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11-1 00:3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早期20世纪,前苏联在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通过两代礼炮号空间站探索了舱段式结构。这些空间站结构简单,易于建造,成本低,能由质子号火箭一次性发射入轨。尽管操作迅速且风险小,但它们规模有限,扩展困难。为了克服这些局限,前苏联发展了第三代——和平号空间站。
和平号空间站的计划始于1976年,采用组合积木式设计,主体由4个部分组成:球形增压转移舱、增压工作舱(包含核心舱与两个柱形段)、不增压服务-动力舱和对接器。1986年,和平号主体与联盟T-15飞船首次对接,宇航员基齐姆和索洛维耶夫成为首批居民。1987年至1996年间,量子1号至量子5号等实验舱陆续发射并成功对接,最终使得和平号总长87米,质量123吨,有效容积470立方米,成为首个长期载人空间站。
在中期,和平号空间站进行了多项科学实验,包括天文观测、材料研究、生物医学实验等,共接待了135名宇航员,进行了2.2万次实验,完成了23项国际科学考察。它创造了多项航天史上的第一,如最长在轨时间、最长服役期等。然而,随着岁月流逝,和平号面临设备老化、故障频发等问题,最终在2001年被安全地送入大气层坠落。
和平号空间站的辉煌历史反映了人类在载人航天、空间技术、生命保障等多个领域的重大突破,为后续空间站项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积累。尽管和平号在最后的日子里曾有人试图继续使用,但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最终因支持国际空间站计划而停止了对它的维持。
扩展资料
和平号是苏联/俄罗斯的第3代空间站,亦为世界上第一个长久性空间站(设计成在轨多模块组装,站上长期有人工作。世界上第一个非长久性空间站是苏联于1969年1月弗拉基米尔·沙塔洛夫 驾驶的“联盟 4 号”飞船同“联盟 5 号”飞船实行了接近和对接。“联盟 5 号”上的宇航员阿列克谢·叶利谢耶夫和叶夫根尼·赫鲁诺夫穿上宇宙服进 入了“联盟 4 号”。和平号空间站的轨道倾角为51.6度,轨道高度300~400千米。自发射后除3次短期无人外,站上一直有航天员生活和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