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245|回复: 0

为你喝彩|风云岁月:张鹏与中国气象卫星的精准探索

[复制链接]

476

主题

608

帖子

1743

积分

金牌飞友

Rank: 6Rank: 6

积分
1743
飞币
1137
注册时间
2017-7-8
发表于 2024-11-26 00:4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g=553.3400268554688,313.0199890136719]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axegupay5k/81de7794111440fdb182ae4c10351ddd~tplv-tt-large.image?_iz=30575&lk3s=06827d14&x-expires=1733159194&x-signature=YBZekWX7FISwhnRha2GlxOUNFFs%3D[/img]


自1970年国家开始上马风云卫星工程,至2023年风云三号07星的辉煌升空,中国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已跨越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兼程。50多年来,风云气象卫星不仅见证了中国气象预报技术的飞跃,也从早期的粗略预测逐步迈向了今日的精准预报。这一变革的历程,张鹏不仅是见证者,更是亲历者。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岁月里,张鹏与风云气象卫星共同成长,他的职业生涯与中国气象事业的每一步发展紧密相连。

[img=553.510009765625,311.45001220703125]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tjoges91tu/3525b553693ed5dc6c5dec5f60dd0cac~tplv-tt-large.image?_iz=30575&lk3s=06827d14&x-expires=1733159194&x-signature=EEw0R9JQNxs0j9QSEQD4%2FIpM1Rw%3D[/img]


放弃国外优厚条件,投入祖国卫星研发
北京是张鹏与卫星结缘的起点,在这里,张鹏完成了从一个懵懂的青年到一名严谨的科研人员的转变,经过多年的学习,1998年,张鹏追随老师的脚步去往当时卫星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日本进行博士后研究,在日本,张鹏在当地著名机构工作已小有成绩,薪资和待遇都相当不错,生活也很安逸,却选择回到了北京。


[img=552.8800048828125,311.1400146484375]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tjoges91tu/a4f664a9d9879ff5cc72e1fb82e59526~tplv-tt-large.image?_iz=30575&lk3s=06827d14&x-expires=1733159194&x-signature=hbFo6CBD9HttMStCvHYXgMJCuOY%3D[/img]


2001年前后中国经济相比日本还有很大差距,在这一年,张鹏举家迁回国内,然而等他到达卫星中心才发现与自己之前的设想有巨大差别,当时张鹏一家三口挤在10平米的小屋,他动摇了,怀疑自己回国的决定是否正确。在一番思想斗争后他还是决定留了下来。当记者问到张鹏是什么吸引他留下来时,他回答说是事业,国家要发展自己新一代气象卫星,这是机遇也是挑战,他决定接受挑战,更为实现个人价值、为国贡献所学。


[img=553.3400268554688,311.45001220703125]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tjoges91tu/776a78900682f126d3d43eaaa251b327~tplv-tt-large.image?_iz=30575&lk3s=06827d14&x-expires=1733159194&x-signature=TmQ%2B4O4HkJhSna5J15H58zCO2d0%3D[/img]


从0到1:张鹏引领风云三号卫星的创新之路
2001年,张鹏加入风云三号卫星研制团队,开始风云三号卫星的研发。2000年,风云三号卫星正式立顶,当时设立的目标是,在这个系列的卫星中实现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目标,第一代风云卫星让中国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那么这一次张鹏和团队必须在这颗卫星上实现质的飞跃,这对于当时团队中的每一个人来说都不容易,两周只能回家一次,一天中至少12个小时的时间都在做算法的开发、编程和测试等一系列工作,工作强度巨大,张鹏甚至说梦话都是在工作。


[img=553.739990234375,311.1400146484375]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tjoges91tu/4054176286c6ee50fffb84b7f07365b5~tplv-tt-large.image?_iz=30575&lk3s=06827d14&x-expires=1733159194&x-signature=ifpaDDNmOQP5DjlZ1LQc3ojbIlw%3D[/img]


这样的生活,张鹏过了八年,2008年风云三号第一颗卫星成功发射,完美实现了之前定下的目标,在之后的17年中,飞云三号系列卫星陆续发射了7颗卫星,中国的极轨气象卫星技术达到甚至超越了国际水平,张鹏也逐渐从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成长为了总指挥和总设计师,赢得了同事们的信任。

挑战与超越:张鹏在气象预报领域的新篇章

在54岁的年纪,命运再次给予他挑战。前段时间,北京发生的一场极端降雨天气让北京市民措手不及。虽然之前有预报,但精准度和精细度还不够,虽然事后措施及时,没有造成严重的人员财产损失,但是一时间,许久没有听到的对于天气预报准确性和及时性的质疑却再次冲上了热搜。




[img=552.8800048828125,312.0]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tjoges91tu/1fb0cfe124abaece989415cca9f24615~tplv-tt-large.image?_iz=30575&lk3s=06827d14&x-expires=1733159194&x-signature=8VJzm1EQV91Tj1vn7CiLw4Mu%2B54%3D[/img]


张鹏解释道:“在飑线系统里特别容易形成强对流,这发生的很快,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所以很难预报。”事实上,这种极端天气并不是个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全世界极端灾害性天气发生的频率正在逐步升高,如何能够更进一步提升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有效避免经济和人员的损失,成为了气象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


[img=552.47998046875,312.8699951171875]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tjoges91tu/c529caeb5679d8b184eaf352c78d28fc~tplv-tt-large.image?_iz=30575&lk3s=06827d14&x-expires=1733159194&x-signature=5SwcIyw3NyE1dodNUQu%2FB%2FStbWU%3D[/img]


今年年初,在卫星中心工作了20多年的张鹏离开了卫星中心,被调任到气象探测中心,也就是常说的雷达中心。调任雷达中心的这几个月以来,张鹏一直在全国各地奔波,他已经不记得这是自己调查的第几座雷达站,尽快掌握所有雷达的状况,实现天地一体化,让卫星和雷达实现更加紧密的有机结合,是卫星出身的张鹏调任雷达中心的重要任务。

23年前,31岁的张鹏,满怀激情地回到了北京,勇敢地迎接命运的挑战。岁月如梭,23年后,54岁的张鹏再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新的挑战,他没有选择舒适圈,而是选择了再次攀登。未来的天气或许依旧变幻莫测,但张鹏知道,只要他坚定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总有一天,他和他的团队终将攀到顶峰,圆梦气象探测强国。6月19日,锁定北京卫视20点57分,看张鹏如何在“天地间”追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