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60528 发表于 3 天前

中国航天梦启航:1957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成立纪实

1957年,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而国际形势却风云变幻,特别是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这一壮举不仅震惊了全球,更给刚刚起步的中国航天事业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激励。面对国际竞争的压力和国家的战略需求,中国决定自力更生,加速发展自己的导弹和火箭技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应运而生。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威胁,特别是核讹诈和军事威胁,使得建立强大的国防体系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深刻认识到,要摆脱帝国主义的核威胁,必须拥有自己的“两弹一星”。1956年,国务院制定了《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明确提出了发展导弹和火箭技术的任务。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57年11月16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北京正式成立,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火箭院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开始系统地进行导弹和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被任命为火箭院的首任院长,他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深厚的科研背景为火箭院的初期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火箭院自成立之初,便肩负着国家赋予的重任,其发展历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在成立初期,火箭院面临着人才短缺、技术落后、设备匮乏等多重困难。然而,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全国上下形成了大协作的局面,几代航天人不懈努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令国人骄傲、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从最初的导弹武器研制,到运载火箭的研发和发射,火箭院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科研生产体系。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专家撤走并带走了所有图纸和资料,这对刚刚起步的中国航天事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然而,火箭院的科研人员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枚导弹“1059”,完成了我国首次“两弹”结合任务,发射了我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火箭院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中国最大的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研制生产基地。其科研生产建筑面积达到了约220万平方米,占地面积12028亩,拥有22个本级部门、13个院属法人单位、2个院属非法人实体机构、4个院级全资公司、5个院级控股公司(含2个上市公司),其中包括13个中央在编事业单位和3个预算内企业单位。截至2024年,火箭院现有从业人员3.3万人,其中两院院士7人、博士1200余人、硕士超过6000人,资产总额达到了1037.95亿元。

火箭院的发展历程,是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生动写照。其取得的成就不仅体现在技术突破和产品研发上,更体现在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深远影响上。

首先,火箭院的成功研制和发射了一系列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特别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研制成功,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自主发射卫星的国家之一。

其次,火箭院的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推动了国家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其研制的火箭技术不仅服务于航天事业,还广泛应用于通信、气象、资源勘探、环境监测等领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火箭院还积极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管理、生产人才,为我国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其形成的“神箭”文化,更是成为了激励一代又一代航天人自强不息、自主创新的精神力量。

1957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正式扬帆起航。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火箭院已经成长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中流砥柱,为我国国防实力的提升、科技进步的推动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展望未来,火箭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军民融合发展,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研究院,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建设航天强国、增进人类福祉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航天梦启航:1957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成立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