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47|回复: 1

关于黑洞的资料

[复制链接]

61

主题

748

帖子

1601

积分

金牌飞友

Rank: 6Rank: 6

积分
1601
飞币
851
注册时间
2017-8-18
发表于 2024-8-27 16:5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黑洞的资料

47

主题

723

帖子

1486

积分

金牌飞友

Rank: 6Rank: 6

积分
1486
飞币
760
注册时间
2017-8-23
发表于 2024-8-27 16:5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黑洞简介】
   黑洞是密度超大的星球,吸纳一切,光也逃不了.(现在有科学家分析,宇宙中不存在黑洞,这需要进一步的证明,但是我们在学术上可以存在不同的意见)
   黑洞有巨大的引力,连光都被它吸引而无法逃脱.黑洞中隐匿着巨大的引力场,这种引力大到任何东西,甚至连光,都难逃黑洞的手掌心。
  黑洞不让任何其边界以内的任何事物被外界看见,这就是这种物体被称为“黑洞”的缘故。
  我们无法通过光的反射来观察它,只能通过受其影响的周围物体来间接了解黑洞。
   
  虽然这么说,但黑洞还是有它的边界,既”事件视界”.据猜测,黑洞是死亡恒星的剩余物,是在特殊的大质量超巨星坍塌收缩时产生的。
  另外,黑洞必须是一颗质量大于钱德拉塞卡极限的恒星演化到末期而形成的,质量小于钱德拉塞卡极限的恒星是无法形成黑洞的.(有关参考:《时间简史》——霍金•著)
  ■物理学观点的解释
   黑洞其实也是个星球(类似星球),只不过它的密度非常非常大, 靠近它的物体都被它的引力所约束(就好像人在地球上没有飞走一样),不管用多大的速度都无法脱离。
  对于地球来说,以第二宇宙速度(11.2km/s)来飞行就可以逃离地球,但是对于黑洞来说,它的第二宇宙速度之大,竟然超越了光速,所以连光都跑不出来,于是射进去的光没有反射回来,我们的眼睛就看不到任何东西,只是黑色一片。
  【黑洞趣事】
   在你阅读以下关于黑洞的复杂科学知识以前,先知道两个发生在黑洞周围的两个有趣现象。
  ■趣事一:变化着的时间
   根据广义相对论,引力越强,时间越慢。
  引力越小,时间越快。
  我们的地球因为质量较小,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引力变化不大,所以时间差距也不大。
  比如说,喜马拉雅山的顶部和山底只差几千亿之一秒。
  黑洞因为质量巨大,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引力变化非常巨大,所以时间差距也巨大。
  如果喜马拉亚山处在黑洞周围,当一群登山运动员从山底出发,比如说他们所处的时间是2005年。
  当他们登顶后,他们发现山顶的时间是2000年。
  ■趣事二:假如银河系被黑洞吸收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也是根据广义相对论,引力越强,时间越慢,物体的长度也缩小。
  假如银河系被一个黑洞所吸引,在被吸收的过程中,银河系会变成一个米粒大小的东西。
  银河系里的一切东西包括地球都按相同比例缩小。
  所以在地球上的人看来,银河系依旧是浩瀚无边。
  地球上的人依旧照常上班学习,跟他们在正常情况下一样。
  因为在他们看来,周围的人和物体和他们的大小比例关系不变。
  他们浑然不知这一切都发生一个米粒大的世界里。
   旦因为黑洞周围引力巨大,任何物体都不能长时间待留。
  假如银河系被一个黑洞所吸引,地球上的人只有几秒的时间去体验第一个现象.
  【黑洞动力学】
   为了理解黑洞的动力学和理解它们是怎样使内部的所有事物逃不出边界,我们需要讨论广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相关
  广义相对论是爱因斯坦创建的引力学说,适用于行星、恒星,也适用于“黑洞”。
  爱因斯坦在1916年提出来的这一学说,说明空间和时间是怎样因大质量物体的存在而发生畸变。
  简言之,广义相对论说物质弯曲了空间,而空间的弯曲又反过来影响穿越空间的物体的运动。
  
   再让我们看一看爱因斯坦的模型是怎样工作的。
  首先,考虑时间(空间的三维是长、宽、高)是现实世界中的第四维(虽然难于在平常的三个方向之外再画出一个方向,但我们可以尽力去想象)。
  其次,考虑时空是一张巨大的绷紧了的体操表演用的弹簧床的床面。
  
   爱因斯坦的学说认为质量使时空弯曲。
  我们不妨在弹簧床的床面上放一块大石头来说明这一情景:石头的重量使得绷紧了的床面稍微下沉了一些,虽然弹簧床面基本上仍旧是平整的,但其中央仍稍有下凹。
  如果在弹簧床中央放置更多的石块,则将产生更大的效果,使床面下沉得更多。
  事实上,石头越多,弹簧床面弯曲得越厉害。
  
   同样的道理,宇宙中的大质量物体会使宇宙结构发生畸变。
  正如10块石头比1块石头使弹簧床面弯曲得更厉害一样,质量比太阳大得多的天体比等于或小于一个太阳质量的天体使空间弯曲得厉害地多。
  
   如果一个网球在一张绷紧了的平坦的弹簧床上滚动,它将沿直线前进。
  反之,如果它经过一个下凹的地方 ,则它的路径呈弧形。
  同理,天体穿行时空的平坦区域时继续沿直线前进,而那些穿越弯曲区域的天体将沿弯曲的轨迹前进。
  
   现在再来看看黑洞对于其周围的时空区域的影响。
  设想在弹簧床面上放置一块质量非常大的石头代表密度极大的黑洞。
  自然,石头将大大地影响床面,不仅会使其表面弯曲下陷,还可能使床面发生断裂。
  类似的情形同样可以宇宙出现,若宇宙中存在黑洞,则该处的宇宙结构将被撕裂。
  这种时空结构的破裂叫做时空的奇异性或奇点。
  
   现在我们来看看为什么任何东西都不能从黑洞逃逸出去。
  正如一个滚过弹簧床面的网球,会掉进大石头形成的深洞一样,一个经过黑洞的物体也会被其引力陷阱所捕获。
  而且,若要挽救运气不佳的物体需要无穷大的能量。
  
   我们已经说过,没有任何能进入黑洞而再逃离它的东西。
  但科学家认为黑洞会缓慢地释放其能量。
  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霍金在1974年证明黑洞有一个不为零的温度,有一个比其周围环境要高一些的温度。
  依照物理学原理,一切比其周围温度高的物体都要释放出热量,同样黑洞也不例外。
  一个黑洞会持续几百万万亿年散发能量,黑洞释放能量称为:“霍金辐射”。
  黑洞散尽所有能量就会消失。
  
   处于时间与空间之间的黑洞,使时间放慢脚步,使空间变得有弹性,同时吞进所有经过它的一切。
  1969年,美国物理学家约翰•阿提•惠勒将这种贪得无厌的空间命名为“黑洞”。
  
   我们都知道因为黑洞不能反射光,所以看不见。
  在我们的脑海中黑洞可能是遥远而又漆黑的。
  但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认为黑洞并不如大多数人想象中那样黑。
  通过科学家的观测,黑洞周围存在辐射,而且很可能来自于黑洞,也就是说,黑洞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样黑。
  霍金指出黑洞的放射性物质来源是一种实粒子,这些粒子在太空中成对产生,不遵从通常的物理定律。
  而且这些粒子发生碰撞后,有的就会消失在茫茫太空中。
  一般说来,可能直到这些粒子消失时,我们都未曾有机会看到它们。
  
   霍金还指出,黑洞产生的同时,实粒子就会相应成对出现。
  其中一个实粒子会被吸进黑洞中,另一个则会逃逸,一束逃逸的实粒子看起来就像光子一样。
  对观察者而言,看到逃逸的实粒子就感觉是看到来自黑洞中的射线一样。
  
   所以,引用霍金的话就是“黑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黑”,它实际上还发散出大量的光子。
  
   根据爱因斯坦的能量与质量守恒定律。
  当物体失去能量时,同时也会失去质量。
  黑洞同样遵从能量与质量守恒定律,当黑洞失去能量时,黑洞也就不存在了。
  霍金预言,黑洞消失的一瞬间会产生剧烈的爆炸,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数百万颗氢弹的能量。
  
   但你不要满怀期望地抬起头,以为会看到一场烟花表演。
  事实上,黑洞爆炸后,释放的能量非常大,很有可能对身体是有害的。
  而且,能量释放的时间也非常长,有的会超过100亿至200亿年,比我们宇宙的历史还长,而彻底散尽能量则需要数万亿年的时间
   “黑洞”很容易让人望文生义地想象成一个“大黑窟窿”,其实不然。
  所谓“黑洞”,就是这样一种天体:它的引力场是如此之强,就连光也不能逃脱出来。
   根据广义相对论,引力场将使时空弯曲。
  当恒星的体积很大时,它的引力场对时空几乎没什么影响,从恒星表面上某一点发的光可以朝任何方向沿直线射出。
  而恒星的半径越小,它对周围的时空弯曲作用就越大,朝某些角度发出的光就将沿弯曲空间返回恒星表面。
   等恒星的半径小于一特定值(天文学上叫“施瓦西半径”)时,就连垂直表面发射的光都被捕获了。
  到这时,恒星就变成了黑洞。
  说它“黑”,是指任何物质一旦掉进去,就再不能逃出,包括光。
  实际上黑洞真正是“隐形”的.
  【黑洞的特殊】
   与别的天体相比,黑洞是显得太特殊了。
  例如,黑洞有“隐身术”,人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它,连科学家都只能对它内部结构提出各种猜想。
  那么,黑洞是怎么把自己隐藏起来的呢?答案就是——弯曲的空间。
  我们都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
  可是根据广义相对论,空间会在引力场作用下弯曲。
  这时候,光虽然仍然沿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传播,但走的已经不是直线,而是曲线。
  形象地讲,好像光本来是要走直线的,只不过强大的引力把它拉得偏离了原来的方向。
   在地球上,由于引力场作用很小,这种弯曲是微乎其微的。
  而在黑洞周围,空间的这种变形非常大。
  这样,即使是被黑洞挡着的恒星发出的光,虽然有一部分会落入黑洞中消失,可另一部分光线会通过弯曲的空间中绕过黑洞而到达地球。
  所以,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观察到黑洞背面的星空,就像黑洞不存在一样,这就是黑洞的隐身术。
   更有趣的是,有些恒星不仅是朝着地球发出的光能直接到达地球,它朝其它方向发射的光也可能被附近的黑洞的强引力折射而能到达地球。
  这样我们不仅能看见这颗恒星的“脸”,还同时看到它的侧面、甚至后背!
  “黑洞”无疑是本世纪最具有挑战性、也最让人激动的天文学说之一。
  许多科学家正在为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而辛勤工作着,新的理论也不断地提出。
  不过,这些当代天体物理学的最新成果不是在这里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参考专门的论著。
  【黑洞的划分】
  按组成来划分,黑洞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暗能量黑洞,二是物理黑洞。
  ■暗能量黑洞
   它主要由高速旋转的巨大的暗能量组成,它内部没有巨大的质量。
  巨大的暗能量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旋转,其内部产生巨大的负压以吞噬物体,从而形成黑洞,详情请看宇“宙黑洞论”。
  暗能量黑洞是星系形成的基础,也是星团、星系团形成的基础。
  物理黑洞由一颗或多颗天体坍缩形成,具有巨大的质量。
  当一个物理黑洞的质量等于或大于一个星系的质量时,我们称之为奇点黑洞。
  暗能量黑洞的体积很大,可以有太阳系那般大。
  ■物理黑洞
   它的比起暗能量黑洞来说体积非常小,它甚至可以缩小到一个奇点。
  
  【黑洞的吸积】
  黑洞通常是因为它们聚拢周围的气体产生辐射而被发现的,这一过程被称为吸积。
  高温气体辐射热能的效率会严重影响吸积流的几何与动力学特性。
  目前观测到了辐射效率较高的薄盘以及辐射效率较低的厚盘。
  当吸积气体接近中央黑洞时,它们产生的辐射对黑洞的自转以及视界的存在极为敏感。
  对吸积黑洞光度和光谱的分析为旋转黑洞和视界的存在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数值模拟也显示吸积黑洞经常出现相对论喷流也部分是由黑洞的自转所驱动的。
   天体物理学家用“吸积”这个词来描述物质向中央引力体或者是中央延展物质系统的流动。
  吸积是天体物理中最普遍的过程之一,而且也正是因为吸积才形成了我们周围许多常见的结构。
  在宇宙早期,当气体朝由暗物质造成的引力势阱中心流动时形成了星系。
  即使到了今天,恒星依然是由气体云在其自身引力作用下坍缩碎裂,进而通过吸积周围气体而形成的。
  行星——包括地球——也是在新形成的恒星周围通过气体和岩石的聚集而形成的。
  但是当中央天体是一个黑洞时,吸积就会展现出它最为壮观的一面。
  
   然而黑洞并不是什么都吸收的,它也往外边散发质子.
  【黑洞的毁灭】
  ■萎缩直至毁灭
   黑洞会发出耀眼的光芒,体积会缩小,甚至会爆炸。
  当英国物理学家史迪芬•霍金于1974年做此语言时,整个科学界为之震动。
   黑洞曾被认为是宇宙最终的沉淀所在:没有什么可以逃出黑洞,它们吞噬了气体和星体,质量增大,因而洞的体积只会增大。
   霍金的理论是受灵感支配的思维的飞跃,他结合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
  他发现黑洞周围的引力场释放出能量,同时消耗黑洞的能量和质量(当一个粒子从黑洞逃逸而没有偿还它借来的能量,黑洞就会从它的引力场中丧失同样数量的能量,而爱因斯坦的公式E=mc^2表明,能量的损失会导致质量的损失)。
  当黑洞的质量越来越小时,它的温度会越来越高。
  这样,当黑洞损失质量时,它的温度和发射率增加,因而它的质量损失得更快。
  这种“霍金辐射”对大多数黑洞来说可以忽略不计,而小黑洞则以极高的速度辐射能量,直到黑洞的爆炸。
  
  ■沸腾直至毁灭
   所有的黑洞都会蒸发,只不过大的黑洞沸腾得较慢,它们的辐射非常微弱,因此另人难以觉察。
  但是随着黑洞逐渐变小,这个过程会加速,以至最终失控。
  黑洞萎缩时,引力并也会变陡,产生更多的逃逸粒子,从黑洞中掠夺的能量和质量也就越多。
  黑洞萎缩的越来越快,促使蒸发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周围的光环变得更亮、更热,当温度达到10^15℃时,黑洞就会在爆炸中毁灭。
  【黑洞与地球】
  
   黑洞没有具体形状,你也无法看见它,只能根据周围行星的走向来判断它的存在。
  也许你会因为它的神秘莫测而吓的大叫起来,但实际上根本用不着过分担心,虽然它有强大的吸引力但与此同时这也是判断它位置的一个重要证据,就算它对距地球极近的物质产生影响时,我们也还有足够的时间挽救,因为那时它的“正式边界”还离我们很远。
  况且,恒星坍缩后大部分都会成为中子星或白矮星。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放松警惕了(谁知道下一刻被吸入的会不会是我们呢?),这也是人类研究它的原因之一。
   恒星,白矮星,中子星,夸克星,黑洞是依次的五个密度当量星体,密度最小的当然是恒星,黑洞是物质的终极形态,黑洞之后就会发生宇宙大爆炸,能量释放出去后,又进入一个新的循环.
  【黑洞的提出】
   1967年,剑桥的一位研究生约瑟琳•贝尔发现了天空发射出无线电波的规则脉冲的物体,这对黑洞的存在的预言带来了进一步的鼓舞。
  起初贝尔和她的导师安东尼•赫维许以为,他们可能和我们星系中的外星文明进行了接触!我的确记得在宣布他们发现的讨论会上,他们将这四个最早发现的源称为LGM1-4,LGM表示“小绿人”(“Little Green Man”)的意思。
  然而,最终他们和所有其他人都得到了不太浪漫的结论,这些被称为脉冲星的物体,事实上是旋转的中子星,这些中子星由于它们的磁场和周围物质复杂的相互作用,而发出无线电波的脉冲。
  这对于写空间探险的作者而言是个坏消息,但对于我们这些当时相信黑洞的少数人来说,是非常大的希望——这是第一个中子星存在的证据。
  中子星的半径大约10英里,只是恒星变成黑洞的临界半径的几倍。
  如果一颗恒星能坍缩到这么小的尺度,预料其他恒星会坍缩到更小的尺度而成为黑洞,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在黑洞这个概念刚被提出的时候,共有两种光理论:一种是牛顿赞成的光的微粒说;另一种是光的波动说。
  我们现在知道,实际上这两者都是正确的。
  由于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光既可认为是波,也可认为是粒子。
  在光的波动说中,不清楚光对引力如何响应。
  但是如果光是由粒子组成的,人们可以预料,它们正如同炮弹、火箭和行星那样受引力的影响。
  起先人们以为,光粒子无限快地运动,所以引力不可能使之慢下来,但是罗麦关于光速度有限的发现表明引力对之可有重要效应。
   1783年,剑桥的学监约翰•米歇尔在这个假定的基础上,在《伦敦皇家学会哲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他指出,一个质量足够大并足够紧致的恒星会有如此强大的引力场,以致于连光线都不能逃逸——任何从恒星表面发出的光,还没到达远处即会被恒星的引力吸引回来。
  米歇尔暗示,可能存在大量这样的恒星,虽然会由于从它们那里发出的光不会到达我们这儿而使我们不能看到它们,但我们仍然可以感到它们的引力的吸引作用。
  这正是我们现在称为黑洞的物体。
  它是名符其实的——在空间中的黑的空洞。
  几年之后,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侯爵显然独自提出和米歇尔类似的观念。
  非常有趣的是,拉普拉斯只将此观点纳入他的《世界系统》一书的第一版和第二版中,而在以后的版本中将其删去,可能他认为这是一个愚蠢的观念。
  (此外,光的微粒说在19世纪变得不时髦了;似乎一切都可以以波动理论来解释,而按照波动理论,不清楚光究竟是否受到引力的影响。
  )
   事实上,因为光速是固定的,所以,在牛顿引力论中将光类似炮弹那样处理实在很不协调。
  (从地面发射上天的炮弹由于引力而减速,最后停止上升并折回地面;然而,一个光子必须以不变的速度继续向上,那么牛顿引力对于光如何发生影响呢?)直到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之前,一直没有关于引力如何影响光的协调的理论。
  甚至又过了很长时间,这个理论对大质量恒星的含意才被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