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入联盟
找回密码
航空人生
新一代连飞客户端下载
空管人生
中国航空运动协会推荐
WEFLY
模拟飞行玩家聊天工具
门户
文章
商城
二手市场
外包服务
模飞软件
硬件设备
飞行体验
学院
云课堂
问答
资料下载
论坛
模拟飞行
低空飞行
太空探索
星圈
资源
企业
太空探索论坛
»
论坛
›
太空穿越
›
运载火箭
›
中美航天超重型火箭博弈:破局之路与未来展望 ...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3230
|
回复:
0
中美航天超重型火箭博弈:破局之路与未来展望
[复制链接]
DMA340
DMA340
当前离线
积分
1549
窥视卡
雷达卡
435
主题
538
帖子
1549
积分
金牌飞友
金牌飞友, 积分 154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51 积分
金牌飞友, 积分 154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51 积分
积分
1549
飞币
1004
注册时间
2017-7-16
发消息
发表于 2025-2-9 01:43:4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在全球航天探索的宏大叙事中,超重型火箭已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航天实力的关键标尺。新年伊始,美国商业航天领域的新格伦运载火箭首飞以及星舰火箭的飞行,虽未完全成功,却如破晓的曙光,照亮了美国商业航天更为清晰乐观的未来图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在超重型火箭领域的竞争态势,引发了诸多思考。
美国在超重型火箭的发展上呈现出多元且领先的局面。新格伦运载火箭更趋近传统运载火箭概念,将有效载荷置于大型整流罩内送往预定地球轨道;星舰则围绕可重复使用飞船设计,主要服务于月球和火星探索;此外,还有由国会指定、NASA 亲自主持研制的 SLS 超重型火箭,于 2022 年取得首次飞行成功。
然而,舆论界对这三者态度迥异。SLS 因技术相对陈旧、成本高昂(单次飞行花费 40 亿美元巨款)且使用库存旧发动机、不可重复使用等问题,备受贬低和否定,近期更传出特朗普政府可能将其下马的消息。而星舰凭借创新设计和潜力受到推崇,新格伦的成功首飞也为美国商业航天增添了亮色。马斯克与贝索斯同时现身特朗普就职典礼现场,似乎意味着星舰和新格伦都已获得 NASA 的认可,美国通过培育商业航天催生出两种优秀重型火箭,即便 SLS 下马,其重型航天发射能力仍有保障。
反观中国,虽然长征 9 号展现出了中国航天对于超重型运载火箭的审慎与求索精神,但目前尚未成为飞行型号,且众多商业航天公司也未拿出超重型运载火箭方案。从全球范围来看,超重型火箭已成为衡量国家航天能力的关键标志,其研制更是对工业能力的最高水平考验,美国三种超重型火箭的存在无疑彰显了其在航天领域的领先地位。
超重型火箭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在星际探索和载人月球基地建设方面,超重型火箭是必需品。以长征 10 号等运载能力较小的火箭,仅能实现初期探月,若要进入长期有人值守月球基地的阶段,超重型火箭不可或缺。在中美月球探索竞争中,若不具备超重型火箭,建设周期和效率都将落后于美国,这种劣势是难以承受的。在低轨道宽带星座部署上,超重型火箭同样能大幅提升效率,如星链系统若仅依靠猎鹰九号,很难达到 42000 颗的规模,只有星舰这样的超重型火箭才能维持星座规模。
面对美国的领先优势,中国国有航天和民营航天如何破局成为关键。研制超重型火箭的核心问题在于发动机,美国商业超重型火箭采用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为中国提供了一定参考。星舰采用大量中等推力发动机并联的方式,33 台猛禽发动机协同工作,国内有类似在研型号;SLS 和新格伦则采用较少数量大推力发动机并联,新格伦的 7 台 BE4 液氧甲烷发动机单台推力达 240 吨,虽国内民营企业暂无此类发动机,但国家队已研制出 500 吨推力的液体发动机并于 2022 年试车成功,民营企业或许可借助国家队的发动机,以更简洁流程、更快迭代迈向超重型火箭研制。
然而,超重型火箭的研制绝非易事,不仅考验火箭科学技术本身,更考验投资者和决策者的勇气与决心。马斯克的星舰在首次进入太空前经历数十次失败,贝索斯的新格伦为求稳妥一再推迟首飞,20 多年来高强度投入,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巨大。这也让中国航天面临灵魂之问:是否渴望拥有超重型火箭,是否向往星辰大海的未来,以及愿意为此付出多大的决心。
从人才角度来看,如同 DeepSeek 在人工智能领域高薪揽才推动技术进步一样,航天领域的发展也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撑。超重型火箭的研制需要多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发动机研制方面,需要掌握先进发动机设计、材料科学、燃烧动力学等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他们要能够研发出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发动机;在火箭总体设计上,人才需具备扎实的空气动力学、结构力学等基础,能够进行复杂的系统设计和优化;在控制与导航领域,专业人员要精通自动控制原理、卫星导航技术等,确保火箭飞行的精准控制;此外,还需要懂项目管理、熟悉航天工程流程的人才,以保障项目的顺利推进和资源的合理调配。
为了吸引和培养这些人才,航天企业和科研机构可以借鉴 DeepSeek 的一些做法。一方面,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和良好的科研环境,让人才能够安心投入到超重型火箭的研制工作中;另一方面,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航天事业输送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同时,鼓励创新和勇于尝试的精神,给予科研人员足够的自主空间,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潜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照妖镜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