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当前小卫星发展概况 现代小卫星定义:广义小卫星在1000kg以下,狭义小卫星在500kg以下。自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际上兴起小卫星热,至今近40年历史,据统计到2020年初已成功发射5000多颗,占同期全部航天器总发射量近2/3。 这些小卫星应用,现已包括几乎所有部门,除了大型有效载荷以外,例如中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2015年12月发射),有效载荷重量1400kg,平台重量500kg,总共1.9吨;还有哈勃天文卫卫星。由此可见小卫星现在已经对空间技术和应用产生深刻影响。在此基础上讨论现代小卫星未来发展,首先在低轨卫星通信和对地观测领域引发一场技术大革命,其次波及其它领域,最后提出小卫星未来发展方向。 2. 低轨小卫星通信星座成为主流 在应用卫星领域,卫星通信应用范围最广;应用效果最大;收益/投资比最高;公众需求最多;通信卫星技术发展速度最快。上世纪卫星通信基本上采用地球同步轨道,其因有3:地球同步轨道既可实现区域通信(单颗卫星)也可全球通信(3颗卫星);采用卫星数量少;虽然要求大火箭发射,但在冷战时期与大国发展武器相吻合。另者低轨道通信卫星星座还具有下列优势:1)通信发射功率低,比地球同步轨道低1000多倍;2)宽带服务延时仅有25毫秒;3)地面接收设备简单,使用方便;4)投资成本较低;5)发射方式简便等。 为此低轨小卫星通信星座已成为当前卫星通信最大热点,说明小卫星发展引发技术革命正在开始。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至少有20来个有名通信卫星公司,组成星座的卫星,多者上几万颗,少者也有几十颗,一般上百成千颗,其中SpaceX公司星链(Starlink)和一网星座进展最快,也是目前发射通信卫星最多。为了说明卫星通信正在开展一场技术大革命,下面举出典型实例:(1)Space X全球互联网大型星座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Space X)公司计划创建全球互联网大型星座。2016 年第一次向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申请发射4425颗小卫星,组成低轨通信卫星星座,采用Ku与Ka频段,三个月后又第二次申请7518颗小卫星,采用V 频段,总共1.2万颗小卫星,这两次都获得批准,称为星链(StarLink)星座,但是必须在2024年完成发射一半6000颗 发射任务,其余一半在年2030前完成。第三次又申请增加3万颗,总共4.2万颗卫星。这个疯狂计划,即超出人们想象,也超出实际的需要;是否公司企图抢占低轨卫星通信星座有利轨道和频段,或者还有其它目的。现在这里不讨论,待今后事实来说明。下面介绍第一次批准的4425颗小卫星星座,它具有一些实际意义,而且在2019-2020年已多次成功发射200多颗卫星,今后完成第一次计划(部分或全部)可能性较大。 第一次批准由4425颗小卫星组成星座,分两期建成,初期为1600颗,终期为2825颗,两期轨道和卫星分布参见表-1。表-1参数 | 初期部署(1600颗) | 终期(2825颗) | 轨道面数 | 32 | 32 | 8 | 5 | 6 | 每个轨道面卫星数 | 50 | 50 | 50 | 75 | 75 | 高度 | 1150km | 1150km | 1130km | 1275km | 1325km | 倾角 | 53° | 53.8° | 74° | 81° | 70° |
星链星座卫星质量为227kg,外形结构见图-1A所示,每次发射60颗,称为一组,由公司研制的火箭发射,星座卫星分布如图-1B,卫星以40度的最小仰角,对全球无缝覆盖。
图-1A 工作卫星
图-1B 第一期星座卫星分布 根据第一次批准要求,4425颗小卫星组成星座,大约需要在2023上半年前完成发射,因为2024年前星链星座要求完成6000颗。为此在4年时间要完成第一次批准任务,平均每年要发射1千多颗卫星,包括卫星生产、卫星测试、卫星发射、组成星座和建设几万个地面信关站,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工程,若与当前卫星生产和发射量相对比,前者提升几十到近百倍。 整个星链星座的卫星与发射费,以及几万个地面信关站费用,大约150亿美元右。(2)一网(OneWeb)大型星座 一网(One Web)公司计划创建卫星互联网星座,采用640颗卫星组成通信星座。由20个轨道平面,每个轨道平面分布30颗卫星,加上每个轨道平面必须有2颗备份卫星,总共640颗卫星,轨道为1200 km,卫星重120 kg。卫星通信为Ku波段,相控阵天线,采用星间链路。但在2018年7月,OneWeb出于监管原因决定不采用星间链路,取而代之的是全球40多个信关站,每个站都能连接到卫星。OneWeb卫星先发射到在500公里的高度一个近地轨道,然后自己提升到1200公里的运行轨道。2016年6月OneWeb与Arianespace签署了21枚联盟号火箭的合同,这些火箭将从库鲁、拜科努尔和沃斯托奇尼地区发射,每次发射36或34颗卫星。 一网星座在2019年已发射6颗工作试验卫星,2020年2月一网又成功发射正式工作卫星,采用联盟火箭,一箭34颗,OneWeb工作卫星外形结构见图-2A,卫星质量147kg。按计划大约每一个多月发射一次,预计在2021年完成一网640颗卫星星座初步部署,2022年提供覆盖全球的宽带通信服务。
图-2A OneWeb工作卫星外形结构 一网卫星在星座中分布图见图2-B。最初估计每颗一网卫星50万美元 目前卫星重量增加,技术结构也複杂,成本会超过50万美元。
图-2B One Web卫星互联网星座 OneWeb公司在完成648颗卫星任务后,后续计划将再发射1700颗,OneWeb星座增加到2400颗卫星,提高宽带互联网服务能力。现在OneWeb公司和铱星公司合并,从而提高公司竞争力。 除此以外,中国也在积极开展低轨卫星通信星座研制,例如虹云和鸿雁通信星座,两者分别属于航天科工和科技集团。虹云通信星座由156颗卫星组成一个宽带全球移动互联网络,每颗卫星重约500kg,运行在1000km的地球轨道上。卫星采用Ka波段通信,每颗卫星有4Gb 带宽的吞吐量。在 2018年12月用固体火箭成功发射实验卫星,其外形结构见图-3A。虹云通信星座计划于2022-2023年建成。鸿雁星座包含一个移动通信星座和一个宽带通信星座,其中移动通信星座将由数十颗窄带卫星组成,宽带通信星座将由数百颗宽带星组成,并辅以全球数据业务处理中心。鸿雁星座的建设分为两个阶段,一期工程由60余颗骨干卫星构成,优先提供全球移动通信业务和重点地区的宽带互联网业务;二期拓展为 300余颗补网卫星,将宽带业务也拓展至全球。鸿雁星座实验卫星重庆号在2018年12月成功发射,卫星外形构见图-3B。鸿雁星座公司设在重庆市两江新区。整个星座计划在2024年后完成。
图-3A 虹云卫星外形结构
图-3B 鸿雁卫星(重庆号外形结构)3.对地观测领域开始技术大革命 本世纪初期对地观测领域开始实现技术大革命,体现在下列各部分;3-1 光学与微波对地观测 光学与微波对地观测几乎完全可由微型或纳型卫星来完成,时间分辨率取于卫星数量,需要任何时间分辨率都可以满足。空间分辨率光学与微波两种,光学实现小于50kg,分辨率0.5度。美国赫拉系统(Hera system)公司,近期计划开发100kg量级微小卫星,对地观测光学分辨率提升到0.22m。合成孔径雷达卫星,今后有望实现微型卫星分辨率0.5-1度,芬兰冰眼公司现在己发射5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重量小于100kg,分辨率3-5度,美国卡佩拉空间公司已发射一颗实验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重量40kg,分辨率为1度。 光学卫星重量与空间分辨率都优于合成孔径雷达卫星,但是每天只能工作8-9小时,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可以全天时全天候工作。 中国零重空间公司计划创建灵鹊星座,初期计划由132颗6U立方体星组成,光学分辨率优于4米,分别运行在500公里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SSO)与低地球轨道(LEO)上。灵鹊星座设计有特点,以五颗卫星为一组的编队飞行模式,能够在对地球某一区域观测,实现幅宽加大、立体成像等多种模式,从而形成更丰富的数据产品类型。对重点区域实现30分钟重访时间,而覆盖全球实现12小时重访时间。 灵鹊星座初期每颗卫星均为6U立方体结构,重约10kg,配备RGB全彩空间相机。将来公司将为卫星配置全自主的先进电推和星间通信设备,卫星可在轨实行姿态、轨道机动和星间数据传输,这使得卫星具备较高的机动和协同工作能力。未来星座卫星数量增到378颗(卫星具体重量尚未公布),届时将实现对热点区域10分钟重访近实时观测效果。灵鹊星座实验卫星(灵鹊-1A)于2019年1月由固体火箭成功发射,卫星外形结构见图-4所示,完成星座建设预计在2023-2024年。
图-4 灵鹊星座实验卫星3-2 军用小卫星 美国应用小卫星为军事服务为全球之冠。最近美国国防计划局(DARPA)发起“黑杰克”(Blackjiack)项目,有三个主要目标:1)研发有效载荷和任务层面的自主软件,将采用分布式的在轨决策处理器,能够在轨进行数据处理,在轨自主运行并执行共同任务;2)运用先进的商业制造能力,比如使用商业现货(COTS)零部件,减少对每个航天器的筛选和验收测试,降低航天器生产周期;3)在低轨演示验证卫星有效载荷,其能力与当前地球同步轨道系统相当,而单颗卫星的成本低于600万美元。 项目最终目标是发展一种由60-200颗小卫星组成各种军用星座,这些小卫星分别为微小卫星,微型卫星,微纳卫星,取决于有效载荷大小与数量,轨道高度500-1300千米,可以满足各种军用要求。该项目计划在2020-2025年完成,图-5表示其中某一种卫星和星座外形结构图。 这些项目,若能胜利完成,可节约巨大经费,同时又快速满足各种军用卫星要求,改变以前过于倚重大卫星,因为大卫星易受攻击,安全性低。
图-5 “黑杰克”小卫星
小卫星在星座分布(右边)3-3 空间物联网 在2020-2025 年这段时间,世上要建立多个空间物联网星座,典型实例如下:1)太阳神线路(Helios Wire)空间物联网星座 加拿大太阳神线路公司计划组建空间物联网星座,由30颗16U立方体星组成,,用于实现空间物联网,有效克服地面物联网存在缺点,达到覆盖地域广,不受天气与地理条件影响,系统抗毁性强等,公司研制专用软件,从而使空间物联网用户在使用时 ,达到网络连通性和易用性,太阳神卫星外形结构见图-6所示。
图-6 太阳神卫星外形结构太阳神空间物联网星座使用30MHz的S波段频谱接收来自数十亿传感器的小数据包。2)希伯(Hiber)物联网星座 荷兰希伯卫星公司计划发射48颗卫星,组成物联网星座 ,卫星为6U立方体星,重量约10kg, 卫星外形结构见图-7所示。
图-7 希伯卫星外形结构 希伯物联网星座为全球提供低成本,低容量的数据物联网服务,发送小数据包:140个字符,包括时间标记;识别;位置。卫星轨道600km, 星座预计在2021年建成。3)中国私营九天微星公司物联网星座 公司计划在全球部署72颗小卫星,成为中国第一个商用低轨物联网星座,进行全球数据采集及重型资产监控,服务全球物资监控、智能物流、环境监控等多种物联网应用场景。 在2018年12月7日,公司成功发射“瓢虫系列”七颗实验卫星,其中一颗主星,重量为100kg,其中三颗6U立方体星与三颗3U立方体星为附星,详见图-8。
图-8 “瓢虫系列”七颗实验卫星 物联网星座部署完成后,可服务于物流运输、重型机械、固定资产、农林牧渔等多个领域,与地面电信网络一起,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无地面网络覆盖区域(海陆空天)的各类资产提供“万物智联”的实时通信服务。整个星座计划2022年建成。 根据对物联网调查研究分析结果:物联终端达到百万个以上,建立星座才不亏本,几百万个以上有赢利,几千万到上亿个将有大赢利。预计在2021年以后,将出现这种赢利局面。3-4 气象卫星--温室气体卫星 温室效应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与工作产生严重影响,主要控制排放量,二氧化碳和甲烷,通过微纳星座近实时对全球进行观测,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研制GHGSat卫星(参见图-9所示),该星经过飞行验证,性能达到要求,计划创建温室气体卫星星座,由10颗卫星组成,轨道高度515公里。每颗重量15kg,有效载荷6kg,覆盖全球重访时间十几小时,2020年开始发射2颗,预计星座在2022年左右建成。
图-9 GHGSat卫星 概括起来以上这些实例的技术水平和应用效果,估计将提升一个数量级左右。4.小卫星未来发展方向 当今世上计算机和航天都在向两端(向大与向小)发展,对航天来说,向小也是向小卫星。小卫星未来发展对国民经济和军事应用,绝大部分都能得到满足,而且投资小效果大。为此概括起来一句话:未来小卫星将推动革命,这是在美国犹他大学2019年8月第33届小卫星会议主题词,“推动革命”,它包含多方面内容:首先引发空间技术一场大革命,其次对人类工作方式和人类生活状态的改善等.实现这个目标,小卫星未来需要对下列问题,进行开发和研究,并要求保持小卫星低成本特点。 (1)微型推进器 根据目前推进器技术,为未来小卫星开发微型推进器, 最为可能也最有前途的是电推进器,特别是霍尔推进器。 日本东京大学研制水离子推进器,采用6U立方体星,重量8kg,△Ⅴ为1km/s(2019年在实验室已达到△Ⅴ为505m/s),推力为0.226N, 比冲384s,功耗36.5w,推进剂1kg,最后将达到预定技术指标。今后研制微型电推进器,应分挡进行,以满足各类型小卫星要求:1)速度增量为100m/秒,功耗为10w,重量为0.8kg;2)速度增量为100m-1km/秒,功耗为15w,重量为1.5kg;3)速度增量为1km-2km/秒,功耗为25w,重量为3-5kg。 (2)微型星上电源系统 研究项目:超轻型可展开折叠式太阳帆板;高转换效率太阳电池片;轻型锂蓄电池等。技术要求:在实现计算机最佳电源系统使用分配条件下,电源系统(功率300-500w)要求占整星重量<3%;(3)发展小卫星设计原则 设计原则为有效载荷为主,平台为附,但也不是要求每个有效载荷要设计一个平台。像立方体星目前已经成功组合到30个,这样既适合有效载荷为主,也适用平台,又符合小卫星设计原则。这适合微纳卫星(50kg以下)。对小卫星来说,应开发研究一种智能化灵活组合平台,可便于适应有效载荷;对有效载荷设计要求低功耗,轻型紧凑结构,还要求考虑现有平台一些特点;(4)延长小卫星寿命 当前一些卫星发射成本相当于与卫星等重的黄金的价值,而工作寿命仅有2-3年时间,瑞士手表可用40-50年,这一方说明空间环境恶劣,另一方面也要求,卫星寿命延长。低轨道(500km-1000km)小卫星寿命希望能达到7-8年。方法与途径:软件采用自修复功能,硬件不采用多重备分,这样导致卫星重量加大,成本提高,而是开发研究一种先进智能化结构组合,以及采用一些自修复材料,如柔性层合板、聚氨酯复合材料、金属材料和半导体聚合物等,星体外形设计达到气动阻力最小。有条件情况下,可以采用推进器提升轨道高度,延长卫星寿命;(5)小卫星最佳应用模式--多星联合工作 多星联合工作,目前主要星座与编队飞行两种模式,星座主要增加覆盖区域,对地观测提高时间分辨率,对通信可以达到无缝覆盖,星座中各颗卫星完全相同,目前应用小卫星组成星座,使用非常普遍。开展最佳星座设计原则研究,要求达到同样覆盖效果,使用星数最小。 编队飞行和星座有很大区别,编队飞行可构成空间应用的一种新概念--虚拟卫星,由若干颗卫星以分布方式构成编队飞行,共同观测一个目标,其功能为任何一颗大卫星也无法达到;(6)提高小卫星生产流水线速度 将来小卫星星座发展数量越来越多,每个星座卫星数量,少者几十颗,多者上百上千颗。必须提高小卫星出厂率。在本世纪初期,全球星(GlobalStar)在意大利罗马建一条生产流水线,每周生产1-2颗全球星;目前一网小卫星生产流水线,每天生产1颗小卫星,现又在新建两条流水生产线;SpaceX公司每次发射量小卫星60颗,整个星座计划10年建成,流水生产线每天至少也要生产7-8颗小卫星,小卫星生产流水线产量要大幅度提高,最终也使小卫星成本降底。 小卫星生产流水线要求卫星结构组成标准化,模块化,上流水线卫星的分系统与部件质量要确保。(7)研制小型运载器与降低发射费用 研制低价小型运载器,满足各类小卫星需要,运载能力3-5吨,小卫星绝大部分发射到低轨,发射费用争取比现在降低1-2倍,也可采用固体火箭,其特点发射间隔很短,发射点可机动,这些非常适合军用要求。现在国内外已有十多家在研制小型运载器。另外有条件,可利用退役火箭,经适当改造,用大型运输机升空,然后再由火箭把卫星送入轨,其特点仅用普通机场就可发射。 已经发展起来大火箭,可以采用一箭多星发射,多至上百颗以上,要求末级火箭入轨,负责把小卫送至星座需要位置。 发展多种发射方式,最终目的降低发射费,便于更好发展各种小卫星。5.结束语 上世纪出现三项技术将改变人类未来命运:计算机,核能,航天。计算机发展速度最快,它已经深刻改变人类的现实生活与工作,核能发展最慢(可能与放射性有关),航天通过小卫星技术发展,已经从“高技术、高投资、高风险”,走出来,经过近40年飞快发展,首先在卫星通信对地观测领域引发一场技术大革命,然后广泛快速全面波及,从而说明小卫星未来发展,也将像计算机那样,改变人类命运,提高人民工作水平,改善人民生活状态。
写在后面的话
最近的二十年来,微小卫星重新兴起,并且快速发展,在一些领域中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我非常有幸在这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早在我还是学生的时期就已经看过不少林来兴先生的论文、著作。正式在卫星行业工作后,也一直看到他关于微小卫星技术、分布式卫星编队组网技术等方面的文章,自己的发表的论文也多次引用他的文章。后来逐渐了解到林老先生其实是已快90高龄,之前一直是863相关领域专家,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微小卫星的发展。作为一个在微小卫星领域工作的后辈,看到林老先生以此年纪在这前后十余年里一直持续高产,写出大量关于微小卫星的文章(在知网搜索林老,粗粗数过都有几十篇),真的可谓是不忘初心。此次有机会经推荐,在我这个小小平台和大家分享林老先生近期创造的这篇文章,与我也真的是一种荣幸。
来源:宇聊
最新卫星系列研讨会:
在线讲座:通信卫星系统物理层设计与仿真---链路建模、射频架构、相控阵和天线单元等(7月21日)
在线讲座:基于信道仿真的卫星通信设备性能测试(7月22日)
最新5G系列研讨会:在线讲座:5G信号生成技巧及测试挑战(7月28日)
在线讲座:利用信道模拟器进行5G NR Massive MIMO测试(7月29日)
在线讲座:5G大规模多端口器件测试(7月30日)
在线讲座:一种新型高精度5G信号EVM创新测量方法(7月31日)
在线讲座:应对射频接收机测试的挑战(7月23日)
原创RF测试笔记:数字调制系列:IQ调制器特性 NEW六问射频脉冲频谱测试如何准确测试75 Ohm系统的信号?
如何准确测试相位噪声射频脉冲频谱及退敏效应简述
频谱分析系列:如何选择显示检波器频谱分析系列:为什么需要预选器?频谱分析系列:浅谈分辨率带宽RBW
频谱分析系列:如何理解FFT中的频谱泄露效应?
频谱分析系列:如何理解FFT中时间窗与RBW的关系
频谱分析系列:为什么降低VBW不会降低频谱仪底噪?数字调制系列:如何理解IQ ?数字调制系列:IQ基本理论数字调制系列:IQ调制及解调简述
噪声系数系列:噪声来源、定义及影响
噪声系数系列:天线噪声温度测试方法
噪声系数系列:噪声系数测试之增益法
噪声系数系列:浅析AGC电路噪声系数的测试
噪声系数系列:浅析多通道接收单元噪声系数的测试
噪声系数系列:镜频抑制滤波器对射频接收前端输出噪声的影响
选择示波器时的“5倍法则”
投稿&专栏合作 请加小编微信 | 微信号:18675536035
请戳右下角,给我一点好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