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041|回复: 0

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

[复制链接]

429

主题

539

帖子

1551

积分

金牌飞友

Rank: 6Rank: 6

积分
1551
飞币
999
注册时间
2017-8-1
发表于 2025-1-23 06:2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问一号,是负责执行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探测器,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天问一号共携带13台科学探测设备,用于开展火星全球形貌与地质结构探测、物质成分探测、浅层结构与水分布探测、空间环境探测和火星物理场探测。
基本信息
所属国家:中国
运用领域:火星探测
研发机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重量:约5吨
发射时间:2020年7月23日
发射地点: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
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
天问一号于2020年7月23日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2021年2月10日进入环火轨道,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2月24日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开展为期约3个月的环绕探测,为顺利着陆火星奠定了基础。着陆巡视器于2021年5月15日成功着陆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探测器成功在火星着陆的国家。5月22日,巡视器(祝融号)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
天问一号在世界航天史上首次成功实现通过一次任务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大目标,标志着中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名称标识
2016年8月23日,中国火星探测工程名称和图形标识全球征集活动开始。2017年1月15日,中国火星探测工程名称和图形标识全球征集活动初评结果公布,凤凰、天问、腾龙、麒麟、朱雀、火星、追梦、凤翔等8个工程名称和图形标识作品入围。2020年4月24日,国家航天局宣布,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标识为“揽星九天”。
“天问”来源于屈原同名长诗,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揽星九天”标识以“中国行星探测工程”作为整体概念,图案整体倾斜向上,太阳系八大行星镶嵌在C形轨道之上。
任务目标
天问一号的科学目标是开展火星全球形貌与地质结构探测、物质成分探测、浅层结构与水分布探测、空间环境探测和火星物理场探测。同时,通过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实施,中国将验证火星制动捕获、进入/下降/着陆、长期自主管理、远距离测控通信、火星表面巡视等关键技术,为建立独立自主的深空探测基础工程体系夯实基础,推动中国深空探测活动可持续发展。
科学成果
2021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天问一号经历了首次火星日凌。在火星日凌期间,天问一号环绕器和欧空局火星快车轨道器任务团队,通过两个探测器定期向地球发射无线电信号,多国科学家利用国内外十多个射电望远镜,对两个探测器的信号受太阳影响情况进行了观测,共获取约5TB数据。通过这些数据研究人员发现,在无线电信号传播过程中穿越临日空间时,该区域的电子总含量发生了上千个TECU的变化。与大角度分光日冕仪在同一时期获取的光学遥感观测数据对比后,研究发现此次的电子总含量变化是日冕物质抛射现象(CME)所致。由于相同的频率扰动信号抵达不同位置测站的时间不同,通过频率扰动信号与各测站之间的传播距离与传播时间,可计算得到CME的等离子体抛射速度,因此多站联测可用来探讨临日空间太阳活动的空间传播情况。同时,在火星投影点附近更小的空间尺度范围内,观测到因CME与冕流相互作用引起的冕流波,还在CME离去时探测到了初生高速太阳风流。
研究人员通过对着陆区分布的凹锥、壁垒撞击坑、沟槽等典型地貌的综合研究,发现上述地貌的形成与水活动之间存在的重要联系。结合相机影像和火星车移动车辙等信息,发现着陆区土壤具有较强承压强度且摩擦参数较低,存在与水活动相关并经历风沙磨蚀的特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