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43|回复: 0

中国规划5颗新科学卫星 有望取得重大创新突破

[复制链接]

407

主题

522

帖子

1480

积分

金牌飞友

Rank: 6Rank: 6

积分
1480
飞币
956
注册时间
2017-7-30
发表于 2024-12-27 07: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计划在未来5年左右研制并发射5颗新的科学卫星,有望在空间科学、技术和应用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创新突破。

中国计划在未来5年左右研制并发射5颗新的科学卫星,有望在空间科学、技术和应用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创新突破。专家表示,空间科学卫星是人类认知自然取得重大突破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手段之一,对宇宙的探索和研究可使中国在基础科学方面不断产出重大原创性成果,并将引领中国实现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的跨越发展。

“十三五”科学卫星要探索什么?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透露,目前中科院已遴选出5个科学卫星项目,争取在2020年前后发射。这5个项目包括:中欧联合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计划(SMILE)、磁层-电离层-热层耦合小卫星星座探测计划(MIT)、全球水循环观测卫星(WCOM)、爱因斯坦探针(EP)和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

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计划(SMILE):对人类进一步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等离子体环境和空间天气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磁层-电离层-热层耦合小卫星星座探测计划(MIT):对于深入理解影响空间天气的一些重要物理过程有着重要意义,与国际同领域的任务相比具有独特的切入点和创新思想。

全球水循环观测卫星(WCOM):将实现对地球系统中水的分布、传输与相变过程的机理及水循环系统的时空分布特征认识上的突破,揭示全球变化背景下水循环变化特征,深化理解水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作用的科学规律。

爱因斯坦探针(EP):致力于发现和探测几乎所有尺度上的沉寂的黑洞;探测引力波爆发源的电磁波对应体并对其定位;系统性地开展大样本X射线源的时变巡天监测。

中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将结束中国科学家一直使用国外太阳观测资料的局面。这颗卫星将观测并研究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相互关系和形成规律、太阳耀斑爆发和日冕物质抛射与太阳磁场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太阳爆发能量的传输机制及动力学特征等。它对重大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的预报,将为中国空间环境保障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空间科学仍需长远规划

中国自去年以来,已经发射了暗物质卫星、实践十号卫星,今年还将发射量子卫星和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这一系列空间科学卫星与载人航天工程、月球与深空探测工程共同组成了互不替代且相互补充的空间科学发展布局。”吴季说。

据统计,美国航空航天局每年的190亿美元预算中,50亿美元是用于研发科学卫星。欧洲空间局每年用于科学卫星的经费也有二三十亿欧元。自1957年人类发射第一颗卫星以来,有2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是依靠科学卫星数据,其中有17位来自美国。

吴季说:“中国是航天大国,每年发射20多颗卫星,直到去年年底才发射了专门用于科学研究的卫星,这与中国的地位并不相称。”

吴季介绍,除了上述“十三五”的5个卫星计划,中科院也在为“十四五”科学卫星工程研制做准备,将在2017年前后从系外类地行星探测计划(STEP)、X射线时变与偏振探测(XTP)、太阳极轨望远镜计划(SPORT)和空间毫米波VLBI阵列(S-VLBI)这4个正在进行关键技术攻关的空间科学卫星项目中,择优遴选1至2个开展工程研制,在“十四五”期间发射。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中国到2030年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他建议,应将科学卫星系列纳入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通过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实现中国空间科技创新能力从“跟踪”为主向“并行”和“领跑”转变,“让中国人为人类创造新的知识”。

本文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中国规划5颗新科学卫星 有望取得重大创新突破w2.jpg

深耕行业18年,

分享最前瞻性话题,

传递最正能量声音。

卫星应用领域第一刊

卫星与网络

联系我们

内容、营销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nongyan258766

投稿邮箱:

Emil:tougao@yinhexi.la

广告及杂志订阅请联系:

Tel:010-6606058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