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物说党史】“东方红一号”卫星(模型)
珠海电台《红色文物说党史》
系列节目介绍
为了全面深入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宣传报道工作,系列节目将聚焦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深入宣传我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所开创的新局面。
在全国各地的红色纪念馆内,几乎每件文物都映照着我们党的初心。本节目将以红色文物为主题,结合学习强国APP上的相关资料,从这些与党史相关的红色文物,来讲述背后的特殊意义,讲述百年风华故事。
播出时间:每周一至周五 10:30、11:30、14:30、20:30
·
“东方红一号”卫星(模型)
播:今天我们来介绍的“红色文物”是“东方红一号”卫星(模型)。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一曲悠扬的《东方红》乐曲在浩瀚太空奏响,宣告了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运载火箭进入空间的能力是探索和利用空间的前提与基础。“长征一号”作为中国研制的第一代第一型运载火箭,彰显了中国具备进入空间的能力,标志着中国驶入了走向太空的“快速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质量比苏、美、法、日4个国家首颗卫星的质量总和还要重将近30千克。
第一宇宙速度(V1)是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必备的速度。
“长征一号”是如何让“东方红一号”达到第一宇宙速度(V1)的呢?早在1958年,毛泽东就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于是,中国科学院开始了人造卫星的规划工作。
“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主任设计师胡其正回忆说:“第一颗卫星上去是什么目标,大家议论纷纷,各种各样的要求,甚至要做天安门形状的要求都有……”
1964年,中国相继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弹道式导弹、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一系列进展为发展人造卫星奠定了基础,卫星计划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周总理主持中央专委会议,原则批准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规划方案建议,确定整个卫星工程由国防科委负责组织协调,代号651。全国的人、财、物均为651开绿灯。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试车工作在1969年9月上旬顺利完成。“长征一号”火箭总体设计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采用了“弹、箭结合”方案,既成功发射卫星,又成功试验了中远程导弹;既争取时间,又节约经费。
科研人员从火车站的钟声当中受到了启发,经过了上百次的试验,终于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而测控站将接收卫星传回的音乐信号录制成磁带,再由专机送往北京,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广播《东方红》乐曲。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外形为近似球体的72面体。尽管72面体的外形设计使它闪闪发光,但由于卫星的直径只有1米,本体亮度只相当于六等星,想从地球上观测着实困难。当时的七机部第八设计院(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的专家们想出了“借箭显星”的妙招。
“长征一号”第三级火箭跟卫星一起入轨,如果能找到火箭,就能找到“东方红一号”了。专家们做了一条聚酰亚胺绸的“围裙”,把第三级火箭包起来,表面镀上铝,当火箭随卫星入轨后,“围裙”撑开直径达4米,在阳光的照射下,亮度接近可观察的二等星,顺利完成了卫星设计之初所要达到的能听、能见的目标任务。
我们再通过当时中央新闻记录片厂所拍摄的新闻纪录片《宇宙高歌东方红》片段来回顾一下1970年4月25日那个让所有中国人难忘的晚上。
“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跟踪手段、信号传输形式和星上温控系统等技术方面,均超过了苏、美等国首颗卫星的水平。
2016年,国务院批复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以此纪念中国航天事业成就,弘扬中国航天精神。
直到今天,“东方红一号”仍然在太空中遥望着祖国。
本期稿件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国航天博物馆报送)
策划、主播 | 丛晓辉
编辑 | 丹兰、徐露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责任编辑:刘正仁
执行监制:安宁 段续颖
监制:尚涛 黄卫星
求分享
求收藏
求点击
求在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