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31|回复: 0

SpaceX载人火箭发射成功,马斯克离火星又近一步

[复制链接]

57

主题

791

帖子

1633

积分

金牌飞友

Rank: 6Rank: 6

积分
1633
飞币
833
注册时间
2017-9-28
发表于 2024-12-22 10:2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美东部时间5月30日,在肯尼迪航天中心39A发射平台,SpaceX载人火箭DM-2(Demo-2)任务蓄势待发,在经历了5月27日发射取消后,第二次发射让大家显得更加紧张。



尤其是天气条件仍然不乐观,很多人已经做好了明天“再来一次”的准备,不过所有准备工作仍然按部就班进行着,丝毫没有取消的迹象。直到发射前1分钟,听到“确认发射”的命令,所有人都明白即将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



3点22分,SpaceX猎鹰9号(Falcon 9)带着载人龙飞船(Crew Dragon),DM-2任务准时发射。



T+00:01:00,猎鹰9号度过MAX-Q(火箭超音速飞行达到最大动压),并随后恢复最大动力。



T+00:02:38,猎鹰9号一级火箭成功分离,二级火箭点火成功。



T+00:07:20,一级火箭ENTRY BURN(进入大气层启动3个梅林发动机减速)成功,持续时间约30秒左右。



T+00:08:58,一级火箭LANDING BURN(软着陆前点火1个梅林发动机减速)成功,不过落到海上平台“We Still Love You”时信号日常丢失,后续画面传来,回收成功,两位宇航员听到消息兴奋地碰拳。



T+00:12:06,二级火箭分离成功,龙飞船部署(DEPLOY)成功。到这一阶段,意味着整个DM-2任务基本成功了一半。



接下来龙飞船将经历几次点火过程,逐步接近ISS(国际空间站),并在北京时间5月31日22点27分开始对接ISS,开舱门会在6月1日零点45分发生,ISS欢迎仪式则会在6月1日凌晨1点15分开始。



在ISS完成任务后,两位宇航员将会重返龙飞船,并乘坐龙飞船返回地球,最后落在指定海面。



DM-2载人航天任务

DM-2为DM-1的后续任务,是NASA与SpaceX签订的CCP(Commercial Crew Program,国际空间站人员运输项目)合同的两个前置发射任务。DM-1为同样硬件配置,执行同样流程,只不过龙飞船中只有一个假人。



DM-2则乘坐者着NASA两名资深宇航员道格·赫尔利(Doug Hurley)和鲍勃·本肯(Bob Behnken)。



道格·赫尔利出生于1966年10月21日,之前曾两次进入太空,停留时长共683小时,曾执行亚特兰提斯号航天飞机/STS-135任务, 是NASA 航天飞机计划最后一次执飞的驾驶员(2011年7月8日,STS135 奋进号,肯尼迪39A平台发射),此次也是龙飞船的指挥官。

鲍勃·本肯出生于1970年7月28日,拥有机械工程博士学位,之前曾两次进入太空,停留时间共计708小时,其中包括太空行走37小时。

在5月27日第一次发射时候,采访提到了SpaceX宇航员衣服,马斯克说:“这套衣服花了3-4年设计,目标是保证使用方便、安全情况下,一定要美观。衣服好不好看真的很重要,我想要达到的目标是小孩子会想要穿这套衣服,让美国重燃航天梦想,每天醒来都兴奋的那种。

此次使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39A平台非常有名,历史上阿波罗登月计划就是在这发射的,还有美国航天飞机时期,大部分任务也是在这里执行的。







毕竟特斯拉是自己的公司,所以接送宇航员到发射台的车辆为特斯拉Model X,并印上了著名的NASA蠕虫标志,车牌为ISSBND(ISS Bound)。





此次采用的推进火箭为猎鹰9号,Block5版本,编号B1058.1。





载人飞船为Dragon 2(载人龙飞船),上半部分为加压乘员舱,能够乘坐最多7人,下半部分深色为太阳能电池板,为未加压的货物舱。





龙飞船搭载有紧急逃生装置,可以在发射期间通过8个Draco液体发动机将飞船“弹射出去”。



(2020年1月19日SpaceX测试逃生装置,并把一台Falcon9当大烟花炸了)

此次DM-2任务如果完全圆满成功,则意味着SpaceX将会达成以下所有成就:

●龙飞船首次载人航天发射

●2011年航天飞机退役后美国本土首次载人航天发射

●全球商业载人航天新时代第一飞

●全球私营太空公司载人航天第一飞

●全世界第9款载人飞船发射(苏联东方号飞船、美国水星号飞船、苏联上升号飞船、美国双子座飞船、苏联联盟号飞船、美国阿波罗飞船、美国航天飞机、中国神舟飞船之后)

●美国第5款载人飞船发射(水星号飞船、双子座飞船、阿波罗飞船、航天飞机之后)

●SpaceX第94次航天发射成功

●猎鹰9号火箭第85次航天发射成功

●第52次成功回收火箭

●第33次成功海上回收火箭



自2011年美国航天飞机退役后,美国失去了发射载人火箭的能力。SpaceX此次DM-2任务成功意味着美国载人航天可以不再受俄罗斯联盟号限制、商业载人航天将迈入新纪元、载人航天发射成本将会大幅降低……而这些都与这家“小公司”SpaceX有关。

SpaceX速度

2002年10月,eBay花费近15亿美元收购了PayPal公司,最大股东马斯克因此获得了1.8亿美金,并在同年5月创立了SpaceX公司。

马斯克梦想的起点来源于小时候看过的《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银河系漫游指南),并在2001年逐步将“火星绿洲”(Mars Oasis)设想具象化,想要未来在火星建立生存家园,但他发现美国现役的火箭都太贵了。



所以在2001年马斯克就曾前往俄罗斯,希望购买退役洲际导弹改装的火箭来作为起步,然而多次商谈后他认为俄罗斯报价过高,最终放弃。

回去后马斯克认真琢磨了一下这件事,发现造火箭好像并不是很难,原材料价格约占当时火箭售价的3%,所以如果自己制造就能极大降低生产成本。于是在拿到PayPal的收购款后,立即拿出了1亿美金并吸收了外部约1亿美金建立了SpaceX公司。


“I think we can built a rocket ourselves."

——Elon Musk


2006年,Merlin(梅林) 1A发动机研制成功,Falcon 1(猎鹰1号)火箭研制成功。



然而不幸的是,2006年3月24日、2007年3月20日、2008年8月2日,Falcon 1三次试发射全部失败,SpaceX经费见底,且同时特斯拉也遇到Roadster交付问题的危机,马斯克几乎是“梦悬一线”。(同时在遭受2008年的金融危机)

好在2008年9月28日SpaceX终于成功发射了Falcon 1,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火箭发射入轨的私营商业航天公司。(距离第三次发射失败仅有一个多月)



随后NASA在2008年年底与SpaceX签署了CRS(Commercial Resupply Services,商业补给服务)合同,金额为16亿美元,才挽救SpaceX于水火之中。

2009年7月14日,SpaceX完成了全球首枚私营火箭成功将商业卫星送入轨道(Falcon 1)。

2010年6月4日,Falcon 9(猎鹰9号)试飞成功;2010年12月8日,搭载着龙飞船的猎鹰9号发射成功,标志着全球首个私营研制宇宙飞船成功发射入轨和回收。并决定2012年正式开始为NASA向ISS(国际空间站)提供货运服务,NASA见此势立即追加了4.4亿美元投资。



2011年,SpaceX开始研制火箭回收(软着陆)技术。

2012年,SpaceX开始与美国军方接触,签署了诸多例如GPS卫星的发射任务;2012年5月25日,龙飞船首次对接ISS(机械臂对接,非全自动),SpaceX成为全球首家向ISS发送飞船的私人公司。



2013年,SpaceX火箭回收项目Grasshopper 测试飞行成功,并实现了744米飞行,包括悬停和安全着陆。也是在该年,SpaceX成为全球首家私营公司成功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2014年,NASA与SpaceX签署了CCP(Commercial Crew Program,国际空间站人员运输项目)合同,共计26亿美元,与此同时SpaceX开始研发Dragon 2(即Crew Dragon,载人龙飞船,之前Dragon龙飞船只负责货物)。

注:同时NASA也与波音公司签订了CCP合同。

2015年,SpaceX首次实现了Falcon 9火箭安全在陆地软着陆;与此同时,Google看到了这家公司的潜力,尤其是在此时SpaceX宣布的“星链计划”,所以投资了近10亿美金。



2016年,SpaceX首次实现了Falcon 9火箭安全在海上平台软着陆。并且在此期间由于Falcon 9的低发射成本以及数次发射的高成功率,吸引了不少商业发射任务,终于在这一年实现了盈利。



2017年,SpaceX发射18次,100%成功发射、100%成功回收一级火箭(排除4次发射时考虑搭载货物载荷过重主动放弃),实现全球首次重复使用、垂直回收轨道级火箭,全球首个太空飞船重复使用(货物龙飞船)。

2018年2月6日,SpaceX成功发射了Falcon Heavy重型猎鹰,就是搭载着SpaceX宇航服假人(Starman)坐在特斯拉Roadster飞往火星那次,同时完成了2个助推火箭陆地回收,可惜的是芯级火箭二次反冲点火失败,最终落在了海上平台“We Still Love You”旁边的海里。实现全球首家私营公司将航天器(特斯拉Roadster轿车)送入日心轨道。



2018年11月,SpaceX的“星链计划”在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投票通过,并计划从2019年开始发射,总规划7518颗卫星。

2019年3月3日,SpaceX为CCP任务的试发射任务DM-1(这次为DM-2),载有SpaceX宇航服的假人乘坐Crew Dragon载人龙飞船抵达ISS,并安全返回。成为全球首家私营公司发射载人飞船,且是美国第一个与国际空间站自动对接的飞船。



也是在同年,SpaceX实现全球首次空中网捕整流罩,全球首次复用整流罩。

2019年4月,SpaceX下一代产品BFR(Big Falcon Rocket,大猎鹰火箭),后改名为“Starship”(星际飞船),成功点燃了Raptor(猛禽)发动机。搭载Raptor引擎的“Starship”功能测试原型机Starhopper成功起飞150m并降落在指定位置。



2020年1月7日,SpaceX成为全球最大卫星运营商。

2020年5月30日,SpaceX成为了全球首家承运宇航员往返国际空间站的私营公司。

SpaceX的研发进化速度是难以置信的。

从2005年到2019年的14年中,SpaceX共研发制造了v1.0、v1.1、v1.2 Block 3、v1.2 Block 4和v1.2 Block 5这5种版本的Falcon 9,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从4.5吨一路提升到8.3吨,并且即便在回收一级助推器的情况下依然有5.3吨的同步转移轨道运力。这其中即便是同一个型号,也存在各种细节的改善和优化。



(图/Everyday Astronaut)

与此同时,Falcon 9全部火箭的发射成功率是97.1%(且失败仅出现在早期阶段),回收的成功率有83%,回收后的火箭复用成功率为100%。

2002年至2020年,不到18年时间里,SpaceX实现了第一个民营航天公司以液体为燃料成功发射火箭入轨、世界第一个实现火箭回收并可重复利用火箭、第一个民营航天公司的飞船访问国际空间站……包括今天的全球私营太空公司载人航天第一飞、美国乃至全球商业载人航天新时代第一飞、2011年航天飞机退役后美国本土载人航天发射第一飞……

目前SpaceX估值约360亿美元。

全靠NASA帮忙?

自马斯克开始被媒体关注以来,关于他的争议就未曾停止过,所以自然而然他的公司也难逃此劫。特斯拉、Solarcity、Boring Tunnel、Neuralink无一例外,从创办之初到如今,饱受着各种争议。

尤其是SpaceX,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随着一次次的成为,不禁令人心生怀疑:“SpaceX成立才多少年,能做到这么多成就,肯定是NASA给予的帮助,本质上SpaceX就是一家披着私营外衣的国家企业。”

首先,SpaceX和NASA关系的确很好,马斯克不只一次面对采访时曾说过自己的密码就是:“ILOVENASA”。不过两者只是合作关系,并且由于SpaceX的努力,NASA现在非常喜欢与SpaceX合作。

NASA全称The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即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这个机构成立于1958年,是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的继承者,目的是鼓励和刺激太空科技的发展。不过真正的目的在于比苏联更早掌握航天技术,所以NASA得到了非常多的资金支持,历史上有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国际空间站(ISS)、Skylab空间站、航天飞机等多个任务都是由NASA领导的。

不过注意,NASA并不是美国火箭发射提供商,本质上它是一个研究机构,真正具体造火箭需要与承包商合作,早期的火箭和太空运载技术是NASA研发的,不过后来逐渐转移给了波音和洛马(洛克希德·马丁)等公司。

过去NASA执行的是Cost Plus Contracting合作模式,即NASA雇用某公司制造火箭的某一个部分,在成本基础上加入利润部分,保证承包商的积极程度和速度。这种模式源自于二战时期,原因也很简单,不惜代价尽快拿到成品用于战场。不过问题是如果NASA要更改最初要求,那么承包商将需要在短期内对同一个项目进行多次修改,因此也能获得几倍的付款。不过在冷战时期,这些代价都是可以接受的。

然而随着冷战结束后,NASA的预算一减再减,难以支撑预算庞大的航天项目,于是他们想到了吸收社会资本的方法。

198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商业太空发射法案》(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ct),允许私人公司发射火箭,并要求NASA尽最大可能寻找和鼓励太空产业商业化,随后还发布了《发射服务购买法案》(Launch Services Purchase Act,1990年)、《商业空间法》(Commercial Space Act,1998年)。

所以为了赚取NASA的利润,一大批私人航天公司应运而生。

在此之前,美国的太空发射业务一直是被波音和洛马公司垄断,并且两家公司后来(2006年)还合资成立了联合发射联盟(ULA,United Launch Alliance),包揽了美国军方、NASA和政府机构的火箭发射任务,成为了暴力行业。

然而一旦产生垄断,就会有诸多离谱的事情发生,离谱的价格、离谱的交付期。于是逐渐各方开始对火箭发射成本不满,最关键的改变节点来自于小布什和奥巴马的新政策,《国家航天运输政策》、《美国国家航天政策》。

例如奥巴马曾在2010年向国会提交2011财年预算案,有数十亿美元用于鼓励私人企业为NASA制造、发射、运营太空飞行器,即NASA之后不再为宇航员打造往返太空于地球之前的航天器,而是采用租赁形式。

所以后来NASA采用了Fixed Price Contracting合作模式,即预算是有限的,合作公司需要自己考量能否在这个价格下赚钱,并接受合同。

NASA和SpaceX的“美好旅程”因此展开。

2006年,NASA应政策倾向和寻找商业化合作出路,COTS(Commercial Orbital Transportation Services,商业轨道运输服务)应运而生,当时通过争取,有两家公司经过多轮考验最终入选:Orbital ATK和SpaceX,并且SpaceX因此获得2.78亿美元投资,后来于2011年追加投资至3.96亿美元,用于研发猎鹰9号和龙飞船(包括载人版)。

SpaceX一直以来的目标就是“殖民火星”,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降低发射成本是最重要的基础。而低成本,正是NASA看重SpaceX的根本原因。

举个简单的例子,1970年至2000年之间,向太空发射一公斤的成本大约在18500美元,当年美国航天飞机投入运行时,每公斤合54500美元。而对于SpaceX猎鹰9号来说,用于进入ISS的火箭成本仅为每公斤2720美元。如今新猎鹰9号发射一次需要6200万美元,如果用回收的火箭价格降至5000万美元,远低于其他公司报价。



(2018年发射报价对比,图/Bloomberg)

再举个形象的例子,重型猎鹰(Falcon Heavy)具有与ULA宇宙神5(Atlas 5)和重型德尔塔4(Delta Heavy)的实力,仅需9000万美元即可完成任务;重型德尔塔每次发射则需要4亿美元,宇宙神5需要1.5亿美元左右。



(2018火箭发射报价对比,图/Reddit)

如果SpaceX仅仅是报价低也就罢了,发射成功率也非常高。所以NASA才会在之后先后与SpaceX签定CRS、CCP合同。

NASA给SpaceX资金支持的确不少,但是大部分款项都是合同款,并不是免费白给的资源。但是NASA并非只与SpaceX合作,这么多年来,除了波音、洛马、ULA巨头外,与NASA合作过、NASA投过钱的公司有几十家,但这毕竟是生意,选择SpaceX,少花钱、实现一样的效果,NASA何乐而不为。



(NASA的COTS项目参与者)

尤其是美国在2011年太空飞机退役后,失去了运输宇航员进太空的能力,而此后一直依赖的俄罗斯联盟号票价一张再涨,并且还是俄罗斯掌握的技术。选择SpaceX不仅只需要5800万美元/次/人,还能够重整美国航天工业,以及美国信心。



或许有人会说:“就算NASA不是白给的资金,技术也都是NASA给的,否则SpaceX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里实现如此多惊人的成果。”

诚然,表面上看SpaceX并没有采用什么“曲率推进器”级别的黑科技创新,甚至目前主力火箭发动机Merlin的只是液氧煤油发动机。但这并不代表SpaceX就没有自己的技术,SpaceX自己研发的Merlin发动机具有推重比高、比冲不差、造价极低等优点,以及大量Merlin发动机并联技术,这些都是SpaceX自己努力得来的。

再举个例子,火箭垂直降落技术,如果说这是来自NASA的技术支持,那么为什么NASA不给那些“亲儿子”?

注:波音的SLS重型运载火箭于2011年宣布开始研发,原定2016年首飞,结果一拖再拖,研发经费和发射费用一涨再涨,运力一缩再缩。发射时间推迟至2021年,单次发射费用从4亿美元飙升至15亿~20亿一次,运力水平将至75吨(LEO)。SLS火箭尚未首飞,已经花费了100多亿美元,即便如此,NASA还在拨款,这才叫“亲儿子”。

当年SpaceX说自己要研发火箭回收技术时,不仅被ULA嘲讽,还要被利益相关的政治家嘲笑;结果2019年当SpaceX拿着回收火箭复用100%成功率的成绩单时,不仅让“亲儿子”难以面对,还以更低的发射价格收获了大量订单(17个国家的卫星订单共64个卫星发射订单)。

这些其实仅仅是SpaceX自己技术实力展现的一角,还有诸多电子控制、材料创新、工程设计等多方面的创新和创举,例如正在测试全流量补燃循环Raptor发动机,很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款实际投入使用的液氧甲烷发动机。

天时地利人和

如果说美国当时的航天政策和NASA的帮助对于SpaceX是天时,那么还需要地利和人和。

2002年,马斯克找到了汤姆·穆勒(Tom Mueller),并在获得他同意加入的意向后,SpaceX正式成立。穆勒曾经在TRW Automotive(Thompson Ramo Wooldridge)公司工作了15年,曾主导过海平面推力近300吨的液氧液氢发动机TR-106,其性能可谓是世界最顶级火箭发动机之一。



这个人还曾在自家车库里造过一台火箭发动机。穆勒现在的名片上起码要印上:SpaceX创始人、副总裁、推进系统部门CTO、Merlin发动机和Raptor发动机总工程师。

当然SpaceX并非只靠穆勒一人,还有大量的人才。

当年美国对太空领域狂热之时,有很多人受此影响,纷纷追随着太空领域脚步。例如当年阿波罗计划中,有将近40万人参与其中,很多小孩子的梦想就是当宇航员或者造火箭。


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in this decade and do the other things, 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 because that goal will serve to organize and measure the best of our energies and skills, because that challenge is one that we are willing to accept, one we are unwilling to postpone, and one we intend to win, and the others, too.

——肯尼迪总统的演讲


然而后来由于这些项目太过于耗钱,象征性的成就(登月)也已经完成,或者冷战时期的军备竞争结束后,国会并没有继续再无止尽资金支持的必要,导致大量人才无处可去。还有例如太空飞机项目2011年退役后,很多火箭人才亟需“伯乐”出现。

所以此时有大量人才从NASA等地方出走,寻找实现梦想的地方。而恰巧马斯克就是一个手握资金想要实现“不可能”梦想的人,并且这位老大是个天才,面对英国记者连续一个多小时的天文天体、物理原理、火箭技术等问题,对答如流。

注:马斯克在SpaceX的头衔是总工程师Chief Engineering,虽然他不可能与穆勒相比,但他依靠极强的自学能力,早期SpaceX的诸多设计都有他参与,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方面。

要知道,美国可是在20世纪70年代就实现了登月的国家,在这片土地上,人才储备和工业基础充沛,商业化的产业需求庞大,从而产生一个闭循环后使得航天事业前景美好。根据调查,2019年美国毕业生,最想去的科技公司中排名第一的就是SpaceX,第二名是Tesl,第三名是Google。

注:艾伦·谢泼德 1961年升空进入太空,尼尔·阿姆斯特朗 1969年踏足月球。

这样的大环境下,才可能铸就SpaceX成功。

当然,这样的大环境对于美国所有航天公司而言都是一样的,并不能说明SpaceX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人和。

“人和”指的并不是单指人才的汇聚,而是马斯克是如何管理运营SpaceX。

之所以SpaceX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进步飞速,并不是自己过于优秀,而是其他人太慢了。SpaceX发展模式根本不是传统的研制流程,压根不是制造业的开发模式,而是采用像互联网公司那样迭代软件的方式。

从Grosshopper测试返场飞行到Falcon 9火箭首次软着陆成功只用了2年,从5吨GEO到20吨GEO火箭改良优化只花费了3年,Merlin发动机从玩具一样到超强推重比只用了5年,从龙飞船(货物)到载人龙只用了3年,从BFR开始研发到Raptor发动机达到需求只用了3年。

SpaceX的研发方式,本质上一个软件开发流程,即一个大工程目标下,需要每一个岗位的人时刻高效率的工作,信息共享、技术共享,所有部门协同一起推进,且对改变优化应对迅速。


“SpaceX have never built any two vehicles identically, such is the pace of innovation at Spacex.”

——SpaceX工程师早期采访时的回答


只要研发过程中发现问题,就尽快沟通、改进、测试,而不是花费大量时间商讨新方案的可行性、追究谁的责任错误,再动手去实践。一位SpaceX工程师曾说:“我们能在一周能改进设计并在火箭上实现出来。”

这样研发思路下,SpaceX产品的进步速度令人难以置信,如同手机软件升级速度一般。但是想要实现这样一套工作流,并非只是制度上有些改变就行,而是产业垂直集成化和一位集愿景和技术一身的决策人,即臭鼬工厂模式。

一个顶级的全能型独裁者拳拳负责构架和所有部分的决策,他不需要搞所有的细节,但知道所有部分的产出结果是否符合要求,出现问题该朝哪个方向解决,哪里能妥协,哪里不能。

SpaceX从发动机、火箭制造,再到测试,全部都由自己来做。之前马斯克曾讲过,他们在与不少供应商谈生意时,发现最终不仅要花费更多成本,还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等待供应商研发,最终不得不自己动手来做。这样就具有了极大自主权,在遇到优化和改变时,很多时候不需要依靠别人的能力,而是自己在工厂内部就能解决。

另一方面,马斯克不仅目标清晰坚定,且拥有技术储备。马斯克对SpaceX的目标非常清晰,也正是在这样的目标下,整个公司的发展都遵循着这条道路:“移民火星”。所以低成本、复用、能够在火星上行得通等基础要求从来没变过,所以才有了猎鹰系列火箭的可靠性和回收技术、才选择了甲烷这种可以在火星制造的物质作为Raptor发动机的燃料。

在进入SpaceX的5轮面试中,其中就有马斯克亲自面试的技术面阶段(后来太耽误时间,就让别人去面了);另外在一次电台节目中,一位SpaceX的工程师被问到平时工作时与马斯克有聊过什么内容,他的回答是:“很多次与马斯克交流,全部都集中在工作本身,马斯克会问我很多关于技术细节的东西,以及提一些想法向我征求意见,从来没什么时间交流其他方面。”

两者加在一起的结果就是,马斯克能够果断决定方案,即便SpaceX也需要开会商讨问题,但马斯克依靠清晰的目标和技术基础,下达准确的命令。比如Falcon 1在第三次失败后,很多工程师提议推迟几个月再发射,而马斯克在向所有工程师了解情况后,明确说出哪里可能出错,并决定一个多月后就执行发射,结果是Falcon 1在第四次发生获得全面成功。

本质上SpaceX因为没有经验所以也就没有历史包袱。大胆采用快速迭代的敏捷开发加快技术进度,大量使用已有的技术并优化提升,从而降低成本并缩短开发周期。马斯克很清楚自己想做什么,从降低成本为出发点,做到了很多别人敢想但不敢做的事情。

NASA局长在第一次DM-2发射时被采访问道:“为什么选择SpaceX,有什么不同之处?”他的回答是:“They test, fail, fix, fly again,  until the point we are today.”(他们测试、失败、改进、再飞,直到今天这个局面。”)

所以对于SpaceX而言,每次失败都仅仅是一次迭代过程,比如今天刚刚发生的测试项目SN4发生爆炸,SpaceX非常平静。不信你查一查历史材料,SpaceX自黑自己曾经的失败,已经不是一两次了。


“在我看来,失败就是一种选择,如果没有失败,就说明你的创新不够。”

——马斯克



(马斯克之前推特发的Meme图)

其实回望马斯克的公司成功之道,都逃不过一套原理:充分挖掘完全成熟的技术成果,加上迅速迭代创新和改进,就能完成很多“不可能”的任务。PayPal如是,特斯拉如是,Spacex更如是,只不过这些都需要一位不惜“一败涂地”的、拥有大量知识储备的富豪,才最终实现。

结语

曾经与马斯克共事多年的Jim Cantrell在Quora回答一道关于“SpaceX”问题时,这样说道:“曾经SpaceX处于我看不到未来成功希望的阶段,然后我放弃离开了,马斯克并没有放弃,然后成功了。”

他认为马斯克能够成功最大的原因在于“一切向成功目标努力”,即无论路途中多么艰辛,有多大可能会失败,但是所有的策略和方向都是以“成功”为唯一目标考虑。

举个例子,生活中遇到很多人共事时,虽然都会提出某个方案的不可行处或者失败率,但是相对成功的那类人会考虑“如何克服处理这些麻烦”,最终达到目的地,而大部分人则是遇到困难时,要么放弃、要么换目标。

这其中微妙的不同之处在于,有些客观存在的难题,如果以“成功”为唯一目标,那么其中遇到所有的问题你都会积极去面对处理,将一切精力和能力用在关键地方;而另一种则会动摇目标,以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高失败率,放弃离开。

马斯克这套做事思路贯穿于他所有公司。

比如特斯拉起步之时,他的目标很简单:电动车能比燃油车好。然后面对客观的诸多困难,用既有的商业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和优化,逐步按照计划打造成为了世界上电动汽车的老大。

SpaceX之所以能够一步步走到今天,当然离不开美国的大环境、离不开诸多人才努力,但马斯克能将这一切几乎大家都能看到和利用的资源,通过自己能力“整合”和管理,最终实现诸多惊人的成就,与他本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002年5月1日,我们创立了SpaceX,Elon在二月份成立了我理想中的公司……我们制造了只有一台Merlin引擎的猎鹰1,可以向LEO运载大约1000磅载荷。有人人说,你们最多只能造一个小火箭,但是你永远不可能造一个EELV级别的EELV任务级火箭。所以我们建造了猎鹰9,并开始飞行。有人说说你永远不能复用它,你永远无法到达太空站。

在某些时候,你会停止听其他人的流言蜚语。我认为这是很棒的事,你知道,如果人们认为你在做什么是不可能的,那么你就是在做正确的事情。”

——穆勒


面对质疑、面对冷嘲热讽,马斯克一次又一次实现了自己曾经吹下的牛,或许有生之年见到Starship舰队飞往火星真的不是梦。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开始他们将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气层,然后去征服太阳系。”

——航天之父的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En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