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核心命题。时代的命题也会作用于文学,长篇小说《一路奔北》就是这样一部聚焦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研发历程的现实主义小说。该书讲述了以孟星高为代表、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青年科研团队,在历经“造不如买”的观念分歧、频率争夺等挑战后,逐一攻破了星间链路、时频切换、航天级芯片国产化、氢原子钟小型化等难题,最终建成全球第二大卫星导航系统,走出一条中国航天科技自主创新道路的故事。青年网络作家“人间需要情绪稳定”说,为了完成《一路奔北》的创作,她多次前往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进行调研、采风,又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了15次修订、打磨。
《一路奔北》这本书,让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志雄看到了航天人身上的青春气息、热血气质和背后丰富的人性内涵。“小说有基本的‘爽文’结构和明显的主角光环,其可贵之处在于主角在面对艰难险阻的过程中,逐步克服自己的性格弱点,完成自我反思与自我更新,实现精神的成长,有现代成长小说的意味。”周志雄说。
“《一路奔北》的难点在处理科学家人物形象,特别是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背景下,如何塑造好像孟星高这样的科学家形象,以及如何体现主人公所处的时代环境特色。”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何向阳认为,《一路奔北》的人物塑造非常成功,小说语言干脆利落,不矫情、不浮夸,真切、真诚、朴素,有着网络文学个性化的语速,节奏明快干净,“期待作品能够进一步转化为电影的成果”。
《中国作家》主编程绍武认为,《一路奔北》具有科普意义,“在坚实的科技基础上,同时深入浅出通过故事的设计、人物形象的塑造,让大众得以走近重大的、尖端的科技领域,在这个方面也是非常成功的。”
“近年来网络文学创作在各方面的引导下,数量、质量都在不断提升,改变了过去一提到网络文学就是仙侠、修真等印象。《一路奔北》证明网络文学可以很好地反映现实、时代,并成为新时代文学的组成部分。”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说。
反映现实,书写时代,近年来,不少作品发挥网络文学优势,用网络小说手法聚焦科技强国主题,书写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新成果,实现了专业性和大众性、文学性和主题性的有机结合。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副主任朱钢认为,《一路奔北》铺陈了大量科学知识和科研细节,能够让读者感受到科技的人文之美和情感之力。
中宣部原副秘书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发现,作者重点抓住了中国科学家敢于创新这个特点,既写了青年一代科学家不拘一格的创新突破,也写了老专家善用经验与新时代科技发展同频共振,“新老两代科研人在共同的事业中相互启发,携手前进。主题好,有人物、有故事,富有感染力”。
“长大之后我要成为你”,在航空、能源等领域,有很多人是因为一个人或一本书的启迪,最终走上了科研的道路。读完这本书后,阅文集团副总裁、总编辑杨晨觉得,“《一路奔北》既是我们发展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一个新的标杆,同时也为我们以后的编辑工作、引导作家作品创作,都提供了一个新的高度参考”。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