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入联盟
找回密码
航空人生
新一代连飞客户端下载
空管人生
中国航空运动协会推荐
WEFLY
模拟飞行玩家聊天工具
门户
文章
商城
二手市场
外包服务
模飞软件
硬件设备
飞行体验
学院
云课堂
问答
资料下载
论坛
模拟飞行
低空飞行
太空探索
星圈
资源
企业
太空探索论坛
»
论坛
›
太空穿越
›
航天飞机
›
新中国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 | 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4362
|
回复:
0
新中国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 | 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复制链接]
放心去飞啦啦啦
放心去飞啦啦啦
当前离线
积分
1506
窥视卡
雷达卡
410
主题
527
帖子
1506
积分
金牌飞友
金牌飞友, 积分 150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94 积分
金牌飞友, 积分 150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94 积分
积分
1506
飞币
977
注册时间
2017-7-3
发消息
发表于 2024-12-10 06: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中国人
几千年的
“观星”历史
在世界天文历史的长河里留下过璀璨光辉
到近代却历经长久衰微
现代天文学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为了发展我国天文事业
老一辈天文学家
历时7年
在南京紫金山建成
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天文台
然而受战火困扰
小行星观测和研究工作几度停摆
直到1950年5月20日
国家宣布成立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以下简称紫金山天文台)
相关的观测和研究工作才得以稳定开展
张钰哲被任命为紫金山天文台首任台长
在国家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
紫金山天文台科研人员拧成一股绳奋起拼搏
开启了中国小行星观测和研究事业的新序章
▲
建成后的紫金山天文台。
1955年1月20日是不平凡的一天
那是深冬最冷的一夜
张钰哲和学生张家祥在茫茫夜空中
捕捉到一个光点不太寻常
通过反复检查比对拍摄的底片后
他们确定那是一颗新的小行星
这很可能是里程碑式的发现
如果要给这颗新发现的小行星“上户口”
他们还需要对这颗新星连续进行观测
并做精确的轨迹计算
当时的观测条件很艰苦
设备也相对简陋
紫金山天文台采用的是光学观测设备
需要在夜晚进行观测
而且对能见度要求很高
南京寒意浓浓的冬季是最好的观星季节
气温低至零下15摄氏度
一次观测时长为一两个小时
人在望远镜下站这么久
精神要高度集中
眼睛还要一刻不停地盯着寻星镜导星
不光身体会冻僵
就连钢笔里的墨水也会被冻住
科研人员只能用铅笔来记录
▲
张钰哲与张家祥。
之后两个多月里
张钰哲和张家祥冒着冬季的严寒
对这颗小行星成功进行了18次跟踪观测
详细记录了观测数据
并计算出精度较高的轨道参数
他们确定
这就是一颗新的小行星
!
数据上报给国际小行星中心后
获得了国际永久编号3960号以及命名权
这颗小行星被命名为“紫金一号”
这是中国人首次在自己的土地上发现的小行星
为我国天文事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虽然实现了中国本土发现小行星“零”的突破
但观测设备仍靠进口
这成了许多天文工作者的“心病”
全台上下把所有精力
都投入到
研发天文望远镜上
当时,
苏联的2.6米望远镜尚在建造
国际上已有的光学望远镜
是美国的5米、3米、2.5米望远镜
如果中国能研制出2.16米口径的望远镜
那么
在大口径天文望远镜领域
或能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1958年
中国科学院作出决定
创建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厂
(以下简称南京天文仪器厂
现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前身)
3年后
南京天文仪器厂光学车间工房建成
2.16米望远镜的研制工作步入正轨
前前后后
一大批青年科技骨干
从相关院所高校调到或分配到南京天文仪器厂
有了这些人才的加入
2.16米望远镜研制工作持续向前推进
终于在1988年研制成功
它是当时我国研制出的
最大的光学天文望远镜
被誉为中国天文界首艘“航空母舰”
从此
我国天文仪器研究迈入新的天地
并陆续取得多项壮举
自主研发出一系列先进的望远镜
它们已经能穿越地球表层蒙蒙大气
向更远的苍穹眺望
将广袤宇宙里
的壮丽美景传送回来
不断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
其中
紫金山天文台在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研制上
取得重大突破
我国第一架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
紫金山天文台施密特型近地天体望远镜
在该台盱眙观测站正式运行
口径1.04米
配备该台自主研制
国内灵敏度最高的CCD探测器
继续探索和发现近地小行星和彗星
▲
盱眙观测站的近地天体望远镜。
目前
紫金山天文台的观测台站遍地开花
青海、江苏、黑龙江、云南……
甚至将在南极冰穹A建立南极天文台
其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紫金山天文台
联合研制的2.5米大视场巡天望远镜
建设在青海冷湖天文观测基地
是北半球光学时域巡天观测口径最大
能力最强的设备
有了这些近地天体望远镜
我国小行星研究这些年突飞猛进
到现在
已经发现了5000多颗新的小行星
其中完成申请、审核程序
获得国际正式“身份证”的有700多颗
观测量在国际上该领域的
400多个观测计划中位居前十
无论观测数量还是数据精度
都已在国际第一梯队
▲
张钰哲。
百年耕耘,自立自强
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中国科学家筚路蓝缕
在相扶相携中
走过一段又一段艰难的创新求索历程
才使我国天文学研究摆脱落后局面
奋起直追
最终取得如此卓越的成绩
写就“薪火不息,星光永恒”的传奇故事
全文请见
8月21日
《中国科学报》将刊发的文章
苍穹中闪耀的“中国星”
来源:中国科学报
责任编辑:曹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照妖镜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火星
土星
太空游戏
视频专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