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62|回复: 1

Aug.9 《从一到无穷大》| 倾倒70年代科学迷,影响一代人的经典!_百度知 ...

[复制链接]

51

主题

662

帖子

1432

积分

金牌飞友

Rank: 6Rank: 6

积分
1432
飞币
759
注册时间
2017-8-19
发表于 2024-9-1 10:3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ug.9 《从一到无穷大》| 倾倒70年代科学迷,影响一代人的经典!_百度知 ...

240

主题

352

帖子

973

积分

高级飞友

Rank: 4

积分
973
飞币
619
注册时间
2017-7-23
发表于 2024-9-1 10:4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杜豆豆
  
《从一到无穷大》这本书,是我很敬重的一位老师推荐阅读的。刚看书名时,我以为是本数学书,心里直犯怵。我打小就不喜欢数学,虽然每次考试成绩也还不错,但真的是没兴趣。
  
可老师说了,这本书可是“影响一代人的一本书”。70年代末引进中国后,众多科普工作者为之倾倒。如此高调的评价,还真是吊人胃口。于是,我硬着头皮开始读。没想到,这还真不是本数学书,而是一本科普书。

这本书洋洋大观,可谓是自然科学通才教育科普书籍。它以生动的语言、漫谈的方式、有趣的比喻,向读者 介绍了20世纪前半期科学中的一些重大进展,包括基本的数学知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四维时空结构,并讨论了人类在认识微观世界(如基本粒子、基因)和宏观世界 (如太阳系、星系等)方面的成就 。
  
  作者乔治·伽莫夫 (Geogre Gamov,1904-1968),美籍俄国人,在哥本哈根大学和剑桥大学期间曾师从尼尔斯·玻尔和卢瑟福。他这两位老师可都是很厉害的名人,玻尔是原子结构学说之父,曾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卢瑟福是原子核物理学之父,获得过诺贝尔化学奖。
  
都说名师出高徒啊,他本人则以倡导宇宙起源于“大爆炸”理论闻名,是一位杰出的科普作家,正式出版了25本著作。其中,《从一到无穷大》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曾获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卡林伽科普奖。
  
不能不佩服作者的是,这本书的写作手法实在是太特别了,与一般科普书的枯燥难懂完全不同。它基本都是用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做引子和主材,把那些数学、物理、生物最有用和最重大的理论知识统统都碾碎了糅合在里面,然后加入幽默的语言,料理出了一道道“美味大餐”,让人在笑声中愉快地完成了一趟自然科学成就的趣味之旅。这种叙述方式,使原本干巴巴的科学知识一下子变得妙趣横生起来,读起来轻松自如、意犹未尽。

从结构上,这本书主要可以分为4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数学中的“数”;第二部分包括四维空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第三部分是微观世界:组成物质的粒子和组成生命体的细胞、基因等;第四部分是宇宙,太阳系、银河系、恒星和行星的构成等。
  
下面,我就分三个重点,带大家来体味一下这本书吧。
  
  1、关于数学中的“数”
  
书的开头,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两个贵族决定做计数游戏,谁说出的数字大谁赢。“好,”一个贵族说,“你先说吧!”另一个绞尽脑汁想了好几分钟,最后说出了他所想到的最大数字:“三”。现在轮到第一个动脑筋了。苦思冥想了一刻钟以后,他表示弃权说:“你赢啦!”
  
我一读完这个故事,马上就联想到了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难道是巧合吗?还是另有深意?这种幽默但是却会引人深思的文风实在值得学习。万物,不就是 无穷大 吗?哪里有个穷尽。实在是太妙了!

在讲自然数和人工数时,作者讲到了 虚数 。但是,他并不是堆砌了概念来,让你自己想。而是提议说:“现在,让我们来搞点高级算术。二二得四,三三见九,四四一十六,五五二十五,因此,四的平方根为二,九的平方根为三,十六的平方根是四,二十五的平方根是五。然而,负数的平方根是什么样呢?”
  
负数也有平方根?不能不说,这实在是数学家伟大的发明。一般而言,负数的平方根是没有意义的。但是16世纪的意大利数学家卡尔丹,却发明了个“虚数”的概念,把-1的平方根写作i,虚数的几何解释为:一个数乘以i,在几何上相当于逆时针旋转90°。这一旋转不得了,把空间概念引到数学里来了,于是, 三维空间 发现了,后来和时间一结合,遵从四维几何学规律的四维空间也出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发展出来。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想拍案叫绝。虚数实在是个绝妙的发明,这说明,不要说不可能,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人类的创新思维发达了,往往能引领出另一个洞天。

2、关于四维空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既然上面从虚数引申到了多维空间。作者干脆就直接带我们漫游到了物理学的空间,开始探寻 空间不寻常的性质 。
  
由此,我得到的启发是,四维也好,五维也好,甚至现在被说得神乎其神的量子力学,我们之所以很难想象,是因为受制于自身生活在三维空间的局限,只是“从内部”在观察这个空间,而不能跳出局限,从外部观察。
  
作者在书中还举了个手套的故事,左手的手套不能戴到右手上(手心和手背会变),来说明左手系和右手系物体。但是,如果我们像观察各种曲面时那样从外部去观察,在空间扭曲时就可以让左右发生变化,就像莫比乌斯环那样。如果三维空间可以适当扭曲的话,环游宇宙的人们就可以带着一颗位于右胸腔的心脏回来,手套制造商只需要制造一式的产品,把一半装入飞船到宇宙绕行一圈,回来之后这一半就能用于另一边的手了。想想这些,四维空间就没有那么神秘了。
  
我们有个现成的观察坐标来建立思维空间,就是时间。一旦把时间加到空间的三维坐标里,就等于你进入了太空在外部观察人的活动。当空间和时间都从一被延展到无穷大时,人类就突破了自己的局限。就像前面讲过的比较两个无穷大数字的旅馆故事一样,两个事件的四维距离,也变得仿佛不再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很容易测量了。

那么, 时间和空间可以互相转变吗 ?有了数学的无穷大数,加上时间的无限属性,这个问题也变容易了。也就是说,从运动的物体上观看发生的事件时,在空间轴保持不变的状态下,只要把时空图上的时间轴,按照事件运动的速度旋转一个角度,就可以互相转变了。
  
比如,设想一个人在行进的火车上用餐,侍者认为他是在同一个地方喝开胃酒和吃甜食,但对于两个站在路边向内张望的人来说,一个看到他喝开胃酒,一个看到他吃甜食,这两个时间发生的地点则隔了几英里远。这就是时空转换的四维几何学。
  
  3、关于微观世界
  
作者在书中说,自然界有92种化学元素,它们以不同的比例相结合,就组成了无穷无尽各种复杂的化学物质。古希腊时代,人们就知道物质不可能无限分隔下去,总有一个不能再分的基本单元。希腊文中“原子”有“不可再分者”的意思。科学的探索无穷尽,原子已被证明是可分的,包括核子、电子、中微子、中子等等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这些 粒子 。
  
说个题外话,这本书毕竟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书。现在看来,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再一次证明了万物的无穷大,量子出现了。对物质组成的探讨,并不像作者想象的那样,已经刨到根问到底了。
  
  真理的探索,无穷无尽,这恰恰也是科学的魅力所在。

言归正传,那么,说到粒子,我们又该如何理解 原子核和原子裂变 呢?
  
不同种类的原子核,是由不同数量的氢原子核组成的,表现为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在原子核内,存在着两种相反的力,一种力是把约束各个核子的表面张力,另一种是分裂核内各带电部分的斥力。如果斥力占了上风,原子核就有可能发生分裂,碎成两块或多块,并且高速飞离,这种过程就是“原子裂变”。元素周期表中的第47种元素是银,到银为止的元素,是表面张力占优势,后面一半的重元素则是斥力居上风。因此,比银重的元素,从理论上讲,都是不稳定的。一旦受到外部足够强烈的轰击时,就会裂开成两块或多块,并释放出巨大的内部核能。
  
既然说到物理学,就不能不说说 无序定律 。
  
比如,你斟上一杯水,仔细观察它,这时,你看到的只是一杯清澈而均匀的液体,看不出有任何内部运动的迹象。但实际上,看起来平静的水,分子却是激烈运动的。水分子或其它一切物质的分子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也叫布朗运动。热力运动,就像分子在舞蹈一样,遵循三大定律是:能量守恒;热量可以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但不可能自发地从低温到高温;绝对零度不可达。绝对零度也就是,所有的分子都归于静止了。

物质的微观世界是如此多彩。那么,作为生命体,其微观世界又如何呢?
  
作者在书中为我们讲了 组成生命体的细胞和基因 。
  
所有生命机体,它的整个发展过程和成熟后的特性,几乎都是由细胞中的基因决定的。基因是生命物质的最小单位,具有生命的一切特性,同时还和遵从一般化学定律的分子(如蛋白质)有关。基因具有稳定性,可以把物质的性质传递几千代而不发生变化。构成一个基因的原子数目相对不大,设计精良,因为性质不同和原子分布的变化,可以产生了不同器官。
  
  4、关于宇宙
  
最后,让我们从微观世界抬起头来,远望一下浩瀚无垠的宇宙吧。
  
比如,下面这个问题: “宇宙膨胀”是什么 ?
  
宇宙膨胀,意味着所有星系都在离开银河系。也就是说,所有星系在彼此分开。打个比方,一个画满小圆点的气球,如果向这个气球吹气,呆在其中一个点上的蚂蚁,就会认为其它所有各点都在“逃离”。
  
宇宙膨胀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是宇宙的胚胎阶段,宇宙挤在一个半径八倍于太阳的球体内,但这种致密状态不会长期存在。然后,只要2秒,就迅速膨胀起来,宇宙的密度达到了水的几百万倍。几小时后,原先连续的气体会分裂成单独的气体球,形成恒星。最后继续膨胀,恒星被分开,形成各个星云系统,即现在的各个星系,如今正向宇宙深处退去。

当然,这本书本身的内容比我列举的这些点要丰富的太多太多。我只不过是摘取一叶一草,让你有一点点感觉而已,要想领略这本书的博大和趣味,还是建议你能读读原书。
  
最后,我想说的是,读完这本书,我倒是觉得,科学真的是很有趣,数学想来也不是那么让我觉得面容可憎了。
  
看,一本书改变了我对数学的态度。所以,时常读点自己不情愿读的书,也是必要的。
  
  (本文结束)
  
倾一生之力,读经典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我是杜豆豆,感谢您的关注。
  
作者简介:杜豆豆,IT从业20余年,曾先后研修英语、计算机、美学和心理学专业。早年创过业,后就职多家全球知名IT外企,现工作于某研究院。书痴一枚,闲时码码字。兼任多家平台签约作者,会员合伙人,万卷好书工作室、万卷好书读书会创立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