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图片很有意思,它们拍摄于2024年10月13日。
其中第一张照片定格了送“星舰”升空后,第一级“超级重型”火箭助推器返回地球,即将接触到发射塔的回收机械臂的瞬间。
【即将接触到发射塔的回收机械臂的瞬间】
第二张照片则展示了发射塔的回收机械臂成功“夹住”“星舰”第一级“超级重型”火箭助推器的状态。
【“星舰”第一级“超级重型”火箭助推器被“夹住”】
这是SpaceX首次尝试并成功实现火箭助推器着陆回收,为此SpaceX公司和马斯克还先后在X平台上发文庆祝了。
消息传出后,有中国网友为上述一组照片赋予了一个形象的形容——“美国筷子夹火箭”。
与此同时,也有人好奇,中国是否有类似的火箭回收机会?对比美国,中国在航天领域的起步相对较晚,但中国在相关领域的发展速度惊人,在这样的前提下,中美航天之争究竟孰优孰劣呢?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迅速】
中国也在搞火箭回收
美国筷子夹火箭的回收计划,被认为美国实现火箭系统可重复使用的重要里程碑,这能够大大降低美国人太空活动的成本。
而就降低成本这一点,中国就不可能不搞自己的火箭回收技术。
事实上早在2024年9月11日,蓝箭航天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就曾在我国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了朱雀三号VTVL-1可重复使用垂直起降回收试验箭的发射回收试验。
此次试验的成功,证明我国商业航天已经在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取得了中重大突破。
【朱雀三号VTVL-1可重复使用垂直起降回收试验箭的发射回收试验】
并且对于中国的火箭回收技术发展,蓝箭航天也报以极大的期待,对外称:
“未来3年内,有望实现大运力、低成本、高频次、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发射。”
并且相比于美国SpaceX公司选择的“先入轨再回收”火箭回收策略,中国蓝箭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入轨即回收”火箭回收策略。
美国SpaceX公司选择这样的策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几十年前,全球航天界都对火箭回收复用持怀疑态度。
【美国SpaceX公司】
该公司自己虽然想搞,但并没有太大的把握,为了避免自己因为一个打问号的技术而破产,SpaceX才选择了“先入轨再回收”策略。
而中国蓝箭则不需要经历这些,因为马斯克已经证明了火箭回收复用技术是可行的,那么中国蓝箭只需要专注攻关回收技术,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积累入轨能力,最终实现“入轨即回收”这一终极目标。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中国蓝箭等民营企业重点突破的火箭回收复用技术,国家航天局也没闲着,其正在试图复活航天飞机。
【中国蓝箭民营企业在搞火箭回收研究】
相较于直接的火箭回收复用技术,航天飞机是借助火箭飞入太空,然后自己先完成火箭回收,等执行完运输任务后再自己飞回地球。
虽说两者的技术路径有所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降低人类的太空活动成本。
在航天飞机这方面,就不得不提到前不久在第十五届珠海航展上现身的国产货运航天飞机“昊龙”的模型了。
由中航研制的“昊龙”货运航天飞机目前已经成功中标中国空间站低成本和货物运输系统总体方案,研制工作也全面启动。
【“昊龙”货运航天飞机】
按照中航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室主任唐万元的说法,“昊龙”相比于传统航天飞船,规模相对较小,这使得它的后期保障和维护都很便捷。
在未来的太空运输任务中,“昊龙”将会和“天舟”形成高低搭配相互补充的组合。
由作为大型货物运输飞行器的“天舟”主要执行上行装载运输的任务,从地面将货物运往“天宫”空间站;
可重复使用的“昊龙”则既可以像“天舟”一样执行上行装载运输任务,也可以执行下行装载运输的任务,从“天宫”空间站将物资带回地面。
【“天宫”空间站】
中美航天之争孰优孰劣?
至于中美航天之争孰优孰劣,从技术与积累层面来说,中国尚且比不上美国。
就以我们这篇文章中主要介绍的火箭回收复用技术来说,美国方面目前要相对成熟些,而中国则处于蹒跚学步,取得了一小点成绩的状态。
事实上中国选择“火箭回收复用技术”和“航天飞机”一起推进,本身也是在中美航天技术竞争上处于劣势的证明。
这就很像中国当年同步推进歼16和歼20两款新锐战斗机研制一样。歼16基于已经成熟的苏-30MKK平台,中国有相当稳固的技术基础和生产线,在短时间内大规模生产和部署不会有太大问题。
【歼16战斗机】
但在美国已经服役了隐身五代机F22的前提下,如果中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歼16研制生产上,那与美国存在的代差问题依然存在。
甚至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美国战斗机技术差距越来越大。
所以中国在推进歼16研制生产的同时,也在同步推进歼20研制生产,这样即便歼20短期内落不了地,至少歼16能顶上来承担中国防空要务。
而最终的结果我们都知道,歼20和歼16都成功落地,甚至歼20的首飞时间还比歼16早了多半年。
【歼20战斗机】
如今这两款战机都是中国空军的新锐一线战机,极大增强了我国的防空以及空战实力。
由此及彼,中国在火箭回收复用技术上同样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双保险”研发,就是为了确保在相关领域不会被美国甩开太远,甚至在将来随着技术的积累,对美国实现反超。
参考资料:
【1】《创造历史!马斯克成功回收》 中华宽带网[2024.10.15.]
【2】《实现十公里级火箭回收!中国商业航天追赶SpaceX新突破》 第一财经[2024.9.11.]
【3】《高天伟:深蓝航天试验失利,中国有望实现不同于SpaceX的火箭回收技术吗?》 观察者网[2024.9.22.]
【4】《揭秘国产货运航天飞机“昊龙”:可将空间站大量物资带回地面》 北京日报客户端[2024.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