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86|回复: 0

《酉陽雜俎》中關於月亮的記載足以顛覆你我的認知!

[复制链接]

78

主题

859

帖子

1786

积分

金牌飞友

Rank: 6Rank: 6

积分
1786
飞币
925
注册时间
2017-8-12
发表于 2025-2-1 04:4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咱們現代人都知道的月球知識:

一、月球是圓的(非常接近於正圓);

二、月球的公轉軌道是圓的;

三、月球自己不發光,而是反射太陽光。凹處背陽,所以暗;凸處反射陽光,所以亮。

    那麼華夏人是什麼時候知道這些的呢?答案出乎你的預料,至少在唐朝文宗李昂在位時期(大和「一作太和」827─835年),華夏人就知道這些知識了,距今快1200年了。何以見得呢?請看《酉陽雜俎》卷一最後一段:

  大和中,鄭仁本表弟,不記姓名,常與一王秀才遊嵩山,捫蘿越澗,境極幽後,遂迷歸路。將暮,不知所之。徙倚間,忽覺叢中鼾睡聲,披榛窺之,見一人布衣,甚潔白,枕一襆物,方眠熟。即呼之,曰:“某偶入此徑,迷路,君知向官道否?”其人舉首略視,不應,複寢。又再三呼之,乃起坐,顧曰:“來此。”二人因就之,且問其所自。其人笑(一曰言)曰:“君知月乃七寶合成乎?月勢如丸,其影,日爍其凸處也。常有八萬二千戶修之,予即一數。”因開襆,有斤鑿數事,玉屑飯兩裹,授與二人曰:“分食此。雖不足長生,可一生無疾耳。”乃起二人,指一支徑:“但由此,自合官道矣。”言已不見。

大意:

    唐大和年中(大概841年左右),鄭仁本的表弟與王秀才到嵩山遊玩,結果迷路了。天快黑了,不知道往哪邊走,忽然聽到草叢中有鼾聲,發現一白衣人,正枕着一個包袱,睡得正香。於是上前叫醒他,說:“我們誤入此地,迷路了,先生可否指點下山的道路?”白衣人抬頭看了一眼,沒說話,又睡了。於是再次呼喊,白衣人這才坐起來,說:”你們過來“。二人湊近,並問白衣人從哪來。白衣人笑着說:”公子可知月亮是由七種寶物合成的嗎?月亮長得像一顆彈丸(不是大圓盤,而是一個圓球),特別亮的地方是因爲太陽光照到其凸起部分的緣故。常年有8萬2千戶人(按唐代平均每戶4人計算,則有32萬8千人)在修理月球的凹凸不平的地方,我也是他們中的一員“。說完,打開他枕着睡覺的包袱,真是各種金屬工具都有啊,還有玉屑飯兩團,並送給他二人說:”這個,你們喫了吧。雖然不能讓你們長生,但也可一生都不生病了。“說完將玉屑飯遞給二人,並指着一條路說:”你們沿着這條路走,就能到大道下山了“。說完,白衣人已經消失不見了。

這則志怪小故事中說了五個月球相關的知識:

一、月球是由七種寶物合成的。(現代人尚未證實)

二、月球是球形的,不是平面的大圓盤。(與現代認知一模一樣)

三、月球表面

凹凸不平,凸處特別明亮,是因爲反射太陽光的緣故。(與現代認知一模一樣)

四、月球上有8萬2千戶人在修理凹凸不平的地方。(現代人看來猶如天方夜譚)

五、修理月球的人穿的是白衣(巧的是現代的航天服也是白色),喫的是玉屑飯,此飯可保普通人一生不生病,或者說少生病。(現代人看來是不可能的,哪有一生不生病的呢?)

八萬二千戶着白衣修理月球?

    我們可以看到,二、三已經被證實;而一、四、五則沒被證實。  有人可能會說了,1969年,阿妹例假不是已經載人登月了嗎?他們怎麼沒有發現月球表面有人爲修理的痕跡,也沒發現有人呢?原因很簡單,1969年是好萊塢登月,這個本文不予論述,有關這方面的文章多如牛毛,大家自行判斷。而根據嫦娥5號登月探測的結果表明,月球環境完全不適合人類生存,甚至短暫停留也是不現實的。那麼,是不是就能說明月球上有8萬2千戶人是不可能的呢?我只能說,以現代科技認知,這是完全不可能的。

    從以上五個月球相關的知識中已被證實的兩個來看,華夏人至少在元始841年以前就已經知道二、三的知識了,這是不是讓你覺得不可思議呢?能對月球有如此的認識,華夏人是如何做到的?是不是至少在唐代中國就已經有高倍天文望遠鏡了?再看看”窮、管、睿“這幾個字的甲骨文寫法及其初始含義(參見有幾人知道甘石星經?知道華夏是藍星上唯一的天文民族嗎?),基本可以還原中國古代,甚至是上古時代就已經具備各種規格的望遠鏡了,因此能清晰的觀測到月球的詳細情況就不足爲奇了。我們現代華夏人千萬不要以爲自己的祖先科技就一定比現在落後,更不要以爲現代科技處處都領先於中國古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