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倾斜轨道卫星
倾斜轨道卫星指的是人造卫星绕地球圆周运动的轨道与赤道之间的倾角>0的卫星,这种卫星可对一个地方实施定点侦查,还可以进行不同纬度的气象观测。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发出雄壮的《东方红》乐曲,向全世界宣告我国空间科学的研究已有了显著的进步。在发射这颗卫星时,把它的轨道倾角设定为68.5°。那么选择这一角度有什么意义呢?
要了解这一问题,我们要从“星下点”谈起。所谓星下点,简单通俗地说就是卫星在地面的投影点。卫星在空中不断地运行,星下点的位置也在不断地变化。如果把星下点变化的移动轨迹画在地图上,我们会看到它呈螺旋状,沿着赤道两侧分布在一定宽度的范围内,其北界和南界的纬度,正好与卫星轨道倾角相对应。因此,卫星的轨道倾角愈大,星下点的分布范围就愈宽,反之则愈窄。我国发射的每一颗人造卫星之所以选择轨道倾角68.5°,就是可以让北到北纬68.55°、南至南纬68.5°广阔地域里的人都能有幸看到这颗卫星。我们知道,地球的南、北极圈位于纬度65.5°处,因此,轨道倾角为68.5°的卫星,涵盖了地球上几乎所有有人居住的地方。假如我们利用这颗卫星来侦察、研究地面情况,会观测到除南北极圈之外较大面积的地面情况。
这样说来,卫星的轨道倾角是愈大愈好了?是的,从理论上说来是这样。但轨道倾角愈大,发射时所需的能量也就愈大,从而要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为地球每时每刻都以很大的速度在绕地轴自转着,不过纬度不同,速度也不相同。在赤道附近,速度为最大,达到每秒0.47千米;在北京,纬度40°左右,速度是每秒0.36千米;在地球的两极,速度为零,物体只是在原地不动的地旋转着。受地球运动的影响,地球上的万物也都有着与之相适应的速度。因此,当我们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向东发射一颗人造卫星时,便有可能借助地球自转的力量,好比顺水推舟,省却一把力。
显然,纬度愈大,可借用的力量就愈小,自己就要花费较大的力气。所以,在设定轨道倾角大小与节省花费这对矛盾上,人们不得不作一个合理而恰当的选择。
特别说明:文章题材来自于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