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5-3-13 14: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2004年4月18日23时59分,在群山环抱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伴随一声地动山摇的巨雷划破夜空,“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喷射出熊熊烈焰,携着哈工大牵头研制的“试验卫星一号”飞入浩瀚的太空。
作为我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有明确应用目标的微小卫星,第一颗新技术演示验证微小卫星,第一颗传输型立体测绘卫星,2004年系列卫星发射任务中第一颗发射的卫星……“试验卫星一号”承载着哈工大人神圣的使命,探索了我国微小卫星技术发展的新途径,也为我国2004年的航天发射迎来了“开门红”。
高校研究如此复杂并有明确应用目标的小卫星,在国内尚属首次,困难重重可想而知。然而,上天的标准都是一样的。许多老师从对卫星一无所知学起、做起,付出的艰辛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自从加入卫星研制的队伍,我们的生活中就没有了节假日、休息日的概念。”他们花在办公室和实验室的时间比在家里多,在外地出差的时间比在哈尔滨的时间多,陪伴卫星的日子比陪伴孩子的时间多。也许他们上午还在为学生上课,中午拎起皮箱就走了。火车上睡一夜,到了北京继续工作,坐火车反倒成了一种休息。而且,一个集体,一出差就是一两个月,出差最多的一年有10个月在北京,连必备的生活用品都是放在北京。
为了心中的梦想,哈工大人付出了许多许多……
2001年,卫星设计总师曹喜滨的爱人生病入院,在动手术的前夕他才从北京匆匆赶回,爱人出院后又匆匆赶回北京,投入了紧张的飞行星研制工作。
年龄最大的王本利老师,自己的身体不好,老伴又生病住院,然而负责整个试验队技术指挥和协调工作的他,仍然不辞劳苦地奔波于京哈两地,以至于卫星所的年轻人说他是60岁的年龄30岁的心。
最年轻的耿云海,孩子刚刚出生,还没有时间体会为人之父的幸福,也无暇照顾体弱的妻子,就投身于繁重的科研任务。
孙兆伟既要照顾生病的妻子,还要照顾上小学的孩子,无法到北京参加飞行星研制工作,便留在学校做起了“后勤”工作,教学、科研、研究生培养,成了所里最忙的。
“多面手”林晓辉家住闽江小区,是所里最远的,然而每天来得最早,一个人做了两个人的工作,父亲脑萎缩长期需要人照顾,在来西昌前母亲又突然脑梗塞住院,为了小卫星,他不得不让两个姐姐照顾老人,自己仍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来。
性格开朗的罗文波,孩子刚刚记事的时候,由于他常常连续几个月出差在外,以至于回家后儿子都不认识爸爸了。上幼儿园以后,每天放学时,其他的孩子都已被父母接回家,只剩下他的孩子还在孤零零等着他。
身体状况一向不太好的张迎春,2002年在北京测试期间,累得胃出血住进了医院,但出院以后,他没有休息就继续工作。春节前他的腿部受了伤,但他仍然一瘸一拐地到北京出差,夜以继日地工作,直到这次到西昌前,他的腿还没有完全好。
“特别能攻关”的徐国栋多次临危受命,在最困难的时候接下棘手的任务,通宵达旦地工作,有时一个晚上只睡一个小时。然而只要一说起卫星,他总是眉飞色舞,以致于同事们都说他是“真正以挑战、以攻关为快乐的人”。
孔宪仁在与合作单位的协调过程中千头万绪,事无巨细,然而他总是能够把各方面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谈起自己的工作,他总是谦虚地说:“我的工作很简单……”
吴翔虎说起他参加卫星研制的5年历程,“因为自己的想法可以通过软件程序来实现而快乐过,也因为软件评测期间的种种问题而苦恼过,这段经历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
话语不多的刘晓锋,做起事情来却一丝不苟。无论多忙苦多累,他都能坚持战斗在第一线……
还有许多这里无法一一提及的老师,他们都为了这颗卫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们是“试验卫星一号”的创造者,也是哈工大人的骄傲。
“这个集体最可贵的是合作精神,其实任何一项工作都不是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我们这个工作缺了哪一个人都不成,每个人都克服了很多困难,在自己的岗位上付出了很多。”曹喜滨每次说起这支队伍,都有一种由衷的骄傲。而对这个队伍中的每一个成员来说,“只要卫星能上天,能成功,再苦再累心里也高兴。”
自今年3月进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来,哈工大人及兄弟单位发扬“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传统,发扬载人航天精神,团结协作,全力以赴,把工作具体到每一个岗位、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头、检查细化到每一个环节,在整个测试过程中实现了零故障、零缺陷和零失误。他们的工作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这是我们所有发射前测试工作中最顺利的一次,也是我们合作最好的一次。”
春华秋实航天路,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这神圣的一刻。当“试验卫星一号”已经进入稳定运行状态,哈工大人期待已久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美丽的现实……
http://news.hit.edu.cn/special/80/index.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