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国要造火星基地了?
周一 · 知古通今 | 周二 · 牧夫专栏周三 · 视频天象 | 周四 · 观测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测 | 周六 · 茶余星话| 周日 · 太空探索
文章来源:Space.com,有修改
原作:Andrew Jones
翻译:饶文冲
校译:崔玉静周学云
编排:姚顺仪
后台:库特莉亚芙卡 李子琦徐⑨坤 胡永葳
中国想要在火星上建立可供人类持续生存的基地
6月16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全球航天探索大会上,据国家航天局的一位高层透露,中国正在寻找让航天员到达火星并安全返回的方法,并且可能在这颗红色星球上建立长期基地。
2021年3月18日,环绕火星的中国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到了这一令人惊叹的景象——红色月牙一般的火星北半球。拍摄距离1.1万公里。
(图片来源:国家航天局)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CALT)院长王小军通过事先录制的演讲告诉与会者,中国正在研究可持续载人火星任务的最佳方案。
谈及最近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祝融号”的成功着陆,王院长表示中国正在酝酿更长远的计划,甚至超过了原定于2029年初发射的火星采样返回任务。
这次以及将来尚未明确的无人探测任务,包括“原位资源利用技术(ISRU)”的测试(例如从地表下抽取地下水和火星制氧),旨在为最初的载人登火任务建立一个平台,从轨道前哨站开始,然后着陆火星表面,最后建立一个火星基地。
毅力号火星车配备的“原位资源利用制氧设备”。
(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
第三阶段也是最后阶段的构想,即形成一个所谓的地火“经济圈”,由大规模、航班化的地—火运输舰队作为支撑,大规模开发并利用火星上的资源。
王院长透露道,隶属于中国航天主要承包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已经完成了任务架构的全面研究,该研究包括未来可用的发射窗口时间、航天器到达火星的轨道类型、最适合短期和长期停留以及定期访问的推进系统等。
中国的火星探测器“祝融号”在乌托邦平原山上与着陆器的合影。摄于2021年6月11日。
(图片来源:国家航天局)
中国初期的无人探测计划阶段将依靠化学火箭,即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火箭类型。王院长说,早期的载人任务将使用一些重型运载火箭来建造火星在轨中转站,然后中转站将会与使用核电和核热推进的地—火转移摆渡飞船交会对接。他补充道,货船将直接从中转站分离并降落在火星表面,而航天员则将乘坐“火星升降运输系统”往返于转中站和火星表面之间。
使用核热推进的深空探测器构想图
(图片来源:NASA/Marshall)
核技术将使地—火转移飞行器(摆渡飞船)的体积大大减小。这种推进方法已经讨论和研究了几十年,但仍然需要一些技术突破,而且其环保性也是个问题。
核聚变推进和太空电梯技术也在考虑范围之内,但都需要理论和技术上的突破。根据设想,第三阶段即经济圈阶段要开发出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舰队”、为火星在轨航天器加油的“推进剂库”以及使用“奥尔德林循环轨道往返火星”。相较于王院长提出的计划,中国目前的火星探测仍处于非常初期的阶段。
奥尔德林火星循环轨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王院长预录制的讲话发表于6月16日,当时,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正在为第二天的神州十二号任务做最后的准备。
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于2021年6月17日成功发射,并在当天与天宫号空间站完成对接,将三名航天员成功送入天和核心舱。
(图片来源:新华社 琚振华 摄)
该计划没有提及将人类送入深空进行长途旅行的挑战,包括辐射和微重力的影响。中国其他航天机构将致力于解决这些挑战。不过,该计划确实包含一些已经在发展中的方向,包括新一代载人飞船。
另外,王院长的讲话也未提及载人火星计划的时间表。中国目前的目标是在21世纪30年代载人登月,因此载人火星任务可能将更加遥远。
注释:奥尔德林循环轨道,是由前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任务宇航员、登月第二人巴兹·奥尔德林(Buzz Aldrin)于1985年提出的概念,这种轨迹是一个绕着太阳的离心回圈,从地球轨道出发,到火星轨道要146天,接下来16个月航行在火星轨道之外,再146天从火星回到地球轨道。
责任编辑:周学云
牧夫新媒体编辑部
『天文湿刻』 牧夫出品
微信公众号:astronomycn
包含约3000颗恒星的大星团韦斯特伦德2号
图片来源:NASA, ESA, the Hubble Heritage Team (STScI/AURA), A. Nota (ESA/STScI), the Westerlund 2 Science Team
谢谢阅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