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10-28 06: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卫十四是环绕海王星运行的一颗卫星。是海王星已知最小的卫星。
2013.7,地外文明研究所(SETI)的天文学家马克·肖华特(Mark Showalter)搜集、分析了哈勃于2004到2009年间拍摄的150张海王星图像后,在离海王星约10.5万km处发现了海王星的一颗新卫星,其轨道位于海卫七(Larissa,拉丽莎,海神波塞冬的情人)和海卫八(Proteus,普罗透斯,会变形的早期海神)之间。
当时它的暂用名为S/2004 N1,绕海王星公转周期约为23小时,海王星的卫星总数由此上升到14颗。此后又经过多年的分析研究,以肖华特为首的行星科学家团队,终于解开了这颗新卫星的形成之谜。
这颗最小的新卫星,现在正式编号为海卫十四,英文名Hippocamp(海马,详见文末说明),它的轨道离海卫八极近,而正常情况下,像海卫八这样的(较)大卫星,引力足以把其轨道附近的小天体要么扫除、要么合并掉,因为它有能力清空轨道。
形成原因
海王星的卫星系统有着惨烈的炼狱历史。几十亿年前,海王星(因轨道外迁)从富含彗星和岩质小行星的柯伊伯带俘获了巨大的海卫一(月球直径的80%),从此开启了海王星第一代卫星的末日。逆行的海卫一(Triton)从远方落向海王星,在海卫一轨道稳定前,原先的海王星卫星不是被弹飞,就是撞在海王星、海卫一上。
当海卫一基本稳定于逆行的圆轨道(该轨道在缓慢的不断衰减)后,劫后余生的原先卫星碎片在海卫一的轨道内重新合并、组成了第二代海王星的天然卫星(海卫一轨道外的卫星是海王星此后俘获的,译注)。
虽然海王星的轨道不再外迁(其外迁起因于木星、土星轨道的外迁,译注),但被扰动的柯伊伯带彗星、小行星,继续不断的撞击在这些第二代卫星上,就形成了海卫十四这样的第三代卫星。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海卫十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