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69|回复: 0

可能大家都误解了,吉利造火箭这事并没有那么简单……

[复制链接]

74

主题

873

帖子

1820

积分

金牌飞友

Rank: 6Rank: 6

积分
1820
飞币
945
注册时间
2017-8-30
发表于 2025-2-3 13:0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造火箭,吉利是认真的。

这个自主品牌的头号老大似乎很是睥睨近些年那些愈发频繁的打着与中国航天合作的幌子进而蹭热点的同行们。

真的勇士,敢于自己造一个火箭。

4月17日,面对吃瓜群众们的八卦追问,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杨学良在微博上大大方方地回应称,“招火箭总师,欢迎报名,简历投@吉利招聘。”



群众们很快扒出这家隶属于吉利科技集团下的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的招聘启事,这次招聘涵盖了火箭及卫星发射领域相关的近40个职位,最高月薪达5万元!



车企造火箭,谁给的勇气和胆量?



死后真的可以变星星

当然不是梁静茹。其实,造火箭,不必过分紧张,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没有必要再为火箭冠上仅限于军工专利与国防机密的神秘外衣,说到底,火箭本质上只是一个运输工具而已,这个时代的民事与商业需求都更加渴望着火箭运输。



甚至连对卖火箭的要求也已经低到了尘埃里:比如说,前几天网红薇娅直播卖火箭,原价4500万的“快舟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服务直播期间优惠500万,短短几秒就售罄……



你也想象不出富豪们利用火箭会做些什么。某些服务,已经到了没有你想不到,只有火箭商做不到的地步。

没错,很多人都想到了马斯克。



2017年底,SpaceX(太空探索技术公司)CEO马斯克在ins上发布了一组特斯拉电动跑车roadster被放在运载火箭整流罩中的照片。马斯克计划用猎鹰重型运载火箭将这辆红色特斯拉roadster送入火星轨道,届时,这辆特斯拉将随着太空船围绕太阳轨道运行。



按照他的设想,未来这辆特斯拉roadster有可能会被外星人发现,作为人类的“名片”,车上坐着一位名叫“Starman”的假宇航员,车内还循环播放着英国传奇摇滚歌手大卫·鲍伊的经典曲目《太空怪人》。同时,通过roadster的车载摄像头里,“Starman”也将看到更清晰的太空世界。



很多人认为当时的马斯克口吐狂言,但仅仅两个月后的2018年2月份,猎鹰重型火箭就几乎完美地完成了这个设想。

虽然没有赚钱,但是满满地秀了一把情怀。

紧接着,四月份,猎鹰重型火箭就开始了第二次发射,将沙特一枚六吨重的卫星送上了天,虽然说依旧不赚钱,但这一次收入了9000万美元,至少没亏多少了。

当然,不赚钱,不是马斯克的本性。



一年以后,他又进行了第三次发射,这一次,“猎鹰重型”搭载了24颗卫星。其中包括一颗特殊的“太空丧葬”服务卫星。这颗卫星装有152名逝者的部分骨灰,这些骨灰被分别装入硬币状或者圆柱状的金属容器内,每个容器能容纳约1-7克骨灰。它们被固定在卫星上,将绕地球飞行约25年,期间轨道高度逐步降低,最后像流星那样坠入大气层中焚毁。

太空葬礼,每克5000美金,这是一个新业务。

原来死后真的可以变成星星,童话里也不都是骗人的。而打着“童话”和“浪漫”旗号的生意,都是最好赚钱的,不是吗?  





造火箭有多难?

吉利会眼红吗?

逐利是所有商业行为体的本质,肯定会。

但我们都相信,吉利不会这么无聊。

根据“时空道宇”发布的对此次火箭总师的招聘要求显示:负责火箭整体工作的总策划;火箭整体技术性、指导性工作;火箭整体姿轨控产品工艺技术实施过程审查和管理;火箭创新、工艺优化工作的策划和指导等。

一堆专业术语的罗列,看起来不明觉厉且高大上。

但在咨询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专业人士后我发现,仅仅是这些,并不足以构成造出一枚完整火箭的充足且必要的全部条件。

我们丝毫不怀疑在造车这件事上,李书福在有着足够挑战马斯克的底气和实力,但造火箭,书福哥恐怕在短时间内还超越不了前者这位“火星人”。

超越SpaceX有多难,首先要过猎鹰重型火箭这一关。



猎鹰重型火箭的研发首先还要从国际空间站说起。众所周知,现在的国际空间站,用了18年的时间才搭建好。这是中型火箭一次又一次慢慢运送上去在组装,效率着实太低了。

那么,如果有一款超强载荷能力的大火箭,是不是就可以在地面上组装好,一次性发射上去,是不是可以省力很多。

人们都会这么想,但是没人知道怎么做,除了马斯克。方法并不难,大道至简,简单粗暴:堆发动机数量,猎鹰重型火箭搭载了27个梅林发动机,是普通中型火箭三倍以上。这个全世界现役最强火箭有多强,数字可窥:



总推力超过500万磅,什么概念,即把18架波音747绑在一起。它能够将63.8吨的货物由地表送至近地轨道、26.7吨至高地轨道、16.8吨到火星……



SpaceX,地表最强物流公司,无出其右。



那么,怎样造出猎鹰重型火箭,想象一下,把一栋将近20层的楼房,送入太空。这需要尾部绑上27个发动机,同时还必须提供至少2280吨的推力……



能够做到这些并不易,但是只做到这些远远不够。

长久以来,中国车企与世界老牌的巨头的实力差距,除了核心三大件以外,更大的困难在于造车的复杂性,怎样将全车近乎一万个不可拆解的独立零部件组装完成并保证其不出差错、和谐共存,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言多必失、行多必过,同样,量多必有失,从这个角度考量,人汽车工业中那些诸如漏油、异响等看似细小的问题,要想百分百完全杜绝,也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挑战。

如果将汽车工业的复杂性比作青铜,那么造火箭则比王者更加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般来说,中大型火箭的全部零件数至少以十万计,这其中的复杂是不可想象的。如果说单个零件可以进行反复测试实验,然而当十万个零件组装到一起的时候,你永远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除了元件数量的复杂性,还有环境变量的不可控,上天后,燃料质量越来越轻、速度越来越快、温度、空气密度越来越低、所有的一切都时刻处在变化中。同时,伴随剧烈的震动,火箭的姿态也处在一直变化中……



2017年11月,俄罗斯国产联盟-2.1B运载火箭发射失败

火箭发射史上,细节崩盘导致的全局溃散数不胜数。某个角落密封圈脱落、某根导线断裂、某个元件失效都会导致上演“烟花炸裂”的悲剧。这是铁的规律,不因时别,不因国分,历史上任何一个航天强国都经历过火箭发射失败的案例,前有美俄,近有我国近两个月来接连两次发射失败的长征七号……



不发射,不上天,根本没法测试。但当我们面临着如此高昂的成本时,发射的次数必然少之又少,这是成本与效益的较量。于赶鸭子上架的尴尬中,任何时候都没有人能够保证火箭发射成功性的一击必中。

因此,观看的每一次的火箭直播时,我们永远无法想象点火后的下一个每一秒中会发生什么,也没法体会到指挥大厅里每一个人近乎窒息的紧张与祈祷。

我们不去比较中美两国的航天实力,也丝毫不怀疑吉利开拓新业务的能力,但显然,在航空航天业务上,吉利没有任何技术积累,李书福也并不能效仿马斯克最初创业时去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ESA(欧洲宇航局)挖人那样去挖中国航天的墙角。

一言以蔽之,这个阶段中的中国,能够有能力造出中大型火箭的,只有中国航天。





吉利欲何为?

其实,我们并没有必要抱着怀疑批判的目光看待吉利。

原因在于李书福志不在此。

副总裁杨学良在回应评论区“吉利造火箭,年底发两颗卫星”的调侃中说:“年底发的卫星是我们自己研发制造的,发射这两颗卫星的火箭还是买的,我们还有更多计划会在4月24日中国航天日发布,敬请期待!”

此后,他又追加回复“我们招火箭总师是为了星箭融合,不是为了自己做火箭。”



形势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与特斯拉不同,吉利的醉翁之意,不在火箭,在卫星。而马斯克的根本目的却在于星际探索,甚至可以这么说:SpaceX是他的主业,特斯拉只是他的副业。马斯克曾不止一次地在社交媒体和公开采访中声称:他的最大梦想是殖民火星,而电动车更适合在火星上的日常行驶,这便是特斯拉诞生的意义……当然,它还可以为殖民火星赚取一些经费。



相较而言,吉利的业务和李书福的雄心则正经很多:始终朝着建造一个全球性的汽车商业帝国而奋斗!

那么,卫星业务可以为吉利带来什么?

根据平台高度的不同,学界把卫星分为高轨、中轨和低轨三种。低轨卫星,也称近地轨道卫星,特指轨道飞行高度为200~2000km的卫星集合。除低轨卫星之外,还有中轨卫星(2000km~20000km)以及高轨卫星(20000km以上)。

卫星轨道有高中低之分,但重要程度上没有区别,比如说高轨道卫星中用于观测天气的风云系列卫星、中轨道卫星的王牌——卫星导航系统,包括北斗和GPS。

三种轨道卫星中,最备受关注的是低轨道卫星。



虽然说中轨卫星的北斗或者GPS可以解决用户90%以上的导航定位需求,但他们并不是万能的,由于距离地面2万多公里过于遥远,其信号到达地面的时候会减弱,这就便是专业术语中的天然脆弱性。

天然脆弱性会导致很多问题,比如说:室内定位无法满足;还有导航定位的精度不够高,分不清立交桥或者车道(想象一下重庆);再者就是在卫星数量不够或者有遮挡干扰等的情况下,导航定位速度慢。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祭出低轨卫星:这是实现高精度地图、高精度导航不可或缺硬件设备,同时也是自动驾驶系统工程中的必要一环。

今年3月,吉利卫星项目正式启动,吉利旗下的“时空道宇”自主设计完成的首发两颗低轨卫星目前已通过各项鉴定试验与测试,预计将于今年内完成发射。届时,吉利将成为中国首家自主研发低轨卫星的汽车企业。

通过布局低轨卫星构建其“天地一体化”战略,吉利在未来将能够为更高级别的智能驾驶提供系统化定位服务,从而在竞争激烈的智能驾驶领域保持领先。

押宝卫星,就是赌未来,这便是李书福的格局与远见,一如他十年前收购沃尔沃的那个决策。



当然,这样的先机并不只有李书福看得到。几乎就在同时,马斯克也提出了同样的宏图——用低轨卫星提供通信服务的starlink计划。这个计划要构建最终12000多颗卫星的庞大星座,为人类提供上网速度高达1GB/s。



细思极恐,科技的争锋一旦错失半步,就将万劫不复。

好在,吉利抓住了。更多的细节,且让我们一同期待在后天的中国航天日上吉利还会曝出什么。

撰文 I 户志强  图片 I网络







不想再错过有趣有深度的好文章?

快把名车志Daily设为星标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