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入联盟
找回密码
航空人生
新一代连飞客户端下载
空管人生
中国航空运动协会推荐
WEFLY
模拟飞行玩家聊天工具
门户
文章
商城
二手市场
外包服务
模飞软件
硬件设备
飞行体验
学院
云课堂
问答
资料下载
论坛
模拟飞行
低空飞行
太空探索
星圈
资源
企业
太空探索论坛
»
论坛
›
兴趣和教育
›
天文学
›
中西“天文学”:西方天文源于“热爱”,中国与之截然不 ...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3368
|
回复:
0
中西“天文学”:西方天文源于“热爱”,中国与之截然不同
[复制链接]
DMA340
DMA340
当前离线
积分
1549
窥视卡
雷达卡
435
主题
538
帖子
1549
积分
金牌飞友
金牌飞友, 积分 154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51 积分
金牌飞友, 积分 154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51 积分
积分
1549
飞币
1004
注册时间
2017-7-16
发消息
发表于 2025-2-11 03:32:2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去年,中国多家媒体转载一篇西方“重磅”报道,即西方学者
在土耳其的哥贝克力遗址中,竟然发现了1.2万年前的精确的石刻日历。
根据报道,该日历系统被刻在1.2万年前的一根石柱上,当地古人将一年划分为12个月、365天,标注了春分、秋分。
更为重要的是,据说还记录了1.3万年前一次彗星碎片撞击地球,以及发现了“岁差”
(需要长期观测的数据积累与大量计算,中国是晋代虞喜发现,西方则古希腊时发现)。
问题在于:按照西方历史描述,1.1万年左右西方才出现农业,1.2万年前肯定还处于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狩猎时代,那么狩猎时代的人群为何需要如此精确的日历,为何如此关注天文?
对此,新发现的论文作者、爱丁堡大学考古学教授马丁·斯维特曼指出:“哥贝克力石阵一带的居民显然极为关注天文,是星象的热切记录者。”
斯维特曼教授的话,
归纳起来就是“热爱”这两个字,即因为“热爱”、所以搞出先进的、成体系的历法,甚至还发现了“岁差”等。
其实,纵观西方天文起源与发展,都离不开“热爱”两个字。但中国古代天文与之却截然不同,大概可以用四个字来说明。
西方天文源于热爱
按照西方历史描述,后世西方天文主要源于古埃及、苏美尔、古希腊,但
纵观这三个文明的天文,都与因为“热爱”而有“伟大发现”的逻辑密不可分。
关于古埃及、苏美尔、古希腊的天文学之发达,在此就不啰嗦。其中,
古希腊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已经达到了15世纪人类天文学水平
,反之人类在他之后1000多年的天文学探索相当于是白费功夫。
但问题是,这三个文明的天文学为何如此发达呢?
三个文明中的单纯的理性的天文探索,肯定是因为“热爱”,否则没有办法解释,比如《天文学大成》与当时的生产生活基本脱节,只能说托勒密“热爱”而探索天文,还有苏美尔探索宇宙等也是如此,
而与实际生产生活相关的历法为何也先进?
正常来说,无论古埃及、苏美尔,还是古希腊,因为气候条件在那,历法静不精确对其农业生产作用不大,多几天、少几天没有太大问题。比如古埃及,播种是在尼罗河泛滥之后,从尼罗河泛滥到播种中间相隔一段时间,足够组织播种人手。
总之,天文历法对这三个文明的生产生活指导意义不大。既然如此,只能说三大文明又因为“热爱”、而搞出了先进历法。
除了天文,三大文明中因为“热爱”而掌握的“先进知识”,可谓数不胜数,尤其是古希腊大师们,简直就是“死了都要爱”,拼命探索在当时只能算是屠龙之技的理论知识。
总而言之,从1.2万年前的土耳其古人,到古埃及、苏美尔,再到古希腊,西方古人因为“热爱”而探索天文,最终留下了“辉煌”的天文成果。
中国与之截然不同
与之不同的是,中国天文学出现的目的非常明确,核心可以用四个字来说明,即“应需而生”!
作为农耕文明,
中国气候特征有利有弊,“利”在雨热同期四季分明,“弊”在四季分明。想要大规模发展农业,首先要能掌握“农时”,尤其是不能错过播种时间。
比如,一旦错过播种期,可能就是颗粒无收,接下来就是饥荒。
因此,现实需要掌握农时。为此,中国各地古人做过很多尝试,除了观象授时之外,先秦史书上还有一些记载,比如“律管候气”、还有“虞幕听协风”等,其中协风就是东风、春风,代表天气开始转暖。
当然,最靠谱的还是观象授时,通过观测天象来确定农时,于是天文学就出现了。
以考古看,中国天文学出现于农业之后,西方则是一反常态,在狩猎时代就有发达的历法。中国最早的人工栽培农业始于1.4万年前,在此之后才出现天文学遗存,最典型的是6500年前的河南西水坡遗址,其中龙虎大墓中反映的几种观象授时方法,在中国史书上都有记载,比如北斗授时、大火星授时、立表测影等。
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基本是追求越来越精确的历法,核心是用来指导农业生产,满足现实需求,其中有两个问题需要说明:
其一,最初对农时的掌握比较粗糙,但越到后期越精确,比如
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24节气演变,西水坡时只掌握四个节气,就是二分二至,到了4000年前的陶寺遗址时出现了20个节气
(中科院何驽根据考古遗存实测的结论)
,再到春秋战国时出现24节气。
其二,短时间内的天象变动不大,可以忽略不计,但时间拉大到百年以上后,误差就会很大,从而对农业生产造成困扰,比如
如果将一年定为365天,那么每四年就误差1天,40年、400年呢?
于是,必须不停的观象,在追求更精确历法的过程中,古人对天文的认知就越来越深入。
总之,因为中国气候条件,以及农业生产的需求,决定了中国古代必须观象授时,必须追求更精确的历法,而且还不能间断,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综上,从整体上来说,古代西方天文是“热爱”驱动,中国天文是“需求”驱动。
“热爱”或“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今依然适用。但问题是,在上万年的时间内,从土耳其狩猎人群,到古埃及、苏美尔,再到古希腊等,为何总是出现这种脱离实际生活生产需求的“热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照妖镜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