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国际空间站因集合多国技术优势,一举拿下了太空主导权,然而世事难料,如今其已失去当年风光,而我国却凭借着神舟十九号交接时的合影留念,让中国空间站即刻“出圈”,随即便引起了全球热议,不少国外网友都认为中国空间站已能“碾压”现在疲惫不堪国际空间站,事实果真如此吗?
国际空间站为何“堕落”?
据相关媒体报道称,近几年国际空间站漏气的问题已然变得一发不可收拾,迄今为止每天至少有超过1公斤的空气流走,即便技术人员紧急修复,对于有几十处漏洞的空间站来说也无济于事。
起初工作人员在设计国际空间站时就为其定下了15年的“保质期”,现在的情况早就超出了预想的极限状态,当中的588个零件已经开始力不从心,正是技术上的问题层出不穷,也让现在的国际空间站无法摆脱恶劣的环境。
当然,国际空间站会有今天的局面也不仅限于技术问题,作为多国合作的产物,自然就会受到国家关系的牵制,光是每年30到40亿美元的保养费用就够各国头疼了,更不用提复杂且动荡的国际局势。
因此,部分国家也有了几年后退出这局棋的打算,不过国际空间站能不能坚持到那时也很难说,虽然其他国家曾打算在2030年让空间站退休并在大气层“安息”,但美国的一些商业航天公司却有些迫不及待。
不过,这一举动很有可能会打乱了其他国家的算盘,所以国际空间站的未来如何的确是难以预料。
中国空间站“实力”如何?
提到中国空间站毫无疑问是全球航空领域冉冉升起的新星,抛开技术层面上的差别,单看宇航员们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就能立马与国际空间站分出高下。
要知道,我国空间站拥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无需迁就他国的技术要求,所以也做到了极高的性价比,有相关数据表明其日常运行的各类花费仅为国际空间站的15%。
当然,这也离不开建造过程中多项先进技术的加持,特别是我国空间站使用的霍尔电推进系统,其比冲一般在1500到3000秒之间,高于传统化学推进器几十倍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还有就是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它能够把航天排出的“废水”全部转换为可重复使用的水资源,一举实现开源节流,不仅如此,兼具了16个独立实验室和诸多先进的仪器设备,能够做到完好保存研究数据。
目前,中国空间站对国际合作秉持着来者是客的态度,正是这种接纳的心态,也为全球航天合作铺就了新道路。
未来空间站路在何方?
基于当下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空间站极有可能有多方面的改变与创新,据专业人士分析,多边合作是大势所趋,当然各国也都有自己的盘算。
特别是美国宇航局已经有了与私人公司合作研发空间站的新项目的打算,不过这也不足为奇,毕竟欧洲也正有此意,而我国则继续深耕于空间站的运营并在未来进行更多的科学研究。
今后随着商业航天的快速推进,太空旅游等新兴产业可能会成为新方向,未来的空间站也会喜提多重身份,各国需要稳固自身实力才能避免失去主动权。
参考资料:
一问到底丨持续漏气5年,国际空间站还能用吗? ——北京日报
国际空间站告急,紧急撤离怎么做?——中国航天报
我国首次公开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 与应用进展报告》--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