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从1998年发射至今的国际空间站(ISS)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平台之一,集合着各国的航天力量。
对于公众来说,空间站高科技设施完备,宇航员有序开展科研,过着神秘且令人向往的太空生活,但现实中的国际空间站“臭气熏天、充斥着死皮细胞”。
<hr>糟糕透顶的空气环境
想象一下,在地球上,我们只需轻轻打开窗户,就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但在国际空间站,这却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
一旦“打开窗户”,等待宇航员的不是清新的空气,而是真空的太空。所以,宇航员们在空间站里呼吸的每一口空气,都是直接或通过携带的制造设备带到太空的。
考虑到成本因素,这些气体通常是循环过滤后重复使用的。尽管配备了人类最顶级的空气净化循环装置,但这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国际空间站已经运行了二十多年,里面的空气堪称“二十年陈酿老气”。即便中间进行过替换和补充,可客观规律摆在那里,想要完全去除异味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这些设备本身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了。
2017年,美国宇航员斯科特·凯利(ScottKelly)在一次任务后,忍不住发出感叹:“这里的气味就像是垃圾、杀虫剂和体臭的混合物。”他甚至将空间站的气味与监狱进行了对比,称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
<hr>艰难局促的居住条件
国际空间站的居住条件也十分艰难。用“天宫”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进行对比,就能发现巨大的差距。我们的“天宫”空间站虽然在“纸面参数”上可能比不上国际空间站,但在细节方面却远超国际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们形容自己的居住环境就像是“蜷缩在一个电话亭里面”。
在登上空间站之前,他们还需要接受一项特殊的测试,以确保自己没有“幽闭恐惧症”。
测试方法是让宇航员蜷缩在一个模拟居住环境的“橡胶睡袋”里,然后被放到狭小的密闭空间中,通过各种监测设备的参数来判断他们是否会对这样的环境产生心理或生理上的不适。
<hr>令人头疼的日常问题
在微重力环境下,宇航员的日常生活会遇到许多障碍。
比如进食时,他们必须将餐盘绑在膝盖上或墙上,准备饭菜时也要将食材贴在桌子上,以免食物碎屑飘走。但经过几十年的积累,食物碎屑早已飘得到处都是。
不过,这还不是最尴尬的问题,真正让人头疼的是“厕所”问题。国际空间站的厕所堪称全世界“最昂贵的厕所”之一,一个就将近两千万美元。
然而,即便价格如此夸张,这个厕所却问题不断,而且在空间站上没有替代品。
曾经美国舱段的厕所出了问题,大家都去俄罗斯那边使用厕所,结果直接把那个厕所用“爆满”了,是真正物理意义上的“爆满”。
最后,宇航员们不得不用毛巾、塑料袋等工具,把那些“爆出来”的东西收集起来。
而且,这个水泵和收集器出问题的次数非常频繁,导致各种各样的“人体排泄物和身体碎屑”在几个舱段里到处飘,再加上密闭的狭小环境,那种体验可想而知。
国际空间站的真实生活,与我们想象中的高大上形象相差甚远。
未来的空间站建设应该如何改进?是加大对现有空间站的改造力度,还是另起炉灶建设全新的空间站?
各航天大国考虑的不仅是乐此不疲地“太空竞赛”,还应该思考如何修缮整理国际空间站的环境。否则,国际空间站迟早有一天会不堪重负的!
对于国际空间站如今的困境,你又有怎样的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