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za110 发表于 2024-10-24 08:35:00

环境一号卫星概况

环境一号卫星概况

zhoulinchun01 发表于 2024-10-24 08:38:12

环境一号卫星(全称: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简称“环境一号”,代号HJ-1)是中国首个专注于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的小卫星星座,标志着中国在环境监测领域进入了卫星应用的时代。

环境一号卫星由两颗光学小卫星(HJ-1A、HJ-1B)和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HJ-1C)组成。该星座具有中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宽观测带宽性能,能够综合利用可见光、红外与微波遥感等手段,弥补地面监测的不足,对中国环境变化实施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的动态监测,初步满足了中国大范围、多目标、多专题、定量化的环境遥感业务化运行的实际需要。

环境一号卫星系统在国家环境监测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自2003年国家批准立项建设以来,HJ-1A和HJ-1B于2008年9月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一箭双星”运行正常,HJ-1C于2012年11月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现已投入运行。

HJ-1A光学有效载荷包含2台宽覆盖多光谱可见光相机和1台超光谱成像仪,HJ-1B光学有效载荷包含2台宽覆盖多光谱可见光相机和1台红外相机,而HJ-1C则搭载了合成孔径雷达。其中,HJ-1A还承担着亚太多边合作任务,搭载了泰国研制的Ka通信试验转发器。HJ-1A和HJ-1B双星在同一轨道面内组网飞行,可形成对国土两天的快速重访能力。

“环境一号”C卫星是环境一号卫星系统中的小型雷达卫星,整个系统由三颗卫星组成,其中A/B两颗光学卫星已于2008年9月成功发射,C卫星计划于2012年发射,将成为中国首颗S波段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

环境一号卫星星座的建设旨在满足中国环境卫星遥感应用的需求,实现对我国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监测,全面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过程和趋势,提供预测依据。为实现这一目标,环境保护部与国家减灾委员会共同提出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系统”建设方案,并在2002年正式将该星座命名为“环境一号卫星”,并将其列入民用航天“十五”计划和《中国航天白皮书》民用卫星发展重点。

环境一号卫星系统建设采用分步实施战略,即先期发射两颗光学小卫星和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HJ-1A、HJ-1B、HJ-1C),组成“2+1”星座,初步形成对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的能力。随后,再建立由4颗光学小卫星和4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组成的“4+4”星座,实现对我国及周边国家、地区的环境与灾害的动态监测。

环境一号卫星系统工程由卫星系统、运载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系统、地面系统和应用系统六大系统组成,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东方红卫星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中国科学院遥感地面站、中国资源卫星数据中心、国家减灾委和环境保护部共同负责。

环境一号卫星的研制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东方红卫星公司负责,中国科学院参与了有效载荷的研制任务。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负责星箭发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负责测控任务,包括卫星测控任务和长期管理。地面系统由数据接收、地面数据处理、分发服务系统组成,中国科学院遥感地面站负责卫星数据的接收,中国资源卫星数据中心负责数据处理、分发。应用系统由环境应用系统和减灾应用系统组成,国家减灾委和环境保护部共同负责卫星的业务运行管理。

扩展资料
“环境一号”卫星系统是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专门用于环境和灾害监测的对地观测系统,由两颗光学卫星(HJ-1A卫星和HJ-1B卫星)一颗雷达卫星(HJ-1C卫星)组成,拥有光学、红外、超光谱多种探测手段,具有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的环境和灾害监测能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环境一号卫星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