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科普——彗星式客机:民航先驱者
随着二战的硝烟逐渐散去,世界的局势也趋于稳定,二战不仅给世界带来了灾难,也带来了先进的科技。我们文章的主角,作为带嘤的第一架喷气式客机,喷气时代的领跑者,方形窗户的受害者,那么……在“她”的身上,又有怎样精彩的故事呢?
彗星式客机的研发时代是二战刚结束的时候,英国刚从二战中缓过劲儿来,回头一瞅,好家伙,民航业被美国人给控制了?我堂堂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工业革命的推动者,炸鱼薯条的发明者,怎么可能造不出自己的客机呢?于是,新型客机的研制任务被提上日程。大英深知,在活塞式客机市场中,自己干不过美国。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带英的知名飞机制造商德哈维兰决定使用四台“幽灵”(GHOST)涡喷式发动机为飞机提供动力,在布局上,带英选择了翼根式发动机布局,为什么不用翼下吊挂式的布局呢?别问,问就是不够优雅,绅士(乐
在其他方面,德哈维兰也下足了功夫。小车式起落架,后掠翼,加压客舱等都是当时超级先进的科技。尤其是加压客舱,保证了其在四万英尺的高空中飞行,这个高度可以吊打当时主流的客机,而且还能避开大量的恶劣天气,带给乘客全新的出行体验。而它的极限还不止于此,它的时速可以达到800km/h,足是当时主流客机的两倍。试想一下,当吵闹的活塞式发动机变成了喷气式发动机,当窗外的景色由3000m升至12000m,带给乘客的都是全新的体验。但在窗户上,德哈维兰采用的还是螺旋桨客机上的方形窗户,但这一设计日后将带给德哈维兰的只有巨大的祸患。
1949年7月2日,彗星Ⅰ型客机首飞成功,优雅的流线与前所未有的动力系统让它在汉堡罗航展上吸引了全场的眼球。与此同时,英国海外航空公司(BOAC)已经订购了24架彗星客机。1952年5月2日,在英国海外航空公司服役的彗星客机执行了它的第一批商业飞行,由伦敦起飞,降落在约翰内斯堡。他在公众心中留下的印象总结下来就三个词:新奇,快速,安静。
此后,来自世界各国的航司都挤破了头要加入这喷气时代的潮流,德哈维兰得到了大量的订单,并研发出了彗星Ⅱ型客机,更换了罗罗(罗尔斯罗伊斯)的发动机,载客量也增加了,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但问题却接踵而来。
最开始只是因为飞行员的操纵问题,大家都是第一次开喷气式客机,有点小瑕疵是很正常的。但在1952年10月,黎巴嫩贝鲁特机场发生了一起冲出跑道事故,原因是驾驶员起飞时拉杆过猛,迎角过大,导致起飞失败,飞机冲出跑道。此次事故后,德哈维兰公司完善了机翼的设计,并加强了飞行员的相关训练,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
1953-1954年间,彗星客机连续发生了两起空中解体事件,均无人生还。英国海外航空公司要求立即停飞所有彗星客机,并要求德哈维兰公司返厂调查。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德哈维兰公司给出的结果是发动机爆炸造成的解体,并立即完善了其的引擎。彗星客机继续运营。1954年4月8日,彗星客机迎来了她的最后一次飞行。飞机经停罗马后在飞行途中解体。有一句话说得好:
问题不可怕,发现不了问题才可怕。
这次,英国首相丘吉尔要求英国皇家航空研究院调查真相。那时,没有GPS,更没有黑匣子。调查人员为了寻找藏匿于其中的真相,付出了难以想象的精力和超乎寻常的想象力,但并不是没有结果。调查人员发现很多前排乘客的物品与飞机后部的碎片相接处,而且很多乘客的死因都呈现出肺部爆炸等现象,他们猜测飞机由于压力差的增大,蒙皮撕裂导致解体。于是,调查人员把一架彗星客机放到一个可以模拟高空高压环境的水槽里,前三周飞机啥事儿没有,在第四周的时候,飞机上突然蹦出一条裂痕。捞上来以后,发现这裂痕由窗户产生,一直延伸到舱门。这是由于飞机内部加压与外部的气压给了蒙皮巨大的压力,这些压力都怼到了放窗户的边角上,但无法分流,造成应力作用,加上金属疲劳,导致整块蒙皮撕裂,飞机解体。至于应力是什么,自己查去,我看不懂。
百科知识
应力
应力,物理名词,物体由于外因(受力、湿度、温度场变化等)而变形时,在物体内各部分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内力,单位面积上的内力称为应力。
找到了问题,解决就容易多了。德哈维兰公司改用圆形舷窗,于1958年推出了彗星Ⅳ客机,但她再也来不及了。法国的客机“快帆”已运营五年,苏联的图-104也已问世,后面的波音B-707和道格拉斯DC-8的就更不用说了,完全被吊打。最后在1965年,彗星Ⅳ停产。
有趣的是,彗星在民航摔得亲妈都认不出来,在军航却重获新生。由彗星Ⅳ改装而来的“猎迷”反潜巡逻机一共造了49架,直到2011年才退役,可以说彗星在军事领域开启了她的第二次“人生”。
在当下,我们回看彗星客机的“一生”:她成功了吗?但她的结局是那么凄凉;她失败了吗?她又促使民航界开始了一次浩浩荡荡的动力革命。自她以后,所有的喷气式客机无一不参考了她身上的经验和错误,那机身上一个个椭圆形的舷窗,就是现在的民航人对这位先驱者谱写的赞歌。
撰稿:贾犀原
图片:贾犀原
排版:郭宝琪
审核:张俊老师
页:
[1]