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12|回复: 1

小行星带是怎么发现的

[复制链接]

69

主题

871

帖子

1801

积分

金牌飞友

Rank: 6Rank: 6

积分
1801
飞币
928
注册时间
2017-8-14
发表于 2025-3-25 20:5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行星带是怎么发现的

455

主题

563

帖子

1609

积分

金牌飞友

Rank: 6Rank: 6

积分
1609
飞币
1044
注册时间
2017-7-20
发表于 2025-3-25 20:5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行星带的发现历经数个阶段,其历史可追溯到18世纪的数列预言。1766年,德国天文学家提丢斯提出了一个数列,该数列与后来发现的大行星距离相当吻合。数列形式为(n+4)/10,其中n=0,3,6,12等。起初,这一发现未引起关注,直至柏林天文台台长波德在1781年发现天王星后,才进一步验证了该数列的有效性,并提出了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可能存在一颗未知的行星。
1801年,西西里的皮亚齐在观测过程中偶然发现了位于2.77天文单位处的小天体,他将之命名为谷神星(Ceres)。1802年,天文学家奥伯斯在同一区域发现智神星(Pallas)。随后,威廉·赫歇尔提出这些小天体可能是被摧毁的行星残骸。到了1807年,婚神星和灶神星在该区域被发现,这些天体外观类似恒星,因此被命名为小行星。
随着拿破仑战争的结束,小行星带的探索进入新阶段。1845年,发现第五颗小行星义神星。随后,小行星的发现速度显著加快,至1868年已发现100颗,1891年引入天文摄影后,发现速度进一步加快。到了1923年,小行星数量达到1,000颗,1951年增至10,000颗,1982年达到100,000颗。现代的小行星巡天系统采用自动化设备,持续增加小行星的数目。
小行星带发现后,必须对其轨道元素进行计算。1866年,丹尼尔·柯克伍德发现某些距离上存在没有小行星的空白区域,这些区域的轨道周期与木星周期有简单整数比,他认为木星的摄动导致小行星从这些区域被移除。1918年,日本天文学家平山清次注意到小行星带上一些小行星轨道参数相似,形成了小行星族。20世纪70年代,根据小行星颜色发展出的分类系统表明,最常见的小行星类型是C-型(碳质)、S-型(硅酸盐)和M-型(金属)。2006年,天文学家宣布在小行星带内发现彗星族群,并推测这些彗星可能是地球上水的来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