本降至每公斤3000美元以下。
作为中国首个实现民营火箭入轨的企业,星际荣耀已承接“星网”工程二期30次发射订单,但高负债率(68%)与40%的政府补贴依赖度仍暴露商业化隐忧。
业内人士指出,若2025年海上回收试验成功,中国商业航天或迎来从技术验证到规模经济的质变,但面对SpaceX在成本、发射频次上的碾压级优势,星际荣耀的突围之路仍充满挑战。
创业史与发展历程
星际荣耀的诞生与中国商业航天的政策松绑紧密相关。
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卫星研制、发射和运营领域。
在此背景下,2016年10月,曾在航天科技集团航天一院担任高管的彭小波,联合一批拥有平均14年以上航天从业经验的资深专家,创立了星际荣耀,成为中国首批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之一。
公司成立之初即确立了“由固到液、由小到大”的技术路线,这一路径既规避了液体火箭早期研发的高风险,又通过固体火箭快速积累工程经验,为后续转型奠定基础。
技术积累与突破
2017年8月公司正式投入运营后,迅速推出首款四级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双曲线一号(SQX-1)。该火箭采用模块化设计,直径1.4米,起飞重量42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300公斤,瞄准微小卫星发射市场。
至2019年7月25日,双曲线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飞即成功入轨,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民营入轨能力的国家。
这一里程碑事件不仅验证了星际荣耀的工程能力,更直接推动了国内商业航天投资热潮。
此后两年间,公司完成7次固体火箭入轨发射,成功率保持在85%以上,累计将超过50颗卫星送入太空,客户涵盖科研院所、高校及商业卫星公司。
液体火箭转型的攻坚战
2019年底,星际荣耀启动液体可重复使用火箭研发,这被内部称为“二次创业”。
2020年,焦点一号(JD-1)液氧甲烷发动机首次点火成功,单台推力80吨,具备深度变推能力(65%-110%),可支持火箭垂直回收。
2023年11-12月,搭载JD-1发动机的SQX-2验证火箭在酒泉完成两次全尺寸一子级垂直起降试验,飞行高度343.12米,着陆精度达厘米级,标志着中国首次掌握液体火箭回收技术。
这一阶段的技术突破,使得星际荣耀在2024年被工信部列为“商业航天创新应用示范单位”。
人才与研发体系的构建
截至2024年,公司员工总数达480人,其中研发人员占比55%,硕士以上学历者超90%,高级职称人员占比60%,形成了一支涵盖总体设计、动力系统、导航控制等全链条的研发团队。
在绵阳建设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占地80亩,可模拟真空至海平面全工况环境,测试推力覆盖200吨级,年测试能力超100次,为JD-2发动机的研发提供了核心支撑。
未来蓝图:双曲线三号的战略意义
2025年即将首飞的双曲线三号火箭,采用两级构型,直径4.2米,高度67米,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4吨,配备9台JD-2发动机(单台推力100吨级)。
该火箭首次采用“不锈钢+碳纤维”混合箭体结构,复用次数目标为20次,发射成本可降至每公斤3000美元以下,较传统火箭降低90%。
目前,位于德阳什邡的总装基地已投产3发双曲线三号,计划2025年12月完成首次“入轨+海上回收”试验,2026年实现复用飞行。
融资史与资本运作
自2016年成立至2025年3月,星际荣耀累计融资超25亿元,经历9轮融资,估值从初期2亿元飙升至8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67%,映射出资本对商业航天赛道的追逐。
早期融资:
技术验证期的生存之战
2017-2019
2017年天使轮融资中,中信聚信、经纬中国联合注资5000万元,主要用于双曲线一号的初样研制。
2018年A轮融资1.2亿元,红杉资本、顺为资本入局,资金投向固体火箭量产能力建设。
这一时期投资逻辑侧重团队背景,据内部文件披露,投资机构曾要求核心成员提供原单位出具的保密脱密证明,以规避技术合规风险。
成长期融资:
政策红利下的加速跑
2020-2024
2020年B轮融资11.925亿元创下当时国内商业航天单轮融资纪录,由北京金融街资本领投,中金甲子、红杉资本等跟投,资金用于液体火箭研发及人才建设。此轮融资恰逢国家发改委将商业航天纳入“新基建”,星际荣耀借势完成股改,并于2020年12月启动科创板上市辅导。
2024年9月完成的C轮及C+轮融资7亿元,由新鼎资本和四川产业基金领投,资金重点投向德阳什邡总装基地建设,该基地拥有亚洲最大的民营火箭总装厂房,可实现年产30发固体火箭、5发液体火箭的产能。
D轮融资:
政府资本的深度绑定
2025—
2025年3月完成的D轮首批交割,标志着星际荣耀资本结构质变。四川省天府芯云基金独家注资,资金专项用于双曲线三号研发及绵阳试车台建设。
该基金穿透后实控人为四川省财政厅,反映出地方政府对航天产业链的争夺:通过星际荣耀落地,四川正构建“德阳(总装)-绵阳(发动机)-成都(研发)”的航天产业三角,计划到2026年形成年产100台液体发动机、20发火箭的产能,拉动上下游超200亿元产值。
资本运作的三大战略支点
1. 上市路径设计:2020年12月启动股改,2024年7月完成第16期上市辅导。
2. 产融结合模式:以“订单换股权”锁定大客户,2024年与星网公司签订战略协议,承诺未来三年提供15次发射服务,换取其关联基金1.5亿元股权投资。
3. 地方政府支持:在四川与海南的发射场资源争夺中,星际荣耀以绵阳试车台换取四川政府对海上回收试验的政策支持,获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北部海域使用权,成为首家获此权限的民营企业。
主营业务与行业地位
随着低轨卫星互联网进入密集组网期,2023年全球低轨卫星发射需求突破5000颗,而中国规划的“星网”工程(GW星座)需在2025年前部署约1.3万颗卫星,这为商业火箭公司提供了明确的增量市场。
星际荣耀通过“固体+液体”双线布局,形成了差异化的产品矩阵,其业务结构可分解为三个战略板块。
商业火箭发射服务:
技术迭代驱动成本革命
固体火箭业务以双曲线一号为核心,该火箭采用水平总装、车载机动发射模式,从进场到发射仅需24小时,发射报价约为每公斤2.5万美元,主要承接200公斤以下卫星的专属或拼单发射。
截至2024年底,已完成11次发射(含3次失败),将87颗卫星送入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客户包括长光卫星、天仪研究院等头部商业卫星公司。
液体火箭业务则聚焦双曲线三号,其设计对标SpaceX猎鹰9号,但采用更适应中国工业体系的液氧甲烷燃料。
该火箭标准发射报价为每公斤6000美元,若实现海上回收复用,成本可降至每公斤3000美元以下。
2024年12月,星际荣耀与航天科技集团签署战略协议,获得后者低轨卫星发射订单的20%分包份额,首批5发火箭将于2025年下半年执行组网发射任务。
发动机研发:
构建自主可控的动力体系
焦点系列液氧甲烷发动机的研制是星际荣耀技术护城河的关键。
JD-1发动机已完成12台次、累计12800秒试车,故障间隔时间(MTBF)从2022年的150秒提升至2024年的1800秒,达到工程应用标准。
JD-2发动机则采用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海平面推力105吨,比冲328秒,推重比达143:1,技术水平接近SpaceX猛禽1.0版本(推力185吨,比冲330秒)。
在供应链端,公司通过控股四川星际动力(持股51%),实现了涡轮泵、喷注器等核心部件的自主生产。位于绵阳的发动机试车台配置了国内首套液氧甲烷燃料闭式循环系统,单次试车成本较传统液氧煤油体系降低40%,2024年完成JD-2发动机连续10次点火试车,创造了中国商业航天发动机单日试车频次纪录。
技术与防务服务:
军民融合的变现路径
星际荣耀将航天技术溢出效应转化为商业化产品,其典型成果包括:
1. 导航控制系统:为某型军用无人机提供高精度姿态控制模块,2023年签订1.2亿元订单;
2. 快速响应发射技术:参与军方“太空快速抵达”项目,实现48小时应急发射能力;
3. 航天材料:研发的轻质复合贮箱材料已应用于新一代战略导弹运输载具,2024年防务收入占比升至18%。
行业竞争格局与政策红利
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突破800亿元,其中发射服务占比35%。星际荣耀的主要竞争对手呈现“一超多强”格局:
1. 蓝箭航天:朱雀三号液体火箭运力达18吨,但首飞时间推迟至2026年,且采用液氧煤油路线,复用经济性存疑。
2. 星河动力:谷神星一号固体火箭发射成功率100%,但液体火箭研发滞后,2024年市场份额被星际荣耀反超。
3. 中科宇航:依托中科院体系资源,力箭系列固体火箭主打大载荷(1.5吨),但发射成本高出星际荣耀30%。
政策层面,2024年6月《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明确将可重复使用火箭列为“重大技术攻关工程”,中央财政对通过验收的项目给予40%研发费用补贴。星际荣耀凭借SQX-2回收试验数据,成为首批获得1.2亿元补贴的民营企业。
地方政府博弈也深刻影响行业走向:四川、海南、浙江三省竞相出台商业航天专项政策,其中四川对星际荣耀的税收返还比例达地方留存部分的90%,并承诺为其预留2000亩海上回收试验区。
与SpaceX的差距及挑战
星际荣耀与SpaceX的技术代差,是中美航天工业体系差距的微观映射。
尽管前者在局部领域实现突破,但在系统工程能力、供应链效率和商业模式创新上仍存在多维短板。
技术代差:
从单项突破到系统集成
在发动机领域,JD-2发动机单台推力仅为SpaceX猛禽2.1版的53%(105吨 vs 230吨),且尚未实现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的稳定运行。
2024年SpaceX星舰第五次试飞完成33台发动机并联点火,而星际荣耀SQX-2验证箭仅搭载1台JD-1发动机,多机并联振动抑制技术尚处地面试验阶段。
回收技术方面,SpaceX已实现猎鹰9号第260次回收,平均返场维修周期缩短至21天,而星际荣耀SQX-2的两次试验均需45天以上的检测维护。
更关键的是,SpaceX通过“热分离”技术将星舰二级点火时间压缩至0.8秒,而星际荣耀双曲线三号仍采用传统冷分离模式,级间分离耗时3.2秒,导致运力损失约12%。
成本鸿沟:
规模效应与供应链话语权
SpaceX通过垂直整合和批量采购,将猛禽发动机成本压降至每台250万美元,而星际荣耀JD-2发动机当前成本约480万美元。
在箭体制造端,SpaceX德州工厂可实现不锈钢箭体周产能1.5发,星际荣耀德阳基地月产能仅0.5发,且碳纤维材料依赖进口(日本东丽T1100G占比达60%),受国际贸易摩擦影响显著。
成本劣势直接传导至定价能力:双曲线三号单次发射报价6000万美元,较猎鹰9号高出40%,即便实现回收复用,成本仍需降至3500万美元以下才能形成竞争力。
根据摩根士丹利测算,星际荣耀需达到年发射30次的临界规模,才能将边际成本拉低至行业平均水平。
生态瓶颈:
发射频次与基础设施制约
中国现有四大发射场年均可用发射窗口仅60次,且需优先保障国家队任务。
2024年星际荣耀仅获得酒泉发射场8个窗口期,而SpaceX在卡纳维拉尔角独占31个发射工位,年发射次数达98次。
测控网络也有差距:SpaceX自建星链卫星通信系统作为火箭遥测中继,而星际荣耀仍需租用“天链”卫星,每次发射支付80万元数据服务费,且存在20毫秒以上的通信延迟。
财务状况与未来展望
星际荣耀的财务模型深刻反映了商业航天行业“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特性。
截至2024年底,公司累计融资超25亿元,现在又进行新轮次的融资,呈现出典型的资本密集型特征。
收入结构与成本困境
公司收入主要依赖三大板块:
涉及公司机密了,为不影响公司正常运作,隐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照妖镜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其它星系
卫星
视频专区
土星
太空旅游
太空设备
太阳系
太空游戏
天文学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