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11-4 23: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际空间站建造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1994-1998年)为准备阶段,美、俄完成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的9次对接,积累了宝贵经验。1998年11月,“曙光号”多功能货舱发射成功,标志着国际空间站进入第二阶段——初期装配阶段。第二阶段(1998-2001年)主要目标是建成一个3人载员的初期空间站。1998年,“曙光号”与“团结号”节点舱成功对接,标志着空间站基本框架搭建完成。2000年7月,“星辰号”服务舱发射入轨,同年11月,首批3名宇航员进驻空间站。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为国际空间站送去大型太阳能电池帆板,完成了第二阶段的装配工作。第三阶段(2000-2011年)为最终装配和应用阶段。空间站建成,可载6人,工作寿命15-20年。从2001年至2006年,国际空间站完成装配,达到6~7人长期在轨工作的能力。此阶段先组装美国的桁架结构和俄罗斯的对接舱段,接着发射日本实验舱和欧空局的哥伦布轨道设施等。空间站组装完成后,国际空间站长110米,宽88米,大致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小,总质量达400余吨,将是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庞大、设施最为先进的人造天宫,运行在倾角为51.6°、高度为397公里的轨道上,可供6~7名航天员在轨工作,之后国际空间站将开始一个为期10~15年的永久载人的运行期。
建造国际空间站的计划始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自由空间站计划。在1980年代美国战略防御计划的一部分。1993年,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正式结束了自由空间站计划。冷战结束后,美国副总统戈尔推动下,自由空间站重获新生,NASA开始与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接触,商谈合作建立空间站的构想。1998年11月,“曙光号”多功能货舱发射成功,同年12月,“团结号”节点舱升空并与“曙光号”连接。2000年7月,“星辰号”服务舱与空间站连接。2000年11月2日,首批宇航员登上国际空间站。空间站的各个组件大多由NASA的航天飞机进行运输,宇航员在太空只需要进行很少的操作便可以将组件连接上空间站主体。国际空间站的装配完成了一半,能够支持3名宇航员。在2003年初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事件之后,美国宇航局停飞了所有的航天飞机。在航天飞机停飞的两年半时间里,空间站的人员和物资运输完全依赖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空间站上的科学研究活动也尽可能地被压缩了。按照预定计划,空间站的建设将在航天飞机重返太空之后在2006年恢复,但是在2005年7月发现号航天飞机的STS-114飞行任务完成后,由于航天飞机隔热材料在升空过程中脱落,NASA再次停飞所有航天飞机,这使得国际空间站的建设时间表再次拖延。2006年11月15日,国际空间站上的活动首次在地球上进行了高清晰度电视直播,并在纽约的时代广场大屏幕电视上播放。这是人类首次观看到来自太空的高清晰度电视直播画面。
2007年,国际空间站第14长期考察组中的两名美国宇航员洛佩斯·阿莱格里亚和苏尼特·威廉斯成功进行超过7个小时的太空行走。他们将命运号实验舱的一个冷却回路从临时系统接入永久系统,完成了一些电路接线工作。同年2月22日,国际空间站飞行工程师、俄罗斯宇航员米哈伊尔·秋林和洛佩斯·阿莱格里亚进行一次6个多小时的计划外太空行走,修复了对接在空间站上的进步M-58飞船的一处未能收拢的天线。2011年美国航天飞机全部退役后,重启太空船对接计划。预计2011年12月最后一个组件将发射上天,完成组装工作。国际空间站的成功建造和运营,为人类探索太空提供了重要平台,推动了国际航天合作,促进了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
扩展资料
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是一项由六个太空机构联合推进的国际合作计划,也指运行于距离地面360公里的地球轨道上的该计划发射的航空器。国际空间站的设想是1983年由美国总统里根首先提出的,经过近十余年的探索和多次重新设计,直到苏联解体、俄罗斯加盟,国际空间站才于1993年完成设计,开始实施。2012年5月,美国首次向国际空间站发射商业飞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