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10-10 22:54:55
|
显示全部楼层
1. 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为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以及短报文通信能力。
2. 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于2012年12月27日正式公布,标志着北斗导航业务正式对亚太地区提供无源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3. 2013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一周年新闻发布会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召开,发布了《北斗系统公开服务性能规范(1.0版)》和《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2.0版)》两个系统文件。
4. 2014年11月23日,国际海事组织海上安全委员会通过了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认可,使北斗系统成为全球无线电导航系统的组成部分,并取得了面向海事应用的国际合法地位。
5.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空间段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中国计划到2012年左右,北斗系统将覆盖亚太地区;到2020年左右,北斗系统将覆盖全球。截至2023,中国已成功发射16颗北斗导航卫星。
6. 北斗卫星在离地面2万多千米的高空上,以固定的周期环绕地球运行,确保在任意时刻,地面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同时观测到4颗以上的卫星。
7. 接收机通过对卫星的观测,可以得到卫星到接收机的距离。利用三维坐标中的距离公式,结合至少4颗卫星的信息,可以解出观测点的位置(X,Y,Z)和钟差。
8. 实际应用中,接收机通常可以锁定4颗以上的卫星。通过算法挑选出误差最小的一组卫星进行定位,从而提高定位精度。
9. 卫星定位利用“到达时间差”的概念,即通过每一颗卫星的精确位置和连续发送的星上原子钟生成的导航信息,获得从卫星至接收机的到达时间差。
10. 卫星在空中连续发送带有时间和位置信息的无线电信号,供接收机接收。接收机接收到信号的时刻会比卫星发送信号的时刻延迟,这种延迟通常称为时延。通过计算时延和光速的关系,可以确定接收机与卫星之间的距离。
11. 每颗卫星上的计算机和导航信息发生器非常精确地了解其轨道位置和系统时间,全球监测站网则保持连续跟踪,以确保北斗系统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