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26|回复: 0

试运行天宫号空间站,并不是三名宇航员的真正任务 | 世界观察局

[复制链接]

57

主题

802

帖子

1767

积分

金牌飞友

Rank: 6Rank: 6

积分
1767
飞币
896
注册时间
2017-9-11
发表于 2024-10-31 21: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愚蠢的西方学者还在认为中国载人登月是痴心妄想。

他们却看不到,中国的野心根本不只是载人登月,而是开发月球。

天宫号空间站,是中国进军月球计划的第一步,更是未来地月经济区的外太空地月交通枢纽。

神州12号发射三名宇航员,则是中国伟大征途的第一步。

作者| 陆离人

出处| 公众号世界观察局

未经容许,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



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实现载人登月,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他站在距离人类家园三十多万公里外的星球,回首身后,感慨的说出了:“这是我的一小步,它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的确,这是地球诞生45.5亿年来,生命第一次冲破星球的束缚,踏入另一个星球。

由于载人登月花费太大,因此阿姆斯特朗踏入月球是人类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登月行动,整个载人登月工程正式宣告结束在该项目上的政府直接投资就超过了七千四百亿美元,其花费比越南战争的全部开支还高出了百分之四十。把社会间接投资算上的话,载人登月工程的总花费在一万亿美元以上。

只是,载人登月工程所创造的、以及间接创造的社会财富是其花费的数十倍。在整个载人登月工程中,所创造的附加利益,特别是由科技进步产生的利益,根本就无法准确估算。根据数据统计,在这项空前的科技工程中,总共产生了数十项新技术,推动了人类数个科技领域的飞速进步,它直接引领人类跨入信息时代。

但美国成功登月,对苏联来说显然不是什么好事。

原因很简单,在关系到国家威望、体现国家科技实力与工业实力的战略领域,上世纪60年代的苏联仅在航天领域占据着优势,而在其他十多个领域,苏联都没有优势,甚至有很明显的差距。

如果在航天领域都被美国超越了,苏联的民众还有什么希望呢?

试运行天宫号空间站,并不是三名宇航员的真正任务 | 世界观察局w2.jpg

幸好在美国登月之后,苏联在航天领域也不是完全落后,苏联这个时候剩下唯一的选择,即建造空间站。

苏联在1966年启动了空间站建造计划,其第一个试验性质的空间站在1971年就投入使用。虽然这个被称为“礼炮1号”的空间站没有实际价值,即设计使用寿命只有1年,不搭载任何深空实验设备,仅仅作为政治意义出现,并且因为技术的不完善导致第一批登录空间站的三名苏联宇航员全部死亡。

但是苏联在礼炮1号之外,已经启动了“和平号空间科研与实验基地”工程,即着手建造能够容纳七名宇航员,设计使用寿命高达二十年,而且具备长期驻人条件的空间站。

在该领域,这个时候的美国完全是空白。

虽然美国已经启动了航天器对接工程,即打算用两艘宇航飞船,对接后形成一个临时的空间站,这就是美国的天空实验号空间站,但是在整体空间站建设技术上,跟苏联宏伟的和平号空间站计划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事实上也是如此,直到冷战结束时,美国都没有追上苏联在空间站领域的脚步。直到1993年苏联解体的第三年,获得了前苏联空间站技术的美国,才有勇气拉上俄罗斯,联合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比利时、丹麦、荷兰、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日本、加拿大和巴西共16个国家联合建造了国际空间站。

即使集合了全球主要工业国的力量,在人类头顶400公里高的外太空建造一个规模庞大的空间站,仍然是一项让各国近乎绝望的大工程。

该项目从1993年开始运行,经过漫长的13年数百次发射任务之后,一直到2006年才最终建成,16国向整个国际空间站直接注入资金高达1500亿美元以上,而间接投资高达2000亿美元,这些间接投资主要是各国用于空间站组件的科研和生产投入,其中美国负责研制试验舱、离心机调节舱、居住舱、节点-1舱、气闸舱、夯架结构和太阳能电池阵,俄罗斯研制多功能货舱、服务舱、万向对接舱、对接段、对接与储存舱、生命保障舱、科学能源平台和2个研究舱。欧洲研制试验舱、自动转移飞行器及节点舱-2、3。意大利研制3个多用途后勤舱。日本研制试验舱,它由增压舱、遥控机械臂系统、暴露设施和试验后勤舱组成。加拿大负责研制移动服务系统,该系统包括空间站遥控操作机器人系统――加拿大机械臂-2、移动基座系统和专用灵巧机械手。巴西提供一些特殊试验设备。

配完成后的国际空间站长110米,宽88米,大致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小,总质量达400余吨,运行在倾角为51.6°、高度为397公里的轨道上,可供6~7名航天员在轨工作。它24小时旋转不熄位于400公里高的地球轨道上,是人类科技时代最大的奇观。

可这样汇聚人类文明成果的科技奇观,美国在其国际号空间站建成后,却没有承认过来自中国的贡献。以至于全球各国都不知道中国也曾参与其中,负责空间站磁谱仪设备的研究工作。

试运行天宫号空间站,并不是三名宇航员的真正任务 | 世界观察局w3.jpg

事实上,在1993年美国要求全球主要工业国共同建设国际空间站时,中国也受到了邀请。这是新中国科学界第一次参与全球先进项目,那时候的我国还没有具备在太空中长时间停留和进行科学实验的条件,科学家们普遍比较兴奋。

中科院电工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山东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高能所以及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全身心投入到国际空间站中用于研究宇宙射线的关键仪器阿尔法磁谱仪的研制开发中,整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丁肇中认为“中国科学家为磁谱仪实验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1998年,该磁谱仪被航天飞机携带进入国际空间站,完成贡献的中国航天系统准备派驻宇航员访问国际空间站,进行深空探测,太空农业等方面研究时,等来的却是美国政府的一纸禁令。

在美国政府的背后操纵下,美国宇航局下发了禁止任何国际空间站建设国家和中国航天合作的意向,理由是“保密”,包括禁止中国宇航员进入国际空间站,中国宇航员从此与国际空间站绝缘,中国科学家辛辛苦苦研发的阿尔法质谱仪也被美国人拿走后“白嫖使用”。

刚从俄罗斯偷师空间站建造技术的美国,就以防止技术泄露的理由,禁止中国正常的科学交流。

而高傲的美国人完全想不到,仅仅23年后,中国就将开始建设自己的空间站,并在2024年国际号空间站寿命到期后成为人类文明唯一的空间站。

不知道未来美国宇航员访问天宫号空间站时,知晓美国曾经的无耻行径,是否还有脸踏入天宫号空间站的大门。



上世纪美苏太空争霸时,中国也曾把航天领域的技术发挥划为政治宣传意义,旨在向其他国家展现中国的国家实力。原子弹氢弹相继爆破之后,卫星技术的突破成了当时中国科研系统的重中之重。

迫使中国在国家仍然贫困的情况下,也要倾举国之力发展航天技术,是因为美苏在军事航天领域的竞赛,深深的刺痛了中国。

或者说,促成数个国家短短几十年在太空领域的狂奔,都来自于1959年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军事探测卫星,所带来的军事压力。

从此之后,载人登月和空间站建设风靡全球的时候,人类的军事航天发展也进入高潮期。

在美国启动载人登月计划的1963年,美国国防部就有七个军事航天项目启动。其中最先获得拨款,而且进度最快的就是军事侦察卫星,其重要性仅次于载人登月项目之后。

当时的美国军队需要一种更加可靠、更加安全、更加有效的侦察工具,而且这种侦察工具最好具备不会被敌国击落的优势。

显然,侦察卫星是唯一的选择。

在侦察卫星领域,美国一口气启动了4种军用侦察卫星的研制计划。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数字光学侦察卫星,它也成了后来军事侦察卫星的主流。

而在此之前,侦察卫星有两种主要的侦察手段,一是光学拍照,二是雷达成相。

美国军方投资研制的三种光学侦察卫星,使用的都是传统照相机,即用胶卷成相。这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即胶卷必须装在返回舱里,然后把返回舱发射回去,由人员在其着陆地点回收。

这种方式的效率极为低下。

拿代号“望远镜”的第三代光学侦察卫星来说,其发送返回舱的平均周期为两天,而情报机构在获得返回舱之后,还需要花上一天来冲洗胶卷,然后才能看到拍下的图像,而此时离拍摄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天到三天。也就是说,获得的并不是实施信息,也就无法用来执行实时侦察任务。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望远镜”侦察卫星总共只有二十个返回舱,也就是只能使用四十天。虽然在理论上可以让宇航员为侦察卫星安装返回舱,延长侦察卫星的使用寿命,但是这么做的成本,比发射一颗新的侦察卫星还要昂贵,而且存在较大的风险。为了延长侦察卫星的使用寿命,“望远镜”不会随时都处于工作状态,只有运行到侦察区域上空的时候,才会启动照相机,并且在飞离拍照区域之后关闭照相机。这样一来,“望远镜”平均每周才会释放一具返回舱,获取的情报往往会因此失去价值。

当然,这种工作方式还带来了一些其他麻烦。比如需要在侦察区域附近设置地面控制站,以便及时向侦察卫星发出启动与关闭照相机的信号。又比如需要在侦察卫星到达某处区域上空的时候,才能发射返回舱,以此确保返回舱的着陆地点在美国的控制区域之内。

受这些因素限制,“望远镜”只能用来执行战略侦察任务,使用范围非常狭窄。也正是如此,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侦察卫星没有能够取代侦察机,很多时间敏感任务,依然只能由侦察机来完成。

至于雷达成相侦察卫星,其使用范围更加狭窄。

首先是当时的雷达性能还不够先进,成相精度不够高。其次是雷达受气候影响,在某些情况下根本无法正常工作。最后是雷达的探测范围非常有限,对目标材质非常敏感,只适合用来侦察特定目标。

此外,美国军方还开发出了红外线侦察卫星。只是受当时技术研制,红外线侦察卫星主要不是用来执行侦察任务,而是部署在更高的轨道上,比如太阳同步与地球同步轨道上,或者是极地轨道上,执行战略预警任务,即监视敌国的战略弹道导弹发射情况。

试运行天宫号空间站,并不是三名宇航员的真正任务 | 世界观察局w4.jpg

这个时候的中国别说侦察卫星,就连制造传统的侦察机技术都一片空白,缺乏可用的侦察手段,让中国面对外来军事威胁,尤其是苏联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尤其是得知苏联即将在1971建设人类第一个空间站时,被苏联直接军事威胁的中国,立刻把空间站联想到了军事领域,在中国看来,空间站几乎等同于一架大号的轰炸机24小时盘旋于中国头顶,它可以任意攻击包括中国首府在内的所有地点。

这种威胁对曾经的中国是真实存在的,当领导人询问专家得知400公里高的太空,只要苏联对准中国扔下一根钨棒就能造成近乎核打击般的效果时,没有任何领导人能对这样的威胁熟视无睹。

于是在苏联空间站发射前一年,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当晚,在高级领导人与两弹一星专家的秘密会议上,当时的中国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把中国的载人航天和空间站也搞起来。

仅仅三个月后,中国就正式批准载人飞船计划,并开始了载人飞船的研制和航天员选拔培训,代号“714工程”,由钱学森亲自挂帅。首艘载人飞船被命名为“曙光一号”,预计1973年发射,1976年建造中国自己的空间站。当时甚至连模型都生产出来了,外形像个倒扣的漏斗,类似美国双子座飞船。

但是,中国当时的科学技术,生产力,以及火箭运载技术,都和载人航天有着巨大的差距,更别说还有着资金的匮乏。在摸索两年后,苏联礼炮1号空间站运行失败,再加上国内“文革”和林彪叛逃事件的影响,中国对载人航天,建设空间站这样不切实际的幻想,认清了现实。

当时的中国高层决定,载人航天项目暂时停一下。总理也实事求是地就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讲了几条原则,就是不与美苏大国开展太空竞赛,要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要搞国家建设急需的应用卫星。

于是,除了军事侦察卫星仍有项目在运行之外,中国宏伟的载人航天,空间站建造计划于1975年3月起暂时尘封。

曙光一号计划最终取消,但是曙光号飞船的设计工作已有大量资料积累。一大批与航天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远洋监测船队和测控网的建立,研制的各种太空实验设备,飞船外形气动设计,航天服,航天食品及相关设备的发展,航天员选拔培训流程的经验积累,都为后续的载人航天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不是美国和苏联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把军事航天竞赛推向新高峰,或许中国载人航天的梦想,将要永远被尘封。

试运行天宫号空间站,并不是三名宇航员的真正任务 | 世界观察局w5.jpg

1983年,里根在白宫的电视讲话中就明确提出,“国家战略防御系统”应该以外层空间为主,即把主要的防御武器部署在近地轨道上,以求对潜在敌国发起的战略打击进行外围拦截。尽最大的可能把敌人发射的核弹头击落在敌国上空。

当年四月,在里根的全力推动下,美国国民议会批准了由国防部提交的,分三个阶段完成“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建设方案。如果这份方案得到落实,美国将在未来二十年内耗费二万六千亿美元,打造从陆地到海洋、到天空、再到外层空间,以地基海基、空基与天基三位一体的全方位战略防御系统,具备同时拦截上万枚来袭核弹头,对潜在敌对国战略打击能力实现全面对抗的战略防御能力。

如果真建成的话,美国将不再惧怕苏联的战略威胁了。

按照里根在国民议会上做的陈词,整套系统具备对潜在敌对国发射的战略武器进行初期拦截的能力,能把潜在敌对国发射的战略武器的百分之八十击毁在敌对国上空,另外的百分之二十则将在外层空间与重返大气层阶段遭到拦截,即便同时遭到一万枚核弹头攻击,美国本土遭到打击的概率也低于千分之一。

也就是说当美国战略防御系统建成后,哪怕苏联同时发射一万枚核弹头,也只不不到十枚能够落到美国本土上,而美国战略反击足以摧毁整个世界。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在拥有了全面的战略防御能力之后,美国就可以肆无忌惮的进行战略威胁,即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通过毁灭性威胁,让敌对国放弃对美国的威胁,从而放弃在任何领域与美国进行的对抗与竞争。

对苏联来说,这显然是不可接受的结果。如果真如此的话,苏联不但会丧失与美国对抗的能力,还会因此沦落为美国的附庸国。

苏联当时的唯一选择,就是针锋相对的,建立一套类似的战略防御系统。说白了,在双方都拥有足够强大的战略防御能力的同时,苏联的国家安全、以及国家利益才有根本保证。

显然,这次竞争与载人登月工程有很大的区别。

载人登月工程,在很大的程度上只是争面子,即通过工程来展现国家的经济、工业与科技实力,以此证明国家的强大。战略防御工程则关系到了国家的生死存亡,胜出者将毫无悬念的成为冷战的最终赢家。

苏联可以输掉载人登月工程,却不能输掉战略防御工程。这场后来被称为“星际大战”的太空军备竞赛,为苏联敲响了丧钟。

只是当时的中国完全不知道苏联已经步入技术陷阱,更不知道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无论是美国提出的战略防御系统,还是苏联为了部署在空间站研发的世界上第一部十兆瓦级的激光器,都不具备实战能力。

在不确定的技术发展面前,中国当时只确定了一件事,如果中国不在这场航天竞赛中有所动作,那么作为当时国家最大安全保障的核武技术,在面临苏联威胁时,将成为一堆玩具。届时西伯利亚的苏联百万大军,数千架逆火战略轰炸机就将长驱直入中国境内。

只能挨打,丧失反击能力的窘迫局面,中国根本不能接受。

于是在1986年3月,中国基于中国国情、经费投入、研制周期、安全风险等诸多因素,选择再次重启载人飞船,和空间站技术研发。

经过6年的详细论证,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正式批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代号“921”工程,并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以及发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建造空间站。

试运行天宫号空间站,并不是三名宇航员的真正任务 | 世界观察局w6.jpg

只是八十年代的中国刚改革开放,经济贫困导致航天系统获得拨款微不足道,那点钱别说支撑中国发展载人航天建设空间站了,就连养活航天系统的员工都困难。

经历一年困顿之后,1984年时任航天部副部长刘纪原、航天部技术局副局长乌可力、科研局总工程师陈寿椿就有了一个大胆想法:让中国火箭发射国外商业卫星——既能赚外汇,又能练队伍。

可以说,中国航天系统是被缺钱给硬生生逼了出来的。

1985年10月,“长征号”火箭正式宣布对外承揽发射业务。刘纪原亲自领导了一个10人小组,挂靠在被指定进行对外发射业务的国企——长城工业总公司之下,负责开拓市场。

但当他们飞往美国,推销中国航天系统发射卫星不但价格便宜,还安全可靠时,却没有一家美国公司愿意刚打开国门的中国,虽然这个时候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五个掌握卫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在拜访特雷卫星公司时,其总经理舒尔兹递给乌可力一副讽刺漫画:四个啤酒瓶组成了“发射架”,“发射架”上挂着一串鞭炮,鞭炮上写着:“长征三号”。

有的美国公司见面还要“洽谈费”,而当时10人小组只有30万人民币启动资金,在美考察时,每天只有20美元经费,他们住最便宜的旅馆、吃最经济的泡面,怎会有闲钱“洽谈”?

这些专家在国内是技术骨干,在西方商业世界却成了蹩脚的推销,为了中国航天系统能存活下去,他们虽然受尽白眼,却百折不挠,只为求奇迹出现,能有航空公司将发射订单交给他们试试。

要知道当时西方航空企业发射一次卫星,订单金额就高达2000万美元,几乎是中国航天系统全年预算的五分之一。

就这中国报出发射一次两千万美元的价格,西方还不承认,认为中国发射价格太低,是是以政府补贴扰乱市场的倾销行为。

他们不知道,那个时候中国一个科学家的工资才不到一百块钱,一套北京四合院的价格也不过几千块钱。

历经四年挫败后,1988年中国航天系统的转机终于出现,由大东电报局及荣毅仁、李嘉诚旗下公司共同投资的亚洲卫星公司计划发射通信卫星,在有心人的劝说下,他们冒着极大风险把休斯公司的进口卫星交由“长征三号”发射。

两年后的1990年4月7日晚9点半,搭载“亚洲一号”的“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升空,直播的电视机前,人们欢呼喝彩,不少人热泪盈眶。

这一次发射后,中国航天系统终于起死回生,借着商业航天的东风茁壮生长。

此后,中国火箭开始越来承担更多国际商业发射业务,尤其是1996年推出的“长征3号乙”运载火箭,成了整个市场的性价比之王,在推出当年,就获得了国际通信组织708颗通信卫星的订单,金额高达数百亿美元,是政府给航天系统拨款的数十倍之多。

资金充裕的情况下,中国于1992年正式启动载人航空工程,开始研究载人飞船,并将其命名为“神舟”。

同年,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开始从人民解放军空军队伍中选拔人才,为太空载人飞行计划培养宇航员。

次年,中国国家航天局成立,负责太空开发计划,承担航空航天工业部的职能。

在载人航天计划通过仅仅7年后,中国就成为全球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首发成功。

不久,第二艘飞船“神舟二号”被制造出来,它的性能比“神舟一号”更加先进,保证安全与维持生命系统的设备安装得也更加充分。

我国陆续发射了四艘神舟无人飞船,直到神舟4号,中国全面验证测试了各项技术,做好了完全的技术应对,为载人上天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实现一个重大突破:杨利伟升空,在太空停留了21小时,迈出了“三步走”中的第一步。中国打破美苏垄断,成为世界第三个能实现独立自主载人航天的国家。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的突破,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在太空飞行5天。

2008年“神舟七号”实现首次出舱行走的突破,完成“三步走”中第二步的第一阶段。

至此,中国航天计划所有准备工作已充分就绪,第二步的第二阶段——空间交会,也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201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批准《载人空间站工程实施方案》,正式启动载人空间站工程。

试运行天宫号空间站,并不是三名宇航员的真正任务 | 世界观察局w7.jpg



2010年,中国启动了空间站工程,计划在二零二五年之前,建成一座可以容纳数名航天员同时工作的,具备科研与科学考察能力,并且具备支持深空宇航能力的永久性空间站。

2021年4月29日,天宫空间站的核心舱“天和”在海南文昌发射成功,正式开启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三步”——空间站时代。

空间站的建设工作非常顺利,2021年中国两个航天集团依然非常忙碌,空间站开建:长征五号B遥二火箭发射天和号核心舱;长征七号遥三火箭发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长征二号F遥十二火箭发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长征七号遥四火箭发射天舟三号货运飞船;长征二号F遥十三火箭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长征五号B遥三火箭发射问天号实验舱。

到2021年6月,五个主要空间舱已经安装完毕。

2021年6月17日,中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三名宇航员飞赴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工作三个月,中国自己的空间站开始全面试运行阶段。

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大动作牵挂着美国的心,美方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比如火箭发射情况、入轨情况等,出动多架侦察机在中方沿海地区活动。

而从发射的直播来看,火箭飞行情况非常的平稳,载人飞船舱内飞行员的状态非常好。就连俄罗斯专家也赞叹,中方的载人航天技术太牛,并不忘嘲讽美国,表示NASA这时候一定十分绝望。

事实上,最不想看到中国成功建设空间站的国家就是美国。

相信不少读者记得4月29日,中国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于4月29日成功发射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西方媒体近日却集体炒作“中国火箭残骸失控威胁”,五角大楼甚至罕见表态,准备击毁火箭残骸。

这几乎是赤裸裸的战争行为。而在此之前,中国一颗运行良好的卫星莫名其妙坠毁,而后美国也有一颗卫星发生故障报废,虽然没有明确证据表明这是双方造成的,但巧合的时机,还是让人们把这次事故猜想到了中美在太空领域的对抗。

造成美国五角大楼如此过激的原因,除了中国空间站建设可能被应用军事领域,比如中国有可能在太空部署重大90吨的空间站,那么说明中国在技术上,完全可以在太空部署定向能武器,发展自己的战略防御计划。

其次则是,完全独立自主建设空间站的中国,正取代美国成为全球头号航天大国,并已具有载人登月能力。

因为在中国最新的航天发展计划中,空间站被视为载人登月,建成未来地月经济区的前哨站。

试运行天宫号空间站,并不是三名宇航员的真正任务 | 世界观察局w8.jpg

2019年中国航天官方部门就宣称,在探索月球巨大的经济效益面前,中国要开展高可靠、低成本、航班化的进出空间运输系统研究,力争在2030年完成基础问题研究,突破关键技术;2040年建成高可靠、低成本、航班化的航天运输系统;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地月空间经济区。计划在2050年达到总产值可达10万亿美元以上规模的月球采矿产值规模。

被外界认为中国是在痴人说梦的未来规划,其实赤裸裸表明中国发展深空探索最主要的目标并不是政治任务,而是试图让深空探索为经济服务的宇航工程。

中国的月球开发工程开始加速,主要就是在月球上有丰富的聚变资源。也就是说,中国后来为探月工程所做的准备,出发点都是商业利益,即以开采资源为主,为可能突破的可控核聚变技术积累矿产资源。

造成中国大胆提出地月经济区的原因,就是中国可控核聚变技术的进步。

2021年5月28日凌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有“东方超环”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等离子体运行,向核聚变能源应用迈出重要一步。

如果说全球参与的可控核聚变是一场竞赛,那么中国已经处于第一梯队,并在一定程度上领先美国。如果说人类必将突破可控核聚变,获得无限的能源,那么最有可能成功的国家,必然是投入巨大,技术持续领先的中国。

根据中国官方公布的技术资料,第一代可控聚变核电站使用的不是氘与氚,更不是普通氢元素,而是能在更低的温度、压力等环境条件下发生核聚变,也更容易控制聚变速度的氦元素。

准确的说,是氦的同位素氦3。

这下,问题出来了。地球上的氦3非常稀少,即便有也主要来自裂变核反应堆的附属产物。如果用裂变核反应堆生产氦3,在经济上不具备可行性,还不如直接修建更多的裂变核电站,转一道手搞聚变核电站,完全多余。

中国建设空间站,实施载人登月工程,就与到月球上开采氦3有直接关系。

与地球贫瘠的储量相比,月球上不但有丰富的氦3,还有更加丰富的其他资源,比如在地球上非常罕见的稀有金属。之前中国科学家已经做出预测,月球上可供开采的富积稀有金属矿非常多,而且储量是地球上可开采资源的上百倍。更重要的是,这些富积稀有金属矿主要分布在月球背面,而不是永远朝向地球的正面。

毫无疑问,这就是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

这也是美国苏联探测器都在月球正面着陆,中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却从一开始就把目标定在了月球背面,在2020年实现了月球背面软着陆,对月球背面的矿产分布和土壤构成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中国月球矿产探索的结果虽然没有对外公开,但几个月后中国就接力推出一揽子深空探索计划,无疑已经说明了结果。

与未来能源突破相关联之下,建设空间站,实现载人登月并非一个单独的航天项目,而是与一个足以改变中国经济面貌的重大能源项目息息相关。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中国开始加大航天领域的投入力度。

试运行天宫号空间站,并不是三名宇航员的真正任务 | 世界观察局w9.jpg

在未来,运载火箭还将进行三次发射,把另外三个舱段送入近地轨道,组装成天宫号空间站。它将是中国未来进军月球的前哨基地。

因为根据有关消息,中国实现载人登月的计划中,将采取和美国完全不同的方式。即不采取地面火箭发射,而是采取空间站组装载人登月火箭的方式。

比如在发射载人登月飞船时,由运载火箭将飞船仓段组件发射到空间站,由空间站在太空进行组装,这样做不仅成本更低,而且能够实现可循环利用,稳定运营的优势。为以后开发建设中国航天部门提出的地月经济区,建立一种可靠的长期交通方式。

因为在经济上,中国未来设立地月经济区,就注定要大量向月球运输开采设被和人员,以美国曾经的登月方式直由地面向月球运载,成本无疑十分高昂。而将飞船组件发射到空间站,由空间站机械设备进行组装,在太空环境下只需要少量动力就能飞往月球,无疑能将成本降低到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

中国航天部门连具体方案都设计好了,未来建设产值达到10万亿美元规模的月球经济区,肯定不是拍脑袋说出的梦话。

愚蠢的西方学者还在认为中国载人登月是痴心妄想。

他们却看不到,中国的野心根本不只是得不到经济利益的载人登月,而是开发月球。天宫号空间站,是中国进军月球计划的第一步,更是未来地月经济区的外太空地月交通枢纽。

作者的话:

扫描下方图片二维码,进入世界观察局的微店,专门售卖我家乡的特产枸杞。

因为我出生在枸杞之乡中宁,能够给各位读者提供最新鲜最正宗的中宁枸杞,这两天正是中宁头茬枸杞上市的时候。

我这里也只卖两个周鲜枸杞,保证当天农田采摘,当天冷链空运发货,第二天抵达全国各个城市。无农药,无激素,无任何添加剂。

大家要买鲜枸杞抓紧了,只卖两个周,只卖头茬和第二茬枸杞,后面的鲜枸杞口感就没这么好了,所以不卖了。

价格也几乎全网最低,不信看看淘宝,几乎都是100左右,我这里给各位读者最优惠价格,开业酬宾~

有需要的读者可以扫码购买,以后买枸杞可以不用去别家了,直接来陆局这里,安全又放心~~

各种生产资质和食品保健资质,都是非常齐全的~

试运行天宫号空间站,并不是三名宇航员的真正任务 | 世界观察局w10.jpg

| | | | | | | | | |

世界观察局

广告投放,商业约稿

请添加微信 /  locyocool

试运行天宫号空间站,并不是三名宇航员的真正任务 | 世界观察局w11.jpg

上周断更的事,我也挺抱歉的,发现牛皮吹太早了。写了一周就有事跑宁夏拿驾照去了,在驾校泡了几天,还整了个枸杞网店,忙的断更一周。

今天才把状态调整过来,接下来努力更新,继续日更的许诺。

另外我在卖枸杞,大家多支持支持啊~支持我赚点钱,能早日养个团队啊。

试运行天宫号空间站,并不是三名宇航员的真正任务 | 世界观察局w12.jpg

试运行天宫号空间站,并不是三名宇航员的真正任务 | 世界观察局w13.jpg

有因必有果

你的灯塔就是我

扫码关注,即可领取你人生路上的指南针





试运行天宫号空间站,并不是三名宇航员的真正任务 | 世界观察局w16.jpg

你与了解世界,只差关注世界观察局

更多精彩内容可在历史文章中查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