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 20 世纪 60 年代初是空间天文的探索试验阶段。传统意义上的基于电磁辐射的空间天文发展则晚得多,通常认为它发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利用 V-2 火箭和科学气球开展的大气外天文观测。运载工具是高空科学气球和探空火箭,观测对象主要是离地球最近的太阳和地球大气中的辐射本底,探测仪器是简单的核物理探测器,如光子计数器、电离室、盖革 - 米勒计数器和碘化钠闪烁计数器等。早期的观测条件虽然简陋,但取得了重要科学成果。例如,应用光栅频谱仪进行太阳软 X 射线和紫外线的低分辨率能谱测量,发现了其波长基本上集中在2~8 Å、 8~20 Å和44~60 Å 三个波段,表明太阳软 X 射线稳定成分的流量基本不变,辐射强度随波长增加而增加;太阳在某些紫外谱线上出现短时间的突然增亮,暗示太阳上存在紫外爆发,这一重要发现为后来的卫星观测所证实;用气球探测到太阳耀斑硬X 射线辐射;1948 年,用气球载电离室探测到了 γ 射线在宇宙线中的比例,开创了 γ 射线空间探测的先河。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后,虽然探空火箭和科学气球仍在开展探索和试验任务,但卫星逐步成为空间天文的主力。在 20 世纪60 年代初,空间天文观测还没有或很少有专用的卫星,大多数天文观测是搭载别的卫星进行的。之后规划并发射了初期的天文卫星系列,如轨道天文台、太阳辐射监测卫星和轨道太阳观测站系列卫星。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成就如下。
1)发现了宇宙 X 射线源和弥漫 X 射线背景。
2) 1969 年首次发现了蟹状星云射电脉冲星 NP0532 的 X 射线脉冲的短波辐射。
3)发现了河外 X 射线源。
4)发现了来自地球以外的 γ 射线辐射。
5)进行了空间红外天文测量。
6)盖革 - 米勒计数器、电离室、正比计数器、闪烁计数器、布拉格晶体频谱仪和光栅频谱仪、掠射式成像望远镜等新的观测方法和技术得到运用,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为以后空间天文学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面发展
第三阶段是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到今天,世界各国相继发展空间观测技术,发射了各类专用天文观测卫星和设施,开辟了全电磁谱段天文研究的新时代。以上专用天文观测卫星和设施包括 γ 射线卫星、 X 射线卫星、紫外卫星、光学卫星、红外和亚毫米波卫星、空间长波射电观测设施等。除了基于电磁波探测的天文卫星,还发射了基于其他天文信使的卫星,如空间宇宙线探测卫星等。
美国除早期开拓性的天文卫星外,还取得巨大成功的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大型轨道天文台计划”。该计划包括哈勃空间望远镜、康普顿 γ 射线天文台、钱德拉 X 射线天文台、斯皮策红外空间望远镜四个重达十几吨的大卫星,使空间天文观测和科学产出达到了一个高峰。此外,还有宇宙背景探测器、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 γ 射线暴快速探测器(也称为雨燕 γ 射线暴探测器)、广域红外巡天探测者卫星、核分光望远镜阵列,以及阿尔法磁谱仪等。欧洲航天局的主要天文卫星有 γ 射线 COS-B 天文卫星、欧洲 X 射线天文卫星,测量恒星位置和运动的依巴谷卫星、红外空间天文台、多镜面 X射线空间望远镜、欧美合作的国际 γ 射线天体物理学实验室等。
欧洲在空间天文发展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欧洲航天局于 2009 年发射了赫歇尔空间天文台,这是当时最大的远红外和亚毫米波空间观测设备;2013 年发射了专为天体测量设计的盖亚探测器,它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测量恒星的位置、距离和运动。这两台空间设备成为空间天文学发展的新里程碑。欧洲各国还发射了一批天文卫星,如早期英国研制的主要用于 X 射线观测的羚羊系列卫星、以德国为主研制的伦琴 X 射线卫星、意大利和荷兰共同研制的贝波 X 射线天文卫星、法国国家太空研究中心研制的用于系外行星探测的柯罗号天文卫星等。欧洲航天局在国际空间站的哥伦布实验舱上安装了太阳变化与辐射监测仪、太阳光谱辐射测量仪、自校准极紫外与紫外光谱仪等设备。很多其他国家也在空间天文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日本的天文卫星系列包括首次采用准直器调制成像的火鸟号太阳探测器,以及天马号 X 射线天文卫星、银河号 X 射线天文卫星、首次使用 CCD 作为 X 射线成像探测器的先进宇宙学和天体物理学号卫星、朱雀卫星等。此外,还研制了高新通信和天文实验室,国际空间站上的全天候 X 射线监视装置及探测宇宙线和暗物质的量能器电子望远镜等。俄罗斯发射了“石榴号”高能天文卫星等,阿根廷、澳大利亚、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也发射了天文卫星。我国于 2015 年成功发射暗物质探测卫星——“悟空号”,标志着我国正式加入了“国际空间天文探测的俱乐部”。
而纵观空间天文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如下特点。
1)运载能力和飞行器技术是基础,载荷水平是科学产出的关键,光机设计和工艺水平、传感器或探测器器件水平是决定载荷能力的关键。哈勃空间望远镜、钱德拉 X 射线天文台、核光谱望远镜阵列、多镜片 X 射线观测卫星、“阿尔法磁谱仪 2 号”以及韦布空间望远镜和欧洲航天局的“欧几里得”等未来要实施的一些中大型项目,都体现了当代高精尖技术与航天技术的结合。
2)不可重复性和继承性。天文卫星的研制、发射以及运行维护费用都十分昂贵,一般情况下不太可能发射同一类观测能力相近的卫星。
3)广泛的国际合作是空间天文发展的趋势。空间天文观测设备的规模越来越大,技术复杂且必须优势互补,巨大的投资规模使得任何一个国家在有限的时间内都难以单独完成,因此目前几乎所有的空间天文项目都有不同程度的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