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入联盟
找回密码
航空人生
新一代连飞客户端下载
空管人生
中国航空运动协会推荐
WEFLY
模拟飞行玩家聊天工具
门户
文章
商城
二手市场
外包服务
模飞软件
硬件设备
飞行体验
学院
云课堂
问答
资料下载
论坛
模拟飞行
低空飞行
太空探索
星圈
资源
企业
太空探索论坛
»
论坛
›
太空穿越
›
运载火箭
›
SpaceX凭啥能跟中美俄这样的航天大国比?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568
|
回复:
0
SpaceX凭啥能跟中美俄这样的航天大国比?
[复制链接]
crazyai
crazyai
当前离线
积分
1389
窥视卡
雷达卡
361
主题
492
帖子
1389
积分
金牌飞友
金牌飞友, 积分 138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11 积分
金牌飞友, 积分 138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11 积分
积分
1389
飞币
895
注册时间
2017-8-2
发消息
发表于 2025-1-10 01:28:1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戳蓝字“九边”关注我哦。
为了写这篇文章,上周末去航天院找我以前的小伙伴聊了下,他已经干到了高工,担任系统工程师,对火箭理解得非常深。不过正经事没聊明白,有件事倒是很有启发。
相信大家和我一样,对SpaceX的实力感觉很魔幻,一个公司,怎么就突然间和中美俄这样的国家一样,成了航天巨头。
我那个小伙伴没直接回答,给我看了下他和他13岁儿子最近在干的事,他俩在家组装了一个火箭模型。那个火箭尽管是个模型,不过正经火箭的那些部件一应俱全,什么涡轮机,燃料罐,冷却室,燃烧室,矢量喷口、通信单元等等,可编程可遥控。唯一的毛病是没有燃料,不然真能飞起来。
这让我很惊讶,因为在我印象里,这些东西只有大学实验室才有,我第一反应是他把航天院那些废弃的东西拿回家给他儿子玩了。
他看出了我的疑惑,说他玩的那些零件,没有一样是从航天院拿回去的,事实上也不可能。
他说国内的某宝已经发展到可以买到所有的配件了,当然了,那些东西并不是给火箭用的,只是他们逻辑一样,可以通用。然后把那些零件组合了一下,打磨了下接口,组装在一起,就成了。关键是非常便宜,攒那些零件没花几个钱,还有不少是他在咸鱼上淘到的,更便宜了。他还说,他的同事和自己的儿子从某宝上买了各种配件,竟然拼了一架无人机(这个并不难,B站上就有相关视频)。
他感慨地说,其实马斯克做的事,跟现在他做的事差不多。
我的小伙伴在中国市场上能低价淘到火箭模型的部件,巴基斯坦人却不行;
马斯克能在美国市场上淘到低价的真火箭部件,其他国家的公司却不行。
马斯克最大的优势,就是美国那边火箭零件和材料随处可以买到,而且那些零件非常成熟,故障率极低,还便宜,这种优势在其他国家是没法复制的。也正是因为有这种土壤,他那样的天才才有发挥空间。
带着这个理解,咱们再过一下SpaceX走过的历程,不吹不黑,相信大家看完会有更深的体会。
1
很多人说起马斯克,第一反应就是他是“商业航天”的领军人物,甚至不少人以为他是第一个这么干的。当然不是了,在马斯克之前,已经有不少人在干商业航天了,只是普遍做得不咋地。
马斯克从事火箭事业非常晚,大概在2001年,他卖掉PayPal前后那段时间,成了个没啥事干的亿万富翁,闲得没事干,去参加了一个民间组织“火星社团”,从那时候开始和航天结缘。
本来每次这类聚会都差不多,大家聚在一起畅想下未来,讨论下行业动态,一起合影留念,各自开车回家。马斯克加入之后,说是要去火星搞个温室种菜,大家觉得没啥新意,几十年前就有人这么想了。出乎大家意料的是,他说要去俄罗斯买两个火箭回来,下次火星离地球近的时候就发射(火星离地球近的时候5500万公里,远的时候4亿公里),然后就去了俄罗斯。大家才发现他竟然在玩真的。
那趟旅程后来没谈成,据马斯克后来说是俄国人没诚意,看不起他,不想卖。而俄国人说恰好相反,马斯克灵魂砍价,人家800万美元一个火箭,他上来就说800万两个行不行,俄国人立刻不想聊了,觉得这人就是个混子,跑到莫斯科玩来了。
有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从俄罗斯回美国的飞机上,马斯克做了个Excel表格,把火箭每个零件都单列出来,然后标上价格,最后一算,发现火箭的原材料只有售价的3%。原来马斯克竟然自学了《火箭推进原理》和《天体动力学基础》。
其实对航天那个行业稍微有点了解,就知道这都是后来胡编的,科学和工程是两码事,工程和市场又完全是两个世界。有点像一个大学教通信的教授,他通信技术原理知道的再熟,他也不一定知道具体那些通信设备卖多少钱。
航天业还有个麻烦,那些业务都是B2B的,也就是公司卖给公司,价格什么的不会发到网上,不是业内人,很难知道报价。
后来有SpaceX非常早期的离职员工说,那个表格是马斯克在一个航天发烧友的博客上下载的,那人以前是轨道科技公司的科学家,干过采购,离职后一直在博客上给大家普及航天知识。
那个博客的核心思想,就是告诉大家航天业看着是个超级工程,其实和造汽车没啥差别。甚至比汽车容易得多,因为零件少得多,而且那些零件绝大部分都是现成的,你只要买回来,组装在一起就可以了。NASA为啥干那么差?因为NASA官僚主义人浮于事,几十年屁事不干,成天在那里A4纸上雕花。
现在来看,这人多多少少启发了马斯克。
说这些,并不是想否认马斯克的牛逼,恰好相反,其实大家混江湖时间长了,就能发现“方法”,“理论”,“思想”什么的都不值钱,很多一事无成的人谈起道理来也头头是道。
关键是敢选中一个方案,然后承担风险,投资资金和时间一直走下去。马斯克最离谱的地方,就在于他看见什么东西,就敢大胆地去做,一边做一边学,总能在匪夷所思的地方闯出一条路。
从俄罗斯回来后,马斯克很快找到了对后来SpaceX起到最关键作用的一个人,也就是汤姆·米勒(Tom Mueller)。
这人是技术天才,从小迷恋火箭,大学毕业后进入了TRW公司,在公司负责火箭引擎的研发。他自己在自家车库里搞了一个80磅的火箭推进器,可以产生1.3万磅的推力,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由业余爱好者制造的液体燃料火箭推进器。
马斯克很快通过圈里人找到米勒,跟他深入沟通后,证实了之前的想法,米勒既了解火箭,又了解拼火箭的零件所需要的价格,最后一拍即合。
马斯克当时套现退出了PayPal,有两亿美元现金,他出钱,米勒负责组团。依赖美国成熟的商业航天产业,很快就招聘到了对业务很熟的工程师,这些人知道火箭需要什么配件,也知道去哪买。2002年6月,SpaceX在洛杉矶上线了。
2
对于一个刚成立的小破公司如何在俄罗斯、波音、洛马那样的巨头当中活下来,这事其实体现了马斯克的真正洞见。
马斯克在内部有过一个演讲,他认为现在的那些超级公司,火箭运力是极度过剩的。
有点像现在市场上外卖小哥都开着卡车送货一样,每次都能送10吨以上的外卖,可是消费者望而却步,因为他们只能支付得起半个烧饼钱的快递费,来得到一份麻辣烫。
这就需要有人开发一种非常廉价的交通工具,小很多,单次配送便宜很多,每次送不了多少,但是非常灵活。你说那不就是个电驴嘛。
对,马斯克开发的就是太空电驴。
国际上很多媒体公司,大学,甚至公益机构都想发卫星,卫星不值钱(便宜的卫星只需要五六万美元),但是火箭非常贵,这就有点像麻辣烫不值钱,配送费超级贵大家没法点餐一样。如果搞一种便宜火箭,专门接这种被超级公司筛掉的单,也可以混下去,到时候一次发几百个这种便宜卫星,也不错。
恰好马斯克又在美国,这个想法也就有了实现的可能性。也就是我们文章开头说的那件事,为啥别的国家很难想象马斯克那样的公司呢?
因为没有成熟的太空零件市场,你成立个公司,你想买零件和材料,你也买不到,如果全部自己手搓,一方面成本将会高到崩溃,另一方面零件没经过迭代,稳定性也有问题,根本没法用在火箭这样对精度和可靠性有变态要求的产品上。
恰好美国那边有极其成熟的市场,拼火箭就跟在中国拼衣柜一样,几乎所有的零件都能买到,买不到的可以找公司定做,只要把需求描述清楚,就可以做出来。尤其是可以买到大量复杂的控制系统软件,这些软件如果自己开发的话,估计得搞到下辈子。
剩下的买不到的零件,原材料也可以买到,可以自己弄,大家要知道,那些太空材料在其他国家非常难搞到,不过在美国却很容易。先在电脑上建模,然后用车床和铣床自己弄。
零件备齐后,再把这些零件整合在一起,反复测试性能,这才是考验工程师能力的时候。后来米勒也说当时出了无数问题,不过团队里的人都是火箭专家,一一解决了。
两年内攒了个火箭发动机这事,让国内的很多小伙伴自然而然地觉得马斯克不可能有这样的技术,肯定是NASA送的。其实如果了解美国,就知道根本不用那么麻烦,直接买就行了,以当时马斯克的体量,NASA看不上他。
可以说,马斯克以大学生攒电脑的方式攒了一台火箭发动机。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刚开始那些零件都是买的,后来SpaceX壮大后,不断优化每一个零件,自己做能省钱就自己做,完全不让中间商赚差价,如今已经干到了60%的零件自给(前几年的数据,这两年的数据没查到)。
在马斯克之前,各国生产火箭,都把火箭当成一个需要不计成本投入的东西,火箭上就应该用最好的,成本是最不需要考虑的。但是马斯克不一样,能用的前提下,能省就省,最招牌的就是把很多部件的太空金属换成了不锈钢,能不省钱嘛。
最夸张的是,他们把火箭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直接从1000万美元干到了1万美元,最后还通过了NASA的验收。这事听起来像段子,不过确实是SpaceX的高级项目总监戴维斯自己说的。
马斯克有个观点,他认为,相同的零件,如果一个是车上的,另一个是火箭上的,肯定是前者稳定性和可靠性强,因为前者是经历过无数消费者测试的,后者仅在极少数火箭上测试过。正是因为后者没经历过大量测试,所以才会堆叠大量的冗余,导致价格高得离谱。让他选,他就选前边的。如果不是他确实这么干了,并且干成了,估计所有人都觉得他脑子有问题。
计划中这台“电驴版”火箭发动机起名叫“猎鹰”,来自《星球大战》里的“千年隼(Millennium Falcon)”,隼(这个字读“笋”)和猎鹰一码事,在英文里都是Falcon。下图就是火箭发动机:
2004年左右,马斯克找到了他的第一个客户,也就是美国国防部想发一个小型卫星,其他公司的火箭都贵得离谱,于是找到了报价最便宜的马斯克。马斯克的火箭组装得也差不多了,正在做最后的调试,于是欣然接单。
2006年3月24日,SpaceX开始第一次发射,不过这次发射很快成了个悲剧,火箭升空25秒之后就掉了下来,唯一的一枚火箭发动机也摔了个稀烂,好在国防部的卫星没摔坏。用了一年才重新组装了一枚,这枚表现非常好,一直上升,大家慢慢放下心来,然后又炸了。
这时候公司的钱只够发射两次了,如果再炸两次,马斯克的后半生倒没啥问题,只是SpaceX肯定完蛋了。
重新组装后,在大家望眼欲穿的关切中,火箭缓缓升空,然后又炸了。
SpaceX的员工怀着“明天就散伙”的心态又组装了一枚,当时的资金只够做最后一次发射。2008年9月28日,SpaceX最后一次尝试发射,如果这次失败的话大家就去投简历找工作。没想到竟然成功了。
公司成立六年后,终于开张了。
3
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马斯克有两个大胆的假设,只要能攒出来一台火箭发动机,就可以攒九个,然后并联在一起装在一台火箭上。一台发动机的叫“猎鹰一号”,九台的叫“猎鹰九号”。只要今后工业化生产猎鹰发动机就可以了,这样可以不断提高可靠性,降低成本。需要大推力,就一直堆发动机,现在最大的星舰火箭,堆了29个火箭发动机。长下图这样:
把一堆发动机放一起,产生巨大的推力,这个解决方案好像明摆着的道理,可事实上火箭发动机并联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前苏联和美国曾经多次实验,被炸到怀疑人生。太容易出问题了,毕竟十套发动机并联,就像让你连续十次投篮全中一样非常难,随便一个发动机出点问题,整个火箭就炸了。
所以那时候的方案是尽量不适用并联,为了增加推力,就得把发动机不断往大做,大力出奇迹,巅峰状态就是土星五号那样的巨无霸,接近40层楼那么高,把人送上了月球。苏联也研发出了类似的N1火箭。这个火箭测试过4次,都炸了,本来想用这个火箭把人送到月球,最后也没成功。
多说一句,很多小伙伴说那时候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那么弱,美国是怎么做到在月球降落的,也不复杂,那时候没有人工智能,可是有人啊,飞行员开着飞行器起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比啥芯片都好使。有点像日本的“回天”鱼雷打得特别准,因为鱼雷里塞了个人自杀式导航。
马斯克的思路也很简单,加了大量的检测芯片上去,又设计了复杂的算法,一旦检测到哪个发动机故障就把它停了,测试了几次之后,基本已经成熟了。
此外还有那个火箭回收。
这似乎是明摆着的事,毕竟咱们出去上班,不会去一趟扔一辆车。可火箭重复使用在航天工程上却是一件非常非常难的事,涉及回收中导航、姿态控制、热防护、推力调整、高空横向推进等技术难点,随便点问题都可能导致火箭坠毁。
多说一句,为了让火箭保持垂直下落,spaceX使用了栅格翼,前苏联研发的,咱们国家也在用,能增加飞行器的稳定性。也就是说,马斯克不仅吸收美国的经验,还广泛吸收了全世界的经验,下图这个:
SpaceX从2012年开始验证火箭回收的可行性,实验了4年,摔了6次火箭,终于成功了。
由于不断地降成本,SpaceX的猎鹰九号火箭单次发射成本约为6200万美元(马斯克私下表示还能赚30%),而其他航天公司的同类产品则需要1.5亿到3.5亿美元的发射费用。问题是SpaceX的成本还在急剧下降,重复发射次数越多费用越低,在火箭领域也是价格屠夫。
说到这里,就有个问题,马斯克这些招牌小妙招,包括发动机反复使用和多发动机并联,似乎是明摆着的事,初中生都能想得到,为啥在马斯克之前,那些公司都不去做呢?
其实并不是想不到,也不是不想做,而是成本和风险,尤其是风险,会压垮所有官僚组织的创新意愿。
大家干过研发就知道,任何创新都是反复试出来的,火箭更麻烦,炸出来的。马斯克的公司炸了四次他们要崩溃了,炸五次就要倒闭了。如果在一个官僚化的组织里,炸三次领导就别干了。
所以以前那几个大公司,比如波音和洛马一起成立了一个ULA,还有欧洲的ILR,这些体系里每个领导都支持创新,都支持锐意进取,可是任何创新都需要支付大量的成本,还有可能失败,失败了就得追责。领导又不傻,好不容易爬上来,眼看就要安稳高位退休了,为啥要去做高风险操作?
所以欧美航天也进入了“老头政治”状态,整体处于半停滞状态,计算机和半导体这些年大爆发之后,那些老头们却极度抗拒把这些新技术应用到火箭上去,他们只接受自己年轻时候的东西,所有新东西他们都抵制,再说了,万一自己批准的这些项目出了事怎么办?
所以巨头坚决不研发新型发动机,上世纪90年代最后一台RS-68之后,美国就没有新型发动机了,可以看作是整个航天业都进入了老年状态。洛马的明星产品“宇宙神V”和轨道科技的金牛座火箭,使用的都是俄罗斯的火箭发动机RD-180,没啥原因,就是便宜而且稳定,不会出问题,官僚系统最怕出事,每次出事就会有人掉乌纱帽。
大家都这么想,大家一起不进步,一起心安理得骗NASA的经费。
所以很多人说SpaceX是NASA亲儿子,其实不是,波音和洛马合作搞出来的那个ULA才是,只是NASA对这个亲儿子越来越失望,也没办法。所以SpaceX以极低价格给国防部发了一颗小卫星后,NASA开始注意到这个小公司,并且一直在暗中观察。
到了2008年12月,马斯克因为现金流耗尽,彻底山穷水尽,天天在那里纠结应该关闭特斯拉还是SpaceX。NASA送来了16亿美元的大单,今后由SpaceX负责向国际空间站送物资,从此以后SpaceX彻底活了。
比较搞笑的是,马斯克这人非常难相处,跟他相处过的人大部分极度讨厌这人,他的前妻、同事,绝大部分对他没啥好感,大家记得前文说的SpaceX最早期的元老米勒吧?后来也跟他分道扬镳,特斯拉的创始人也被他赶了出去(马斯克是投资人,后来成了CEO)。挽救SpaceX的美国新任航天局局长,曾经差点成为了SpaceX的联合创始人,买卖不成仁义不在,也跟马斯克关系非常差。
局长本来想看着SpaceX进坟墓,不过后来NASA官僚们一起进言,说SpaceX如果真死了,今后就只剩ULA一个傻儿子了,这个傻儿子自己不研发,一直在买俄罗斯的火箭发动机,没救了。局长反复权衡后,最后选择了给马斯克订单。
4
尾声
很多人一直在探讨中国和spaceX到底有没有差距。
这个其实没啥可说的,确实有差距,而且不小。这一点大家可以看看咱们国家的一些院士们的说法,还是挺清楚的。
上文也说了,SpaceX看着是个民营公司,其实背后是美国积累几十年航天工业的土壤。我们发展的时间太短了,而且经费投入也没法比。
NASA大约有40年是躺着的状态,但是航天相关的那些领域,比如控制、材料、化学、通信等领域的发展并没有停滞,反而依赖全世界人才流入,发展的特别快。
有点像诺基亚和苹果的关系。在诺基亚停滞那些年,制造一台iPhone的技术已经全部成熟,是乔布斯把那些技术放到了一台手机里。马斯克也是一样的,技术一直在前进,但是NASA和其他科技巨头都停滞不前,马斯克把最新技术重新整合了一下,塞进了火箭,经历了一段时间低谷后迅速打垮了那些停滞不前的前辈。
其实大家去问问航天领域的人,就发现他们普遍对马斯克并没有多少恶感,普遍的看法是,马斯克让这个领域重新年轻了起来,又回到了美苏冷战那时候,每隔一段时间就有点新进展。
此外还有更实际的考虑,迫于SpaceX的压力,国内是不是需要上马新项目,有新项目就会提拔新人,增加经费就会给大家涨工资。可以说,特斯拉是汽车领域的鲶鱼,SpaceX是太空领域的鲶鱼。
此外还有不少人在争论“民营航天”应不应该搞,争论这个一点道理都没。大家想想,如果我是个亿万富翁,有个航天梦,想招募几个牛人去搞点研发,替国家分担下科研压力,解决一些高薪就业,就算成不了,也不用花纳税人的钱,做成了成果是社会的,没做成成本是我自己的,钱赔完我自己倒闭,我就问你,有啥道理不支持?
开放民营,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让民间有想法的大神用自己的方法去试试,国家啥也不用做,只需要把他需要的东西卖给他就行了,多赢。
这一点上国家想得很清楚,2014年已经开放了准入门槛,已经有民营企业开始搞了,今后我们也是两条腿走路,政府和民营一起发力。
所以说吧,也不用成天担心马斯克比咱们强,没必要,他试过的路径我们也可以走,而且宇宙很大,不至于他进去了咱们就没机会了。
而且咱们国家的航天事业一直发展得非常稳,只是前期投入不足,还有些官僚主义,人才也跑了一些,今后投入跟上了,充分尊重人才,很快就能做得非常好。
全文完,如果觉得写得不错,那就点个赞或者“在看”吧,最好能加个星标,因为微信的规则改了太多,多谢阅读。
如果转载本文,文末务必注明:“转自微信公众号:九边”。
往期阅读:“山河四省”还有前途没?
燃油车真的要完蛋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照妖镜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