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IEEE Ope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2024)
随着人类太空探索的深入,长期太空飞行对宇航员健康的影响仍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近日,《IEEE医学和生物工程开放杂志》(IEEE Ope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国际空间站执行长期任务的宇航员中,有40%~70%经历了视盘水肿、眼球变平和视力模糊等问题。这些问题被统称为太空飞行相关神经眼综合症(Spaceflight-Associated Neuro-ocular Syndrome, SANS)。研究发现,微重力环境对眼球生物力学特性的显著改变可能是引发这些症状的关键原因。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动态轮廓眼压计技术,评估了13名宇航员在太空任务前后眼球硬度、眼内压和眼脉动幅度的变化。结果显示,微重力环境会显著降低眼球硬度,使眼球在压力作用下更容易变形,同时引发眼脉动幅度和眼内压的变化。研究人员指出,这些生物力学变化可能是SANS的核心病理机制,未来或可作为评估宇航员健康风险的重要标志,并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支持。这项研究对未来载人火星任务和其他深空探索任务的健康保障具有重要意义,为应对长期太空飞行的潜在健康挑战奠定了理论基础。(University of Montreal)
· 量子计算 ·
欧洲科学家首次在离子阱量子计算机上实现双码纠错
量子计算机无法复制未知的量子态。这意味着我们无法像传统计算机那样通过比较多个样本进行检错。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量子物理学将量子信息分布在多个纠缠的量子比特上,以冗余的方式进行存储。具体如何进行信息分配则由所谓的“纠错码”来定义。然而,不同的量子纠错码也存在不同的难点,没有任何一种纠错码能够以简单且受错误保护的方式,实现自由可编程计算所需的所有逻辑量子比特门操作。
据IT之家报道,在最近发表于《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的一项研究中,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宣布,该校联合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创新的量子纠错方法,使量子计算机能够在运行过程中动态切换纠错码,并首次在离子阱量子计算机上使用两种不同的量子纠错码实现了一组通用量子门。研究人员解释道,通过这种方式,量子计算机可以在第一种纠错码中遇到难以实现的逻辑门时切换到第二种纠错码,从而使得实现计算所需的所有门操作变得更加容易。(IT之家,University of Innsbruck)
· 系外行星 ·这个行星上的风远超音速
video: 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3831150818624012288
视频来源:ESO
2016年发现的WASP-127b是一颗距离地球约520光年的气态巨行星,它比木星稍大,质量却仅为木星的16%,这让它成为已知最蓬松的行星之一。最近,在一篇发表于《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杂志的论文中,研究人员通过分析WASP-127b的高分辨率光谱凌日数据,揭示了其外层大气中一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存在。此外,一些分子具有两个不同的波长峰值表明,该行星赤道区域大气旋转的速度可能达到了惊人的9km/s,是地球上声音传播速度的近30倍,也是有史以来在行星上测量到最快的风。
研究人员使用了欧洲南天天文台(ESO)甚大望远镜的光谱仪观测了WASP-127b,当它经过其他的恒星,遮挡一部分光线后,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分析过滤光,揭示其大气中存在的各种分子。但研究该光谱时,研究人员发现了这些分子存在两个不同的波长峰值,这表明其中一些分子正在朝远离地球的方向运动,另一些则相反。进一步分析光谱数据的结果表明,这些分子在行星赤道处的运动速度最大,可以用超音速风来解释。研究人员估计,WASP-127b外层大气的旋转速度比行星本身旋转速度快6倍。作为对比,海王星保持着太阳系内最快风速的纪录,而WASP-127b的风力要比这强18倍。研究人员表示,目前还不知道WASP-127b具有极端强风的原因,其低密度和绕恒星运行的不稳定轨道可能对此造成影响,但尚未与这种现象建立明确联系。(Sp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