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9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航天飞机上发射了由伽利略轨道器和空间探测器组成的伽利略航天器。它利用38个月的金星轨道和地球的引力来获得到达木星必须的速度。
图解: 伽利略号探测器艺术概念图,主天线完全展开。
伽利略轨道器的设计是为了环绕和研究木星及其卫星,伽利略探测器在木星附近释放,并于1995年12月7日被送到这个气体巨行星。它以每秒30英里(每秒46公里)的速度进入木星大气层,这是人造物体能达到的最大撞击速度。令人惊讶的是,木星稠密的大气层在短短4分钟内,就使飞船减速至每秒0.07英里(每秒12公里)。
图解:从多张伽利略图像中拼接的木卫二图像
探测器的隔热板是由碳酚醛树脂制成,这种隔热板能够承受由突然减速引起的15,500摄氏度的等离子体球,并产生比太阳表面更亮的光。它能在穿越木星大气层的同时,保持78分钟的活跃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它损失了一半以上的质量,随后被巨大的压力压扁。
图解:1994年7月22日8:06 12~19 UT在木星轨道的伽利略号所摄W核撞击照片(图片由左至右),只发生数秒间之闪光(亮点)
为了提供绝缘环境和免受微陨石的损害,探测器被包裹在黑色和金色的覆盖层里,进行了9次测量木星大气结构的实验。它发现了大量氩、氪和氙的存在。为了形成这些元素,木星需要在零下240摄氏度,这意味着木星曾在早期远离太阳轨道。
唯一进入木星大气层的人造物体是随附着的伽利略轨道器,它于2003年与木星发生了有意的终结性碰撞,这样它就不会因为意外撞击而污染附近的卫星了。
相关知识
伽利略号是美国宇航局一艘无人航天器,专门用作研究木星及其卫星。它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的名字来命名,于1989年10月18日由航天飞机亚特兰蒂斯号运送升空,任务名称为STS-34,它于1995年12月7日接近木星。
图解:伽利略号航天器 (NASA)
伽利略号是首个围绕木星公转,对木星大气作出探测的航天器。在前往木星的旅程中,它发现了首个属于小行星的卫星。
图解:伽利略号准备与IUS助推器对接
由于燃料的消耗,且在发射前并未通过无菌处理,为免与木卫二碰撞,造成污染,伽利略号被安排撞向木星摧毁,它于2003年9月21日以每秒50公里的速度坠落木星大气层,结束它长达14年的任务。
木星是太阳系从太阳向外的第五颗行星,并且是最大的行星。古代的天文学家就已经知道这颗行星,罗马人以他们的神称这颗行星为朱庇特。古代中国则称木星为岁星,取其绕行天球一周为12年,与地支相同之故。到西汉时期,《史记‧天官书》作者天文学家司马迁从实际观测发现岁星呈青色,与“五行”学说联系在一起,正式把它命名为木星。
图解:哈伯太空望远镜的WFC3相机于2014年所拍摄到木星的真实色彩影像,可清楚看见木星南半球的大红斑
参考资料
1.Wikipedia百科全书
2.天文学名词
3. spaceanswers-林语墨
如有相关内容侵权,请于三十日以内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还请取得授权,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