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方消息报道,前段时间我国的MD-19临近空间宽域飞行器正式于网络上亮相,还附带了一份试飞视频,即刻成为全球的焦点,它的公布究竟有何意义?美国又为何如此关注?
MD-19的有何优势?
看看我国如今在高超音速领域的成绩,就会发现有MD-19这样的成果并不稀奇。
在细说该飞行器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临近空间宽域飞行器”,相较于一般航空处于20千米以下高度,受气动阻力影响完不成高超音速飞行,和普通航天超过100千米高度,导致的机动性能不佳。
“临近空间”则完美结合了二者优点,处于20到100千米高度之间,有大气但不多能够得到气动力的“支持”,也就拥有了稳固的飞行力。
再加上宽域飞行技术的突破,使得这类飞行器能够覆盖亚音速、超音速和高超音速等多个领域。
亚音速(左)、音速(中)和超音速(右)机翼速度的扰动传播
而MD-19高超音速飞行器,正因兼具了上述特性,不仅能做到以5马赫速度,飞行在几十千米以上的高空区域,速度最高甚至可以达到7马赫,快到让目前的导弹防御系统根本招架不住。
且作为可重复使用的飞行器,飞行测试结束后还能平稳回到跑道上,在全球都是首屈一指的存在,难怪令美国大开眼界。
美国“追不上”中国了?
抛开别的领域不说,在高超音速这一方面,美方可真的要加把劲儿了,毕竟我国的发展可一直呈上升趋势。
就连美国自己的专家也指出,中国的高超音速无人机不仅具有惊人的速度和极高的隐蔽性,还能经由多平台发射,且飞行轨迹难以预测。
而他们自己的“暗鹰”虽于2023年连续多次试验发射,但都因接二连三的技术误差未能成功,其中多次是因为发射装置的问题,说实话其实力已经摆在台面上了。
即便如今试飞成功,还号称最高速度可达到十几马赫,射程能够超过约3000公里,但没经过实战的检验,这些数据终归太过片面。
总的来说,还是我国的技术成果更有看点。
砥砺前进的中国“高超音速”技术
近些年来,高超音速领域作为各国优先发展的方向,我国自然没有掉队,甚至能逐渐当上了“领跑者”。为了达到更高的速度以及较远的飞行距离,我国将考虑采用新型耐高温材料,像是陶瓷基复合材料、新型合金等等。
当然,核心技术上也不能落下,将保持持续创新,包括可变后掠翼技术以及其它正在研发过程中的技术,有了这些技术的帮助,使得飞行器的整体性能都能得到大幅提升。
综上所述,能看出我国高超音速飞行器技术正处于极速发展阶段,以后也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不过伴随技术的进步这些问题必然会迎刃而解。
参考资料:
[1]窦立谦,李逸群,张秀云,等.面向机动的临近空间飞行器自适应协调控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23,55(07):141-150.
以钱学森之名,这支青年突击队突破多项宽域飞行器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