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10|回复: 0

【火箭工匠】胡煦:铣切零件从心所欲

[复制链接]

380

主题

493

帖子

1399

积分

金牌飞友

Rank: 6Rank: 6

积分
1399
飞币
904
注册时间
2017-7-12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几年前的一天,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811厂(后并入火箭院18所)机械加工中心,几个身着锁口工装的人围在一台铣床边,静观操作者的动作。铣床十分洁净,夹具上的部件比往日大得多,被严密包裹,只有一个凹槽露在外面。操作者胡煦屏息凝神,开动铣床,周围的人也屏住了呼吸。飞转的铣刀渐渐落下,要吃到凹槽了!眨眼间,铣刀已缓缓升起,普通人甚至来不及看清铣刀“碰触”凹槽的动作。胡煦从容关机,小心翼翼地用棉棒沾出凹槽内的微量碎末,凹槽光洁如镜。

  “成了!”大家如释重负,他们见证了一个意义非凡的时刻——胡煦完成了用铣床给总装好的运载火箭伺服机构做“微创手术”。

【火箭工匠】胡煦:铣切零件从心所欲w2.jpg

手磨精刀,铣切零件从心所欲

【火箭工匠】胡煦:铣切零件从心所欲w3.jpg

  至今,火箭院18所技能大师胡煦已在铣工领域,“雕琢”零部件近半个世纪,为伺服机构做“微创手术”是他深厚功底的缩影。

  外行或许不明白,铣切个部件,为何像给人做手术一样,层层防护,小心翼翼?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部件要“上天”。

  作为火箭的控制命令“执行者”,伺服机构就像是火箭的“舵”,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把雷霆万钧的发动机精准地摆到预定方向,丝毫的偏差都会让火箭“谬之千里”。能否造出精密而可靠的伺服机构,影响着运载火箭的发展水平,也反映着一个国家在精密加工上的实力。

  为伺服机构做“微创手术”的底气来自哪里?胡煦有两个绝活——手工磨制铣刀和手工精密铣切。

  “要想让零件光洁,就得让刀具更光洁。”胡煦曾磨制各类铣刀700余把,最细的铣刀只有针头粗细,尽管如此,他还能在刀头铣出光洁的两个面。

【火箭工匠】胡煦:铣切零件从心所欲w4.jpg

△胡煦在手工磨制钻头

  精刀在手,下刀的力道熟稔于心,这让胡煦面对铣切误差以0.01毫米为计的复杂零件也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小细节、大气节,铸就工匠精神



  绝活是怎么练出来的?胡煦没有直接回答记者,而是回忆了一段往事。1970年4月底,15岁的胡煦在中原的一座军工厂学徒时,师傅是一位“八级工”。“那个时候,在许多人的认识里,‘八级工’的徒弟必须比‘六级工’的徒弟做得好,方方面面都得好。”胡煦说,“早上,我会比师傅早来,提前把铣床擦干净,将各种工具捋齐,机器上好油,抹布叠好,回忆着昨天学的东西,等着师傅来。”继承了传统工匠文化中师承的荣誉感,胡煦从细节做起,逐步成长为同批进厂的工人中功夫最精的人。

  除了做好细节,新时代的工匠更具有“家国天下”的大气节。也是在1970年4月,即将进厂工作的胡煦和小伙伴们听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胡煦的父母曾担任东北某军工厂的技术管理干部,经常给他讲“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也常回忆当年和工人们“连轴转”为志愿军造武器的情形。在父母的影响下,胡煦对国家的科技成就有更深刻的体会,也备受鼓舞。胡煦心想,虽然造火箭、造卫星“高不可攀”,但在自己的岗位上同样可以为国防、为科技发展做贡献。这种心态为他后来加入航天事业储备了扎实的技能。1985年,已调入首都钢铁厂工作的胡煦听说航天系统的811厂招铣工后,立即报了名。



钻研数控开先河,培养人才传经验



  当年,火箭院811厂采取技术考试加面试的方法选拔人才。在报名的60多个人中,只有3个人被录取。胡煦成绩名列第一,如愿走进“向往已久”的航天事业。

  虽然经验丰富,但伺服机构零件的精密仍让胡煦大开眼界。他谦虚地向前辈、同事学习,很快达到了岗位要求。领导看胡煦上进、谦逊又年轻,就让他去“试试”一台还未拆封、只有外语说明书的数控铣床。胡煦四处寻找资料,并与火箭院其它单位负责试验数控铣床的年轻人交流,还利用当时仅有的“286”电脑补计算机基础。没多久,胡煦真的把数控铣床开了起来,成为火箭院伺服机构数控加工第一人。

  胡煦说:“放在现在看,那台数控铣床只能算是在传统铣床上加了点自动控制的器件,但工作效率已有了质的飞跃。每来一批零部件,厂里都会让我铣一点,后来逐步加码。最终,数控铣床的速度与质量超越了手动铣床,厂里决定把其它厂房的数控机床集中起来,又从各车间抽调骨干,成立了数控加工中心。”

【火箭工匠】胡煦:铣切零件从心所欲w9.jpg

△胡煦在数控铣床前

  从此,胡煦开始传授数控铣切技术。队伍拉起来后,效率与日俱增。“以前,伺服机构一直是运载火箭生产进度的‘短板’之一,而精密件的加工则是伺服机构的‘短板’。数控‘上马’,情况大为改观。1989年,我们在短短十几个月内抢出了‘长二捆火箭’的伺服机构,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胡煦说:“不过,手动铣床并未彻底淘汰,现在用它专攻更为精密或新试制的零件。”

【火箭工匠】胡煦:铣切零件从心所欲w10.jpg

△胡煦在指导即将参加技能大赛的年轻人

  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多个技能大赛中崭露头角的胡煦成为火箭院铣工竞赛的教练之一。迄今为止,他直接带出的徒弟有20余位,间接传授经验的就更多了。胡煦把自己的经验总结成10余篇文章,刊登在各级技术刊物上;还把经验做成PPT,让新入职的“90后”员工更易接受。同时,胡煦也在航天系统外广交同行精英,积极推动火箭院与外部企业、高校交流合作,让顶尖技能汇成源源不断的活水,既灌溉航天,又滋润行业。他还常常参加机床展览,掌握国内外数控机床设备发展的最新动态,为单位升级装备出谋划策。

  胡煦说:“把几十年来积攒的经验和人脉全部交给年轻人,是我现在最大的心愿。”

欢迎访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官方网站:www.calt.com

官方微博:@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