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逆袭记!曾加入“伽利略”计划被拒,如今让欧洲高攀不起
2003年9月,中国正式向欧盟提交方案,申请加入"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计划之中,中方愿意提供技术和资金,并希望能够和欧洲一起完成新卫星定位系统的技术研发并获得使用的资格。但是由于欧盟内部瞧不上中国,加之美国从中作祟,中国在"伽利略"计划中遭到排斥,此事自然无疾而终。(在近20年前,中国无论是导航、电子还是航天技术上都不如欧盟发达)
如今回想这一切,十分让人感叹,近20年前中国在导航、电子和航天技术上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屡屡在国际合作上遭人白眼,但这种情况如今已经不再拥有。多亏了国家科学技术工作者们的辛勤付出,咬咬牙走出了使用美国GPS和借用欧洲"伽利略"的舒适圈,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由于欧盟不愿意合作,我们的北斗只能选择自强)
截止21世纪初,最适合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所使用的黄金频段几乎已经被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全部占光,美俄提前将卫星送上天也等于无形间堵塞了其他国家发射导航卫星的道路。国际电信联盟对此也无能为力,经过协调后只能勉强从黄金频段中最大程度挤出了一小段频率,大约只有美俄导航系统频段的一半都不到。这就意味着,就算想要再搞一套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难度将十分大,这才有着中欧合作的意向。
(2003年欧盟拒绝了和中国携手研制导航系统的请求)
事实上中国也留了一手,在2003年向欧盟提出"伽利略"计划的合作申请前3年,2000年中国和欧盟均同时申请了最后的这一小段频率,按照当时国际电信联盟制定的规则,对于各国而言都拥有平等申请的机会,谁能够在7年之内成功完成导航卫星的发射,谁就能够获得该频率的使用权,既然欧洲不愿意和中国合作,那就是真正拼技术的时候了。
(各国导航系统所处的轨道,北斗轨道略低于"伽利略")
从1994年起,中国开始进行北斗一号系统的研制,即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虽然第一颗卫星早在2000年10月31日就已经升空,但北斗一号系统不具备实际使用能力,所以中国不能凭借此来通过国际电信联盟的审核,并以此来申请到黄金通信频率。从2004年起,中国加速投入资金启动了具有全球导航能力的北斗二号系统的建设,即实用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目标简单明确,也就两条:超过欧盟的"伽利略"、赶在最后的截止日期前把卫星送上天。
(2000年到2007年,中国和欧盟围绕通信频段的使用权,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竞争)
欧洲人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小瞧的中国人和中国北斗,就这么硬生生逆袭了"伽利略",2007年4月14日凌晨4时11分,北斗二号第一颗导航卫星搭载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升空,并于3天之后传回信号,卫星被证实工作一切正常。绝对值得一提的是,在指挥中心接收到这颗导航卫星传回的信号时,距离国际电信联盟规定的7年之约,只剩下了4个小时不到,这也意味着中国正式合法取得了现如今正在使用的通信频率。
(第一颗北斗卫星的发射几乎是"踩点而过"的,如果再晚上数个小时,就无法在最后时间到来之前接收到回传信号)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北斗二号第一颗卫星无法在2007年4月17日之前发射并取得成功,那么中国和欧洲就又要向国际电信联盟提出申请,这期间一来一回估计要耽误数年的时间,北斗也很有可能失去独占这一段频率的资格。
有关北斗的逆袭,即使是欧洲也不得不佩服,同样也无可奈何,因为中国申请这一频段完全是合法合规的,欧洲不得不予以认可,这也同时意味着"伽利略"的建设面临史上最大的难题,没有能够使用的通信频段,卫星也就等同于一块废铁,失去定位和导航的作用。
(北斗系统已经趋于建设完毕,精度比美国GPS还要高)
不过中国办事比谁都要厚道,虽然中国于2007年获得了那一小段通信频率的使用许可,但是和欧洲之间同样也制定了协调机制,2015年北斗系统作出修改,减轻了北斗和"伽利略"之间有关频段之间的冲突问题。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标志)
虽然近20年前中国没有被欧洲瞧得上的资格,但这并不意味着近20年后我们做不到,如今有关中欧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上合作的呼声已愈发高涨,在未来至少在民用领域,已经没有单纯的"北斗信号接收器"和"伽利略信号接收器"了,所有设备都能同时接受多个系统的导航信号,甚至包括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当然在涉密领域还是有着一定的限制,但这并不影响诸方合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