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55|回复: 0

稳了!月球基地五大难题,全已攻克,登月即开建。美国,敢跟吗?

[复制链接]

475

主题

593

帖子

1702

积分

金牌飞友

Rank: 6Rank: 6

积分
1702
飞币
1107
注册时间
2017-7-3
发表于 2024-11-30 20:5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惊喜

这两年,航天领域的好消息真的是一个接着一个。
去年4月份,我国正式公布了月球基地的建设计划。


同时,探月四期工程也正式宣布实施。
嫦娥六号、七号、八号都被分配了具体任务。
当时,我们的PPT上,还在说嫦娥六号计划2025年发射。


结果,大家也看到了。
2024年5月,嫦娥六号探测器,被长征五号火箭送入地月转移轨道。
6月2日,探测器成功着陆月背。


6月4日,嫦娥六号携带月球样品离开月球。
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返回地球,精准着陆。
第一次就从月背带回样品1935.3克。


如今,还没到2025年,嫦娥六号的成功就已经过去了大半年。
真的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当时我就猜测,这样的话,保守估计,嫦娥七号和八号至少能提前一年,七号有望明年发射,2027年,我们也许就能迎来嫦娥八号的升空。
果不其然,11月,中国航天又推出了重磅消息。
中国载人登月的一段模拟动画公之于众。


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的承诺再一次被宣告。
考虑到我国传统艺能,这个2030年“前”,得大胆点考虑。
往前多少是前?2029,28,甚至2027都不是没有可能。
肯定有人说,老莫你又乱吹牛。哪里有什么2027登月?长征十号火箭还试车呢,怎么就一口气吹成中国载人登月了?
莫慌,看我给你捋一捋我们的航天成就,咱看看有没有可能,我还有点保守了呢。
<hr>难题

我们的航天人,还是过于传统,往往是做的多,说的少。
当仔细查找了最近几年,我们的各项突破和试验后,你会体会到,一面是“土之又土”的中国航天官网设计风格,一面是星际时代般的科幻技术。


国家航天局官网截图

知道吗,就很纠结。
我们老说月球基地,美国人也一年又一年,反复地嚷嚷着“重返月球”。
那么,到底在月球上建立基地,有哪些难关呢?
以至于当年的蓝星第一恶霸,嘴上喊得响,实际却把计划一改再改,一推再推?
建立月球基地,本质其实就是建房子,也就是“土木”。


只不过这个房子建得有亿点点远。
在38万公里之外,建设一座靠谱的基地,能住人、能科研、能支持探索工作,这就会产生几个技术难题。
首先,从地球运送沙土、钢材、水泥,直接不用考虑。
而月球上除了月壤就是陨石,怎么办?


这就是材料难题
其次,如此远距离的“分基地”,和“主基地”的联系,肯定不能靠电话和微信。
怎么保证消息的上传下达?


这是通信难题
再次,地月之间,以人类目前的技术,暂时也无法做到“一日达”,朝九晚五通勤。
怎么解决工作人员的后勤?


这是资源难题
再次,月球可是光秃秃一个寂静世界,别说氧气了,毒气都没有。
怎么保持基本的生存条件?


这是环境难题
最后,地球上我们有各式各样的发电站,月球可没这条件,无人的探测器,短期靠太阳能和电池还行。
长期,加上有人,靠什么供能?


这是能源难题
五大难题,谁能解决,谁才有资格说,什么时候建立月球基地。
那么有难题,就去解决,中国航天人,字典里没有怕字。
<hr>材料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我们解决建造材料问题的根本思路。
月球上,最多的材料就是月壤。
能拿到月壤做实验,搞出建材就是时间问题。
世界各国也都考虑过这个思路,但也就止步于此。
毕竟,怎么得到月壤,才是这个难题的第一步。
好在,我们的嫦娥六号十分给力。
近2公斤的月壤,用来试验已经绰绰有余。
在丁烈云院士为首的科研人员攻关下,用月壤烧结制作月壤砖的理论验证和地面模拟试验,已经成功。


据丁院士高兴地透露,当初月壤的模拟烧结实验做完了,接着我们的嫦娥五号和六号就把真正的月壤拿回来了。
用月壤做真正的烧结试验,制作完月壤砖样品。


又是刚刚完成,天舟八号就准备就绪,带着月壤上了天宫,准备在太空环境下,烧出月壤砖。


这也就是刚刚过去的10月29号的事。
丁院士信心十足地表示,下一步,就是一切验证完毕,我们的航天员亲自登上月球,在月球上烧出中国人的第一块月壤砖。


材料难题,我们解决!
<hr>通信

以前知道我们的5G领先,也只以为是地球上的领先。
没想到啊,没想到,看看我们的研究项目,翻译翻译,什么叫领先。


我们已经不满足于地月通信了,火星,甚至星际网络,都已经纳入了研究范围。
确实,有着鹊桥卫星,而且先后发射了两颗,在拉格朗日点绕飞。
对我们来说,地月通信,最难的月背,都能顺利联系上地面。


这一块,不成问题。
而且,嫦娥六号任务期间,我们还发射了两颗天都试验星。


试验验证的更是激动人心的项目:
1,导航系统空间基准异源标定;
2,通信系统高可靠传输与路由转发;
3,通信测距一体化调制。
通俗地理解,就是我们准备建设月球天空的大型路由器和导航卫星星座,目前都已经在进行实际验证了。


通信难题,我们解决!
<hr>资源

资源问题,需求较少的可以火箭运送,贵是贵了亿点,但值得。
航天员的食物,往空间站运送,成本还能忍一忍。
但往千倍距离远的月球运送,怎么想都亏得慌。
好在,我们是什么人?中国人,就是会种田!
就在今年11月,中国人播种的第三代“太空水稻”就要收获了。


早在神舟十四号任务期间,我们的航天员,就在国际上首次试验了,在空间环境下,将6粒水稻种子实现了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种植。
获得的第一批珍贵的59粒太空水稻种子,被带回了地球,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又进行了播种,获得丰收。
科学家将其中一部分,在人工气候实验室播种,又收获了近一万粒种子。


这些种子,种在大田,本月即将收获,也就是第三代“太空水稻”。
可能有人说,这不是选种吗?和卫星育种,有多大差别?
确实,最近的科学研究,已经告诉我们,月壤不适合种植农作物。
但谁说一定要种在月壤里呢?
还记得嫦娥四号带去月球的棉花种子吗?我们为什么要做这项试验?


从事太空水稻研究的科学家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了一个十分严谨的结论,可能解答这个疑问。
她说,这第三代“太空水稻”的收获,“证明我们在太空环境中,通过水稻来生产粮食,是一个可行的途径。”


资源难题,我们解决!
<hr>环境

空气,其实是我们地球人最奢侈的资源,而我们日常却最不感到珍贵。
一旦进入宇宙星际环境,空气才真正的价值千金。
月球上更是如此。
相比地球,月球磁场近乎不存在,宇宙辐射和太阳风,亿万年的吹拂,将月表吹成了真空。
先不说在上面科研,怎么呼吸生存,就是一大难题。
这一点,我们又又又未雨绸缪了。
神舟十八号任务期间,我们的航天员,成功安装运行了我国自主研制的载人航天环控生保系统,将天宫空间站的氧气资源再生比例提升到了100%,水资源的闭合度达到了95%以上。
你没看错,我们的天宫空间站里的氧气实现了100%再生利用。
我们往空间站发射的物资补给每年可以省出6吨,想一想,这如果是送往月球的物资能节省六吨,将是多么巨大的节约。


环境问题,我们解决!
<hr>能源

说到能源,星球探索的能源选择,各国都有不同。
美俄有着他们的优势,核电源技术较为先进,所以,他们的无人探测器,大多采用核技术。
但说到底,一旦考虑人员,核电源的缺点就显露出来了。
如何获得安全稳定的能源,就不得不另辟蹊径。
有这么一条旧闻,西工大的李学龙教授,进行的光动能无人机项目取得成功。


什么是光动能?
这可不是我们理解的太阳能电池,而是使用高能激光对无人机进行远程供能,由特制机载光电转换模块,产生电能驱动无人机。
你可以理解为远程无线供电加控制。
而即将进行的嫦娥七号任务,有一个小部件,叫飞跃探测器,是能飞能跳的一个小型探测仪器。


将跟随嫦娥七号,前往月球,进行辅助探测任务。
设计的性能是,能重复落地起飞,能跳跃行走,而且能源持续时间长。


最初的样品是这样。


但据公开资料,嫦娥七号有一次设计改动。


我们这里只探讨飞跃探测器的改变。


注意,改动后,飞跃探测器,主体结构变为棱台结构,样子也由金字塔形,变为更平衡的扁盒形。


从结构特点考虑,在接受太阳照射发电的效率上,改动后的扁盒,反而不如之前。
为什么呢?
考虑到光动能技术的进步,我大胆猜测,是不是,李教授的技术成熟得很,以至于我们的航天人可能放弃了太阳能方案,大胆地直接将李教授的技术应用在了嫦娥七号上,为以后的登月进行光动能试验验证。
而且,李教授的团队,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光动能技术,可以应用于低轨的小型卫星,提高卫星运行时间。
这不就与之前解决通信导航的月球版北斗,联系上了么!
而且,在月球,对光动能来说,没有大气,真空条件,反而是优势了。


能源问题,我们解决!
<hr>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如果单单只看宣传公告,可能只知道中国人要登月了。
而因为登月是个难度不小的事情,我们关心中国航天的人们就会不免担忧,能行吗?
但看看前面,我们航天人已经不是在考虑登月的问题了,我们正在进行以及已经完成的科研项目,都主要聚焦在建立月球基地,和基地建立后的运行保障问题上了。


要不说,美国航天是走一步,吹百步;中国航天是走一步,看十步。
我们的登月宣传动画公开的那一刻,就已经表明,中国人的登月已是板上钉钉。
中国人考虑的已经不是登月本身,更不是美国人叫嚣的,中美“登月竞赛”,而是怎么漂亮地在月球建设一座广寒宫!
当月宫的五大难题,被中国人一个个攻克,美国,你说的“重返月球”竞赛,还比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