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外面的宇宙》因为人类的观察,宇宙才变成如今的模样?
科幻小说《外面的宇宙》上集由于这部国产科幻小说涉及大量推理和理论,故分上下集播出。
本期内容涉及到一个著名的理论:延迟选择思想实验,它大概是这样的:任何一种基本量子现象只在其被记录(观测)之后才是一种现象。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玻尔说:“而在观察发生之前,没有任何物理量是客观实在的”。也就是说,是观察创造了全部的实相。
听起来是不是很玄乎?观察就等于创造,未观察之前,对方只是一片混沌状态?不过,这可是哥本哈根派的一个正统推论,而本期的科幻故事将由这些理论展开。
点击下方播放音频版
以下为部分故事内容:
1979年,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提出了著名的延迟选择思想实验:在浩瀚宇宙中,我们认知星空的媒介,即是来自遥远星辰、覆盖各个频段的光子。这些光子逾越了迢迢星海,穿过复杂天体引力所构建的曲折幽深迷宫,方才抵达地球大气层,被人类的视网膜以及天文望远镜捕获到。这些携带信息的光子,是否与单电子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光子一样,最终抵达地球的路径也由人类的观察所决定?
约翰.惠勒
在约翰·惠勒去世的几十年后,在位于剑桥大学的一座小阁楼上,欧文正进行著名单电子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一个升级版本。他是约翰·惠勒理论忠实的追随者和实践者,正进行实验中的他还是弄不清,那一簇簇光子究竟从哪一条真实的路径完成了飞翔。但是他知道,当每粒光子坠入接收者罗依的瞳孔,在她大脑神经元的海洋激起微澜的一瞬间,那些光子的过去就被决定了。
欧文解释道:通过观察我们大脑能与那些具有不确定态的量子系统形成共振,并使其波函数陡然坍塌。不过现实中,我们恰巧生活在了一个秩序井然的经典世界中,周遭皆是形态稳定的经典物体,因而无法形成宏观上的量子效应。可是,在地球以外遥远的空间中经典形态并非物质存在的唯一形式,宇宙的绝大部分能量更可能是以辐射态存在,它们恰如一个个量子系统兴许是人类的观察决定了宇宙昨日的历史。
换句话说,在我们天文望远镜视野未曾抵达的那部分宇宙,或许只是充斥着无穷无尽、漫无边际的不确定态,我们今天的观察,对宇宙历史产生的作用就犹如去推倒一列多米诺骨牌,影响或许一直可以回溯至宇宙的最初…
实验完成后,看着罗伊离开的身影未来在欧文眼中,如诸多不确定的叠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